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与“海丝”沿线城市的文化互联互通研究
——基于地方依恋理论视角

2016-03-07邓秀勤韩光明梁美霞陈小瑜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海丝泉州文化

邓秀勤,韩光明,梁美霞,陈小瑜

(1.泉州师范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2.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泉州与“海丝”沿线城市的文化互联互通研究
——基于地方依恋理论视角

邓秀勤1,韩光明2,梁美霞1,陈小瑜1

(1.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福建泉州362000;2.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摘要:从地方依恋理论视角,对泉州与“海丝”沿线城市的文化互联互通进行研究。提出树立“海丝”整体性理念、保护与活化“海丝”文化遗产、将“地方依恋”与“海丝”沿线城市相互联系、以“海丝”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互补与合作、融入创意产业的“海丝”文化形象传播创新策略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海丝”;泉州;地方依恋;文化

随着近年来对“海丝”建设的重视,“海丝”等相关概念得到了较为系统的文献介绍与概念整理,然而对沿线城市文化的互联互通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基于此,地方依恋理论在该领域的引入和实证研究非常有必要。从地方依恋理论视角出发,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地方性,地方性并不在于“地方”本身,而在于其与其他地方与社会过程互动联系的方式。“海丝”是国家海陆丝绸之路经济繁荣发展之地方认同的努力,是“海丝”沿线城市地方性文化与 “海陆丝绸之路”文化符号杂糅的产物。

一、地方依恋理论视域的泉州与“海丝”沿线城市文化互联互通

1.地方依恋的内涵及应用

人文地理与环境心理学领域的地方依恋理论认为,人与“地方”之间具有情感联系,人对“地方”之间的依恋之情让人们倾向于留在这个地方,同时,这种情感联系让人们心理上感到舒适和安全[1]。“地方”的尺度与内容包含的范围广泛,可以是空间尺度较小的家、某个细微场所及旅游景点等,可以是中等尺度的社区、街道及村庄等,也可也是空间尺度较大的城市、区域甚至国家等[2]。从含义出发,地方依恋一般包含情感、认知与行为三个组成部分,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对这个“地方”的情感依恋会影响他们的认知与行为[3]。已有的研究表明,通过共享活动,地方依恋将人们与地方联结起来,一方面,当这个地方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的时候,人们由此易于对这个地方产生情感;另一方面, 当这个地方给与人们满意感、喜爱感和安全感的时候,人们也由此易于形成对这个地方的认同[4],同时这种情感依恋与功能依赖的形成将进一步影响到个体对地方的认知态度与行为、行动,如对这个地方的满意度、忠诚度,对资源的保护态度与保护行为等[5]。

从地方依恋理论出发,地方依恋理论视域下,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地方性。地方性并不在于“地方”本身,而在于其与人类及社会过程互动联系的方式,“通过人的活动,空间被赋予意义”[6]。“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是国际共识的丝绸之路三大分支之一。历史上,“海丝”是中国沟通世界其他地区的海上交通路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兴盛于元明时期,没落于近代鸦片战争[7]。以中国为起点,可以分为两大干线:一是由中国通往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另一为中国通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南海航线[8]。历经时间与地理空间的演变,“海丝”有着多始发港与多航线的特点。基于地方依恋理论视角,“海丝”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地方”——由沿线不同城市构成的复杂的、线型的、复合型的“地方”。

2.“海丝”文化本质与沿线城市的共同记忆

“海上丝绸之路”属于一种文化路线。根据200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文化线路”的定义——“文化线路是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它自身具体的和历史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它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内部或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地得到体现。[9]”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海丝”作为一种文化路线,其内涵涵盖了一切构成该路线的内容,不仅包含城镇、村庄、建筑等文化元素,山脉、陆地、河流、植被等和路线紧密联系的自然元素[10],还应当包含一定历史时期的,来自不同地域空间的相联系的人们之间的思想、知识及情感等非物质元素的交融。因此,“海丝”可以说是有着丰厚内涵的文化载体,“海丝”文化本质上是融合了沿线城市的自然元素,以及沿线不同地域空间的人们的生活习俗、民间信仰、海洋生涯、移民迁徙、异邦见闻等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的混合型文化与沿线城市人们的共同记忆。

3.地方依恋理论视域的泉州与“海丝”沿线城市文化互联互通

“海丝”沿线城市地域空间分布广泛,各地不同群体存在多元文化认同,历史过程中,新的文化不断产生、被争议与协商,最终形成了“海丝”符号。如今,“海丝”是国家海陆丝绸之路经济繁荣发展之地方认同的努力,是“海丝”沿线城市地方性文化与 “海陆丝绸之路”文化符号杂糅的产物。从地方依恋理论出发,“海丝”成为地方认同建构的场域,因此,地方认同对“海丝”沿线城市文化互联互通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与“海丝”沿线城市文化互联互通的“地方依恋”形成要素

1.泉州为“海丝”重要起点城市,史迹遗产资源丰富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作为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之一,遗留下丰富而宝贵的航海与通商贸易史迹、城市发展历史遗迹和宗教与多元文化史迹等三大类文物古迹和文化遗存[2]。宋元时期,泉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时泉州刺桐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11],泉州当地繁荣的经济社会状况有力推动了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而郑和下西洋使“海丝”得到进一步拓展。泉州生产的瓷器是当时中国向外输出的主要海上丝绸之路产品之一,至今在产地德化保存着大量的宋代古窑址。同时,泉州社会和文化的包容性让以宗教文化为导向的海外文化在泉州得到自由发展,与泉州本土文化相互融合与渗透,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互动的一个典范。另外,泉州作为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12],在民俗、戏剧、武术、医药、饮食及民间传统技艺等方面拥有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与“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文化心理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文化路线的一个代表,实际上也是一段在相应的历史时期里,中国各“海丝”沿线城市的本土文化与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各种外来文化和平共处、相互融合并融会贯通最终生成新的混合型文化形态的文化交流史。因此,“海上丝绸之路”有力地影响了中国沿海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史。例如,以泉州(闽南)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福建历史文化就可以看做由土著文化(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汉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而构成的具有鲜明地域性特点的混合型地方文化[10];广东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文化也是以当地南越文化为底本,与中外各种文化长期交流整合而成,同样作为“海丝”重要起点城市之一的广州,使岭南成为各种海外文化输入及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13]。从某种程度上说,“海丝”沿线城市无外乎都存在着本土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互通的混合型文化,蕴含着文化开放和兼容的特性,历经历史沧桑和岁月积淀,这些城市折射出来的开放开明、兼收并蓄的文化性格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当地民众的文化心理。

3. “一带一路”建立海丝城市联盟带来机遇

2013年,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一带一路”),承贯古今,连接中外,是新时期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14]。然而,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首先要实现内部的互联互通。互联互通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与我国沿海较早开放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福建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衔接国家战略,既是迎接重大的机遇,也面临着相应的挑战。2014年11月底,来自六个不同省份的“海丝”申遗九城(泉州、福州、漳州、宁波、南京、扬州、蓬莱、北海、广州)代表们,共同签署了《联合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共识》[15],标志着这些跨越地理空间阻隔、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内涵,分别代表海上丝绸之路不同阶段的“海丝”沿线城市,形成共识,齐心协力往联合申遗机制迈进一大步伐。

三、“地方依恋”视角下泉州与“海丝”沿线城市文化互联互通的对策建议

1.树立“海丝”整体性理念,保护与活化“海丝”文化遗产

“海丝”沿线城市众多,线路体量庞大,跨区域、跨文化明显,呈现出大尺度、多维度与文化生态多样性等特点。“海丝”沿线城市的文化互联互通需要从多维视野审视“海丝”内在的整体价值,对分布于不同空间与时间的相互联系的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及区域文化进行保护与活化,同时注重其经济价值的带动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海丝”沿线城市有着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发展历史,当地遗产遗迹与地方文化及习俗相映生辉,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从整体性出发,一是为了反映“海丝”的总体特征、文化多样性、历史风貌和发展脉络,“海丝”沿线城市应更加加快联合,建立起区域协调创新机制,积极以整体进行 “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二是应当尊重各个城市当地的文化脉络,将对单体文物的保护延伸到保护街区景观、村落及成片的城镇;三是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同步,对文化遗产通过整治、建设、恢复、改变以及重新利用等多种途径进行综合利用[16]。

2.将“地方依恋”与“海丝”沿线城市相互联系

世界遗产是“一个国家(地区)的意识形态渊源”的体现,“海丝”是“海丝”沿线城市群众的共同意识。将人们对“海丝”的情感联系作为“海丝”沿线城市群众自我认同的重要途径,同时,让“海丝”意识引导“海丝”沿线城市群众认识自身的创造力,通过提高人们对“海丝”的地方依恋带动自觉的“海丝”沿线城市文化互联互通的行为。“海丝”文化根植于历史时期沿线城市人们的移民迁徙流动性与生活形态、海内外交流互通后的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载体形式,基于地方依恋理论,将“海丝”作为人们情感“依恋”的对象,对当今“海丝”文化的保护与发扬进行创造性构建和维系,使之成为连接历史、现在和未来的一条纽带,促进“海丝”沿线城市人们的情感与“海丝”文化保护与发扬获益相结合。例如,2014年8月,以闽南元素为主并恰当融合“海丝”沿海省份以及周边国家元素,内容上围绕福建在开辟“海丝”、连接海外商贸往来、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过程的大型舞剧《丝海梦寻》在北京隆重上演,引起了“海丝”沿线城市代表们的心灵共鸣,表达出福建作为有着包含泉州在内的多个“海丝”沿线城市的地区,致力于扩大多元文化交流,积极与“海丝”沿线城市共同回忆相知相交美好历史的主动性。

3.以“海丝”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互补与合作

“海丝”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天然的关联性。作为“海丝”沿线城市的泉州、福州、漳州、宁波、南京、扬州、蓬莱、北海、广州等在空间上共享“海丝”线路,其中多个城市不仅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在旅游资源类型上形成互补。因此,“海丝”沿线城市可以构建成以一个或多个旅游集散为核心、以多个旅游景区群落为依托、各城市区域协同合作的“海丝”旅游线路或圈层。对各城市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在旅游规划、景点景区建设等方面各城市取长补短,加强合作,通过资源与市场的互通互补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以“海丝”文化主题进行文化产业的互补合作,形成多环节联动的产业链,提升“海丝”在海内外的整体形象。“海丝”沿线城市中, 基于“地方依恋”的城市文化记忆与地方认同,不同社会群体(包括政府、媒体、企业、专家、普通民众等)拥有的各自的文化表征权力,可以共同依托“海丝”共有的城市标识、相似的空间认知要素、文化互通、地域联系和技术支撑,形成更具影响力的“海丝”文化品牌和产品体系,真正促进 “海丝”沿线城市的文化互联互通,以最终推动城市间的共同繁荣和长远发展。

4.融入创意产业的“海丝”文化形象传播创新策略

泉州与“海丝”沿线城市的文化互联互通对于“海丝”文化的形象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融入创意产业的“海丝”文化形象传播创新策略也极其重要。首先,“海丝”沿线城市应当同心协力联手推动“海丝文化产业带”作为“海丝”文化形象的重要品牌;其次,应当突出沿线城市各自的特色,彰显城市个性和人文关怀;再次,应当通过当今多渠道的网络文化进行大力宣传,提高海内外对“海丝”文化的感知,同时通过宣传影响,强化沿线城市群众对“海丝”的地方依恋;其四,广泛应用多元化的新媒体,进行创意APP的开发,包括手机微信、社交网站、电子杂志、网游动漫等,通过各种创新引用提高受众的互动参与,提高人们对“海丝”文化的关注度。

参考文献:

[1]朱竑,刘博.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8.

[2]LewickaM.Placeattachment:Howfarhavewecomeinthelast40years?[J].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 2011, 31(3): 207~230.

[3]龚花,毛端谦. 国内地方依恋研究综述[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3,(3):77~82.

[4]UjangN.Placeattachmentandcontinuityofurbanplaceidentity[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 2012, (49):156~167.

[5]苏勤,钱树伟. 世界遗产地旅游者地方感影响关系及机理分析——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例[J].地理学报,2012,67(8):1 137~1 148.

[6]TuanYF.SpaceandPlace[M].London:EdwardArnold,1977.32~123 .

[7]全毅,汪洁,刘婉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与建设方略[J] .中国经贸,2014,(8):4~15.

[8]涂师平. 从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看世界多元文化融合[J].收藏家,2012,(10):37~41.

[9]CIIC. 3rdDraftAnnotatedRevisedOperationalGuidelinesfortheImplementationoftheWorldHeritageConvention.Madrid,Spain,2003.(转引自[12])

[10]陈惠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特质及其当代意义[J] .中共福建省党校学报,2005,(2):68~72.

[11] 骆文伟.作为文化线路的“海丝丝绸之路:泉州史迹”遗产包含研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6):53~58.

[12]彭丽花.泉州“海上丝路”文化的普世价值及重要启示[J] .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

[13]刘益.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J] .人文地理,1997,12(1):44~46.

[14]黄安.福建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思考[J] .亚太经济,2014,(5):111~114.

[15]泉州网.2014,11.29.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14-11/29/content_5001643.htm.

[16]骆文伟. 文化线路视域下的“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遗产探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69~71.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5-0033-04

* 收稿日期:2016-03-20

基金项目: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E05)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海丝泉州文化
泉州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年味里的“虎文化”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首届海丝旗袍文化邀请赛流光溢彩
如何讲好“海丝”故事:关于“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叙事方法的研究——以“无界——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例
谁远谁近?
万盏蜡烛 祈福海丝申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