APP下载

慕课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2016-03-07翟宇卉杨明辉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商业化慕课

翟宇卉,杨明辉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慕课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翟宇卉,杨明辉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慕课的发展热潮渐渐退去,其弊端和瓶颈也开始凸显。慕课的完成率低下,主要用户群体学习动力不强、“刚性需求不强”,商业化运营模式缺乏是目前慕课发展遇到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通过加强慕课课程的体系建设,关注用户反馈和论坛建设,为不同用户推送适合的慕课课程,增加慕课的匹配度,促进完成率的提高;通过加强慕课联盟和学分认证体系建设,提高慕课课程和证书含金量,提升学习动力;通过扩大受众人群,瞄准未来市场,增加企业定制、一对一辅导等个性课程实现慕课的盈利,以小部分的收费,免费服务更广阔的人群。

关键词:慕课;课程完成率;学分认证;商业化

一、慕课的引入和发展现状

慕课(MassiveOpenOnlineClass)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学习的简称,其一经推出,便受到学习者的热捧。慕课脱胎于传统的在线教育,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慕课首先在美国诞生,2012年被誉为“慕课发展的元年”,美国三大慕课平台开始崭露头角,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与追捧。中国自2013年开始介绍和引进慕课,并着手自主建立慕课平台,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成为首个中文慕课平台。其他高校也纷纷跟进,打造各自特色的慕课平台,如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等。然而,慕课热潮之后,其弊端不断暴露,慕课在中国的发展陷入了停滞。首先,用户的完成率问题。据美国2013年《“慕课”和开放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意义》白皮书中显示,斯坦福、麻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三所大学的“慕课”的辍学率高达85%-90%,Udacity平台注册的学生中只有10%的成功率。慕课在中国的发展也遇到了同样的困境,很多用户在首次登陆后,就成为了“僵尸用户”。很多慕课平台设置了互动论坛,但缺少教师或助教的参与,慕课论坛活跃度不高,用户的疑惑难以得到解答。用户的学习体验不佳、学习效果低下也导致了慕课的高辍学率;其次,用户的学习动力问题。根据学堂在线的报告,用户的主要年龄层次分布在20-28岁之间,用户的主要分布地域也集中在高校密集的城市,国内慕课平台的核心用户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目前国内慕课的定位仍是以课堂知识的补充,而且国内高校在学分认证等体系建设上速度缓慢,学生没有实际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刚性需求不强。学生难以通过慕课学习获得必要的课程学分,难以慕课认证作为申请毕业或求职、进修等的重要砝码,慕课自然失去了吸引力。作为兴趣和知识补充,简单的在线课程即可以满足需求;其三,成本投入和商业化运营模式的问题。Coursera和Udacity在创立之初,就确定了其盈利平台的定位。通过提供优质课程,授予证书来获取盈利。而edX则走的是非盈利的道路,其属性更像一个实验基地,通过研究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提高线下传统校园的教学和学习。国内的慕课平台发展在大投入之后,陷入了一个发展瓶颈。慕课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更新课程,吸引更优秀的教师参与其中,必须有足够的激励机制。依靠政府和高校的推动在短期会带来慕课发展表面的繁荣,然而长期模式的缺乏将是慕课发展的重大障碍。

慕课平台供应商的多样化盈利模式和探索学历结合的道路是美国慕课发展的主要特点(汪琼 2014)。在制作成本逐步受到制约,真实用户数呈减少的趋势下,探索公益教育和盈利能力相结合的长期推广模式是慕课在中国发展壮大的重要课题。

二、如何破解慕课发展瓶颈

慕课的国内的发展有着“从上而下”的特点,是由政府和一流高校主导而推动的,其未来的广阔前景不容置疑。然而相比K-12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和社会资本的完美结合,慕课的发展显得势单力薄。如何解决慕课发展中的难题,让更多的用户接纳和喜欢慕课,并不断推动慕课的传统课堂的融合。

1.注重慕课的体系建设,强调用户的学习体验,注重用户的学习反馈,推送适合用户学习的课程

在线学习效果不佳以及课程与实际需求想脱节是慕课发展的重要障碍,也是用户完成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国内最早的慕课平台“学堂在线”的分析,用户以大学生为主。大学生的知识雪球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诉求仍围绕学分、求职就业等。由于慕课的发展是自上而下的,用户的需求与慕课的制作是脱节的。虽然慕课现阶段大多来自与一流高校,其课程质量毋庸置疑具有高水准,然而在准入门槛与授课进度上,却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慕课有别于传统在线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线上提供了大量和课后练习以及互动版块。但授课者往往不直接参与甚至缺席在线互动,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答,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在加强慕课质量建设的同时,关注学习者的真实反馈。提倡学习者之间的互帮互助以及教师或助教有效的课后辅导及答疑,对提升用户体验、提高课程完成率是大有裨益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用户具有需求的多样性,而慕课课程的开设是具有局限性的。因此,目前具有较广接受程度的通识课程成为慕课的主要推送课程,缺乏特色的专业性,也给慕课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如果只是单纯的增加兴趣,扩充知识面,慕课的可替代性则大大增强。过于依靠几大平台来实施慕课教育也是不现实的。加强慕课的信息化建设,根据学生的专业层次、年龄阶段或者性别,由慕课平台推送适合其兴趣或专业发展方向的慕课课程,可以保证一定程度的完成率。另外,各类高校也应积极组织力量,发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慕课课程。尽管各种慕课平台不断涌现,但雷同和重叠也在加强。校本慕课的发展,既可以缓解优质资源的紧张需求,又可以满足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

2.加快课程认证和学分认证体系的建立,强化课程资源的共享模式,提高用户的参与热情

Coursera的课程认证是收费的,也是其盈利的重要来源。目前国内慕课的认证体系比较薄弱,认证缺乏影响力。这一状况很难在短期得到改变。如果慕课的功能雷同于网络公开课,其必要性会受到大大质疑。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大力加强高校间的合作以及建立学分认证体系,打破高校间的壁垒。目前部分慕课平台如尔雅慕课。中国好大学等平台与高校开展了良性的合作,获得较好的开端。学生学习慕课的学分作为选修学分获得了高校的认可,把学生性枯燥的课堂解放出来,这一简单的学分认证使得慕课的“刚性需求”大大增强。但仅仅局限于选修课程学分的浅层合作显然无法实现慕课的要义。扩大层面,实现专业课程层面的共享,允许部分学生在线下课程与线上课程中做出选择,探索慕课发展的特色道路。此外,实现区域内高校的慕课联盟显得尤其重要。区域内同级别高校在专业发展、学生层次有很多类似性,慕课课程共享有着实际的应用意义。学生用户作为慕课最主要的受众, 对慕课学习缺乏热情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国外慕课平台主要授课语言为英语,这是国内用户最主要的屏障;国内慕课平台在课程设置、用户需求上与实际需求仍有脱节,这也影响了用户的学习热情。

3.积极探索慕课的商业化运营方式,这是慕课长期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慕课的商业化似乎与其秉承的大规模开放式是矛盾的,但仅仅依靠政府和高校的单方面投入,是很难维持慕课平台的长期运转的。通过慕课的商业化运营,吸引更多的优质慕课课程,满足不同层次的知识需求,最终的结果是提高了整个慕课的质量,提升了慕课平台的服务能力。目前国内慕课用户以大学生为主,这和慕课平台的课程内容有很大关系。知识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文化、音乐、体育等多领域都存在着大量需求,但目前慕课的课程内容更专注于学术性、专业性,缺乏应用性、多元性的课程。美国三大慕课平台有两大平台Coursera和Udacty是走盈利模式的,只有edX是非盈利的,但edX也在想方设法增加自己的营收,为后续的发展提供支持。目前国外比较成熟的盈利模式是通过授予认证证书来实施收费,基本的课程教授也是免费的。未来的盈利可能来源于课程评测、为企业推荐优秀的学习者、企业课程定制与培训、高校课程研发与定制、一对一辅导等多元渠道。如何走适合国内慕课发展的特色道路,探索国内慕课平台的盈利模式?目前慕课的市场主要在学生群体和部分白领群体。群体规模和影响力都较小,要想实现盈利是非常困难的。未来的慕课发展必须走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道路,通过扩大受众群体和提高课程认证含金量,才能实现盈利的可能。慕课具有大规模和开放性的特点,必须走“自下而上”的发展道路,将不同人群的实际知识需求作为慕课发展的动力,与企业和高校合作,设立技能提升课程、人才培训课程、高校学分互认课程,让课程认证受到高校和企业的认可,并成为就业、申请学校等重要依据。慕课的长远发展必须瞄准更广阔的市场,通过向小部分受众收费,免费服务于更广大的群体。

三、结论

慕课的发展热潮渐渐退去,瓶颈不断涌现,质疑的声音逐渐增多。慕课在国内的发展,至今不到三年时间,却取得了巨大的飞跃,说明慕课为未来教育提供了一些方向。面对未来,传统教育必须作出变革。如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知识文化需求,提升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这些都是传统教育所无法解决的难题。慕课的到来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和途径。虽然目前遇到了一些发展瓶颈,但慕课的广阔前景是毋庸置疑的。其中关键是在政府的引领和推动下,逐步提高慕课课程的认证力度和含金量,加大国内国际合作,让国内慕课证书享有与国外慕课证书同等的地位,成为升学就业的重要砝码。增强慕课体系建设,尤其是课后练习、讨论互动、考试评价等智能体系的建立,让慕课作为获取知识的便捷通道。

参考文献:

[1]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 远程教育研究,2012,(3):33~38.

[2]高地.MOOC热的冷思考-国际上对MOOCs课程教学六大问题的审思[J]. 远程教育研究,2014,(1):39~47.

[3] 李亚元.网络教育(MOOC)研究现状述评:热点与趋势[J]. 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2015,(7):55~60.

[4]李曼丽,黄振中.MOOCs平台大数据的教育实证[J]. 科学通报,2015,(5-6):570~580.

[5]斯蒂芬·哈格德.慕课正在成熟[J]. 教育研究,2014,(5):92~99.

[6]王丽华.美国“慕课”的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基于对斯隆联盟系列调查评估报告的解读[J]. 高校教育管理,2014,(5):36~40.

[7]汪琼,张桐.2014年美国慕课发展回顾[J].教育信息化,2015,(4):35~43.

[8]张千帆,王程钰,张亚军.大学生慕课学习意向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高教探索,2015,(8):66~70.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5-0095-03

* 收稿日期:2016-03-25

基金项目:2016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大学生慕课学习意愿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SK2016A0241)资助的阶段性成果ZK)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商业化慕课
服装设计商业化实践中的品牌孵化路径研究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武术商业化发展进程研究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