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
2016-03-07吕贤清黄山学院体育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吕贤清(黄山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城镇化进程中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
吕贤清
(黄山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新时期,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面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体育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一定要全面的分析当前形势,扬长避短的利用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资源、各种条件,有效的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以寻求该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城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保护
一 城镇化进程中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保护的现状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资源特别丰富,如蒙族的摔跤、赛 马、射箭;北方的大秧歌、踩高跷;回族的拔河、踢毽球等,此外还有蹴鞠、武术等等。从这些体育项目中可以得出,我国的体育非物质遗产具有很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群众性。此外,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的肢体语言相当丰富,例如,大秧歌,动作随意、自然又充满了节奏感,兼有体育和舞蹈的双重特点,在不同的自然村落其肢体动作有一定的差异,各村都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即使同一村落,秧歌的肢体语言表达也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民族情感、精神的寄托,反应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性、历史变迁等。例如,蒙族的赛马、射箭,就体现了这一马背民族的基本特色。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一定要认清这些体育项目的特点、特色,深入探究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在保护的同时为其寻找持续发展之路。
当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分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竞技类体育项目,例如武术、蹴鞠等;一种是杂技类体育项目,例如上刀山、舞狮子等。这些运动项目有的具有很强的对抗性,例如蹴鞠、投绣球等;有的具有舞蹈的特点,例如秧歌、舞剑等;一些具有节庆祭祀特点,例如上刀山、舞狮子等,可以说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涵盖广泛,涉及门类众多,是一种集艺术、文化、表演、运动等为一体的艺术形态,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首先,要坚持“保护为主”的理念,为这种艺术形态的生存和传承创造良好的条件,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可以传承和延续。其次,要认真领会“抢救第一”的含义,对于濒于灭绝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积极“抢救”,对其传承人及生存环境进行必要的扶植和保护,促进其持续生存和发展。再次,注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和开发,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从本质上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途径。第四,关注体育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新时代得到发扬,使这些体育文化形式具有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将其引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迹,从根本上解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二 城镇化进程中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机遇和挑战
(一)城镇化进程中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机遇
一方面,国家的重视使许多面临极度困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拯救,确保了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的整体性和种类丰富性;另一方面,国家的重视激发了人民大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在社会上一些自发的团体也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此外,一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改变,促进了此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次,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众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视意识越来越强,这就使得大众在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体育运动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全国形成了空前的运功热潮,大众的运动热情高涨,在此情况下传统体育项目也逐渐的被发掘、被广泛传播,这就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再次,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国的体育非物质问遗产有具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等,这就使其在世界的舞台上有了更充分的展示空间,也为其生存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机遇。此外,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兴起,蕴含着丰厚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也得到相当的重视,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产业等经济形式结合起来发展,可有效解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资金、传承人稀缺等问题,为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赢得了良好的机遇,有利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
第一,随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视,某些“唯利是图者”就搞出了一些反文化、伪文化“冒充”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反文化、伪文化的泛滥造成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消极的影响,使一些不明真相的大众对于传统文化失去信任;另一方面,这些反文化、伪文化蕴含着一定的传统文化、民间色彩,在当前形势下一些有志于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人士会受其影响,在这些文化的保护上付出精力、资金等,这就导致了真正的需要保护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资源流失。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我国受到了高度的、普遍的重视,但当前的理论研究还不够丰富,系统的、深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还未形成,当前的保护模式、保护理论等还不够规范,致使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全面的、充分的保护。第三,在当前的体育非物质文化保护中,一些人还认不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这就造成了一些极端化的行为,例如,保护太多,就形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禁锢”,一方面,影响了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另一方面,会使体育非物质文化“死于安乐”。而过于放宽对体育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一方面,会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泛滥的商业化意识所污染,失去原有的历史文化特色、失去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地对于部分传统体育形式的疯狂模仿,致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其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失去其文化精华而变得平淡、庸俗。第四,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对于该文化类型的整理、分类等有了初步成就,但深度挖掘、开发利用还不够,不能突出体育非物质文化的特殊性与文化特色。第五,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宣传还有所欠缺,致使大众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也使得社会各方非物质文化保护力量不能紧紧地融合在一起,造成了部分保护资源的浪费和利用效率低。第六,不能正确对待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商业盈利的冲突和矛盾,在工作中过于重视传统文化发扬的经济利益,致使传统体育文化转变成商业性浓厚的表演,失去了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三 城镇化进程中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
(一)城镇化进程中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的思考
一方面,要以群众为基础,发扬群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政府合理的给与引导和支持,并能合理引领大众的思想,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意识的转变,提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效果;另一方面,政府要发扬其服务精神,转变政府职能,以促进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此外,应鼓励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以繁荣祖国的优秀文化为己任,树立民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能够主动的参与到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当中,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
第一,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域历史文化相结合,发扬传统体育的文化载体作用,将传统体育的发展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之中,促进其发展。同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环节,重视立法的细节,立法的动态性,完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环境。第二,健全相关的研究机构,提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基础,并能够深入实践,拓展视野,不断的完善和扩展体育非物质文化的理论研究。第三,全面的、深入的领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理念,适当保护,合理发展,使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的同时能够有一定的创新,得到健康的发展和发扬。同时,应增进区域间、国际间的体育文化交流,将传统体育项目进一步融入民族文化之中,发扬其民族文化特色。第四,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体育非物质文化的整理、挖掘工作,有效的保护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使正真的文化传承者介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区域,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率。同时,注重体育非物质文化数据库建设,将先进的科技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的环境。第五,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一方面,利用传统媒介,结合新媒介广泛的宣传传统体育,使大众更加深入的认识到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特色,如通过网络宣传、组织表演活动等。另一方面,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融入到社会发展中,通过学校、社区、村镇等的宣传,构建良好的传统体育发展环境。如在社区建设中,有供人们休闲的桌凳,可在桌面上雕刻象棋棋盘、围棋棋盘,依靠小区环境将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开。又如,利用公园的雕像、壁画等宣传地方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激发人们运动的热情,使其能够主动的融入传统文化,树立积极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第六,在城镇化过程中有效协调体育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商业发展的关系,降低社会环境变迁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合理利用学校、广场等资源进行非物质文化的宣传和发扬;另一方面,注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中的传承和创新的结合,促进传统文化对新时代的适应性,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林,陆海.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8):85-90.
[2]伍娟,林志军.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5):132-134.
[3]方婷.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建构研究——以梅州客家足球文化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1):99-103.
[4]王淑芳.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J].商业时代,2013,(5):133-134.
[5]王卓,崔乐泉.对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制度兼容与互动的研究[J].体育科技,2012,(3):4-8.
(责任编校:张京华)
作者简介:吕贤清(1980-),男,安徽金寨人,黄山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基金项目:2015年安徽省体育社科研究项目“城镇化进程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证研究”(项目编号ASS2015316)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12-07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3-01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