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侪课堂观察评价研究

2016-03-06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同侪评价者评价

陈 晓 雯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教师园地

同侪课堂观察评价研究

陈 晓 雯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高效且公正的同侪课堂观察评价应该不断适应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同侪课堂观察评价这种具备前瞻性与灵活性的评价方式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师的教学创新。本文通过介绍同侪课堂观察评价方式的各个环节、挖掘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旨在增加同侪课堂观察评价的有效性,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发展。

教师同侪;课堂观察;教师评价

一、同侪课堂观察评价介绍

同侪课堂观察评价作为教师自我评价以及学生评价之外的另一种评价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大量研究显示:多数学校还是以学生评价作为首选可靠的评价方式,但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准确地界定教学知识与实际操作准则之间的关系,同侪课堂观察评价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同侪之间可以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材料、学生工作的评价、教师自身的评价方式以及教师对于道德准则的契合度等多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具体且细致地评价。同侪之间衡量有效教学的十个准则是指:熟练掌握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内容、课程的组织、适当的课程目标、教材、具体教学内容的评价策略与方法、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和对学生学习上的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学校各部门的支持程度。[1]

同侪课堂评价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者的阵容

评价者的阵容参数将会决定评价者的专业程度以及对评价过程的投入。如果评价阵容比较小,即每一场评价不能有多位评价者,就会影响结果的公正性。评价者可以是人事部或是组织委员会的成员、与项目有关的所有人、部门领导甚至是学生。

在许多学校中,部门管理者必须作为课堂评价中的一员。尽管这看似是合理的,可是一旦管理者被纳入评价阵容,评价的主导权便无形地掌握在了管理者手中。较好的评价阵容是由两到三位评价者构成,确保至少包含一名本领域的专家,其余的评价者可以在学科领域范围之外,几位评价者协商后的结果便是合理的。

在多数情况下,一位评价者是不具备说服力的。一位评价者并不能把控全局,也不能与他人进行商讨,因此评价的主观性比较强。针对人数较多的班级,三位评价者最为合适;而人数较少或中等的班级,三位评价者就会影响课堂的活跃程度。实际上,一堂课出现三位评价者是比较困难的。出于现实因素的考虑,两位评价者算是折中的结果。

2.评价者的培训

不管是形成性评价还是总结性评价,评价者的培训都必不可少,任何层级(学校、学院、部门)都需要培训。培训的内容有:有效教学的界定、课堂观察技巧、使用评价表格、随堂记录(课堂进度、师生的表现、时间的把握)、建设性意见、课堂评价一致性的达成、撰写评价报告总结。

因为培训需要参与者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学校应该采取奖励的措施提高培训者的积极性。这些奖励包括:休假、颁发部门服务奖章、额外的津贴、旅游补助。

培训的时间同样需要按比例分配,每一次训练通常在2 h左右。而一次课堂评价的全过程需要4 h。包括:评价前的会议(30 min)、评估课程材料(30 min)、课堂观察(75 min)、准备评价报告以及多位评价者之间的讨论(60 min)、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课后讨论(45 min)。培训的形式就像一个简单的研讨会或者是部门会议,成员们可以通过观看录像,对播放的内容进行讨论。在培训过程中,培训中心也会向各成员发放培训指南供他们培训之后回顾。

3.评价的频数以及所选择的课程

如今,多数学校增加了课堂评价的频数,一个学期会对同一门课程安排两次评价。多次的课堂评价是有好处的。因为一场评价的偶然性比较大,被评价者的情绪、学生的情绪、被评价者的教学方法或是教学环境等外界因素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如同测验一样,次数越多,样本越具有代表性。

同侪课堂观察评价中,课程也是评价中的重要因素。课程面对的对象包括:评价者、被评价者、管理层。管理层不能忽略实际情况轻易选择课程,被评价者也不能只选择自己擅长的某一方面作为教学能力的展现。为了体现公平性,课程的选择要听取各方意见。此外,课程的难易程度也需要商讨,将难度系数控制在适中的程度,既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内,又能让教师施展教学技巧。

4.课堂评价的长度

课堂评价的长度有以下几种:整节课;一堂课的部分;课前5~10 min与课后5~10 min并观察这两段时间产生的变化。在这些情况中,最适宜的观察时间为50 min,其中要包含课前几分钟与课后几分钟观察。

如果评价者在教学行为开始后进入课堂,会影响被评教师的情绪以及整堂课的氛围,特别是在未通知被评教师的情况之下。此外,评价者还会错过课堂主题的介绍并无法感受课堂开始奠定的基调。在课堂开展小组活动过程中,评价者的离席同样会影响被评教师的表现。虽然小组活动展现的是学生的风采,但是教师的角色同样重要。评价者应该通过小组活动分析被评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

5.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在评价前的讨论

在课堂评价开始前,所有的评价者必须召开临时会议。会议内容也会因为评价是否事先通知而不同。如果已通知被评价者,那么正式评价的日期将会在提前会议中确定,会议的重点是确立教学内容。事先通知的课堂评价会议需要讨论的内容如下:

(1) 被评价教师的课堂目标以及完成这些目标采取的教学方法,学生群体的情况,被评价教师如何追踪及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与课程相关的材料,包括教学设计、测试、评估标准、实验仪器、课程网页、平板电脑等器材。

(3) 评价者的评价标准以及根据随堂评价作出的修改。

6.评价者在课堂中的表现

在一些学校的课堂评价中,评价者在课堂上会以教学团队成员的身份向学生介绍自己,这种行为并不可取。如果评价者不想打破课堂的整体性,应该在课前向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明确自己的意图。如果当堂教师不向学生介绍评价教师,学生就会因为评价者的突然出现感到拘谨,也就不愿意表达真实的自己。学生所期待的课堂评价是一种很平常的教学验收,而不是凸显课堂表现力的形式主义。

评价者也不能贸然地询问学生对于课堂与教师的看法,因为这样得到的评价较为片面与失真。例如,如果评价者坐在教室后面,他所能接触的是离他最近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偏离课堂中心,课堂参与度较低,他们对课堂的评价不具有代表性。如今多数学校设有专业的学生评价体系,能够较为客观公正地作出课堂评价。

评价者通常会选择坐在教室后面来观察课堂行为,这样既能使整个课堂尽收眼底,也能够把干扰降到最低值。

7.课堂中使用的观察方法

评价表格(量表式问题或开放式问卷)仅仅将课堂教学评估以叙事的形式细化成每个子项目,供评价者逐条填写,但这种评价表格涵盖的课堂内容并不全面。被评价教师会关注表格所列内容的考核,而忽视了其他教学环节。

评价者还可采取录影的方式记录课堂事件。此种记录方式往往需要两台摄像机,一台记录教师的行为,另一台记录学生的行为。录好的两段影像可以在两块不同的屏幕上同时放映供评价者课后对比观看。记录的影像一方面方便评价者与被评价教师进行教学细节的讨论,另一方面也可为未到场的评价者还原真实的课堂场景。影像记录适用于形成性评价,专家教师通过课堂影像提供建设性意见,有利于提高整个教学组的教学水平。

此外,评价者还可随堂记录课堂情况。随堂记录不仅包含了课堂细节,如教师与学生不寻常或者重复的举动。但是文字这种记录方式的缺点在于评价者在记录时会忽视其他课堂环节,记录的内容并不全面,容易引起歧义。

8.评价者在课堂上需要关注的内容

(1) 课堂的物理环境,包括课堂内的整洁度、舒适度、灯光强弱、噪音干扰程度、桌椅完损度及排列形式、讲台。

(2) 学生的参与与投入情况,包括出勤率、对教师提出问题及回答问题的配合度、记笔记的频率与时长、消极的课堂表现(睡觉、与他人窃窃私语、观看与课堂不符的其他书籍)。

(3) 教师表达的能力,包括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举例的能力、解释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师采用的一系列教学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是否促进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5) 师生之间的互动,包括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积极度、学生的肢体语言、课前课后的非正式讨论、学生回答问题的意愿度。

(6) 信息技术下的课堂环境、放映设备、教师使用了哪些现代化技术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9.课堂观察后的及时交流及反馈会议

通常情况下,评价者会在课堂结束后几天给被评教师提供反馈。但是课后5 min左右的交流具有更好的效果:

(1) 双方能够清晰地回忆课堂内容,对课堂教学作出及时反馈。

(2) 评价者有机会询问教师这是否是他的日常课堂表现。

(3) 评价者感谢教师,并向教师表达一些个人的观课感受,包括赞扬或批评。这些非正式的评论应当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因为通过邮件形式的表达容易引起对方的误解。

在课堂观察后的三到七日后适宜召开讨论会议,评价者与被评价教师都应出席。在会议中,评价者通过参考评价表格或者书面报告,交换他们观课后的想法。会议允许评价者提出中肯的意见,这些意见包含了评价者对课堂的褒贬,被评价教师将会作出相应的修正。这些意见强调的是描述而不是总结,注重的是观察到的具体行为而不是整体行为。如果存在多个评价者,他们应该提前决定由谁作出反馈并且确定反馈中最重要的内容。会议中,各方可就观课中的方方面面表达自己的看法。

10.最终的书面报告

在一些组织中,书面报告就是课后会议中的最终报告,评价者或是被评价教师都不能够修改其中的内容。而在另一些组织中,书面报告只是初步的文稿,是可以在最后的课后会议中被修改的。这两种模式就反映了书面报告在不同的组织评价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后一种模式的评价能够针对突发状况作出相应的修正,这给予了评价双方更多的空间,使评价不再受目标的限制,因此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二、同侪课堂观察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过程易产生分歧

同侪课堂观察评价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包括:优秀课堂教学构成因素的分歧(同样也出现在教学原则与教育学范畴)、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以及选择评价者的管理阶层之间的关系、评价者在观摩课堂时的分歧、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之中缺乏一致性(例如,观察设备、记录方法、评价者的数量、被评价课程的选择标准)、评价者缺乏专业的培训。

2.评价缺乏公正性

同侪课堂观察评价有时被视为形式评价,这就会将评价的结果侧重于个人的决定,从而忽视了提高教学水平的初衷。一些负面评价会受可控因素而抹杀,这就导致同侪评价缺失公正。但是经过精心布局的课堂,有特权的庇护与形同虚设的课堂决策,体现出来的教学和谐性并不能真正突出教学的功效,不仅不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更破坏了良性的教学秩序。

3.评价带有功利性

同侪课堂观察评价中并没有直接衡量教学效果的精确标杆。一些评价方法甚至是满足竞争需求且不可避免的妥协。各部门与教师群体之间并没有不受限制的资源与时间。有些部门会在某堂课中安排多于一个评价者或增加某门课堂评价的频数使所呈现的课堂表现出最好的一面。甚至是一个部门内部的课堂评价,往往也只是为了凸显部门的优势而虚假地交出满意的评定结果。

三、同侪课堂观察评价的改进措施

1.明确同侪课堂观察评价的目的

基于评价目的,同侪课堂观察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关系紧密,此评价有利于为被评价者之后的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有利指导。总结性评价则有利于人事决定,包括职位、晋升、连任以及薪资。此评价充满了权力的机密性(部门领导与人事委员会把控结果并拒绝公开化)。也有一些评价是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的结合。例如,一份评价结果呈现两份报告,其中的一份形成性评价报告主要针对被评价者,但最终列入人事报告的是总结性评价。虽然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是充分且可靠的,能够适用于多数评价中,但是总结性评价出现的错误造成的危害要远大于形成性评价。因此,评价双方要根据个人与机构的不同需求明确相应的评价目的。

2.将评价双方纳入评价决策之中

课堂评价前期要做好相应的决策,如统筹评价者的总数将会影响落实到每一场教学评价中评价者的人数。校级政策与合作洽谈也会影响这些决策,而决策的部署需要迎合学校组织环境的变化。此外,不同的学科部门遵循的是不同的原则,因此不同部门的教师会为了捍卫各自的准则产生分歧。为了避免产生不公平的结果,评价过程中的决策归属权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组织变化会对教师群体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最好的方式便是将教师纳入到决策过程的每一个方面。同侪课堂观察评价也会影响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同事关系。在一些学校,这种评价方式一方面受到教师的欢迎,另一方面也因为涉及利益与机遇的问题而受到排斥。为了还原评价的真实性,需要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纳入计划与决策过程之中。

3.增加同侪课堂观察评价准则的有效性

在课堂评价决策过程中,一般是拥有领导权的人制定评价计划,但是如果计划不能被全体参与者认同,评价很难实施。在评价制定中,就出现了以下需要解决的问题:谁能够确保新老教师与管理阶层遵循一致的课堂评价原则?课堂评价原则该如何传递?人事部门是否需要制定评价协定查证参与人员有无违背协定所列条款?如果实际的课堂评定与评价协定有出入该怎么办?一旦评价协定被违反,被评价者该有何行为?尽管这些问题只有在评价模式完善之后才能被解决,较早地讨论这些问题能够将概念化的评价原则与领导执行下的实际评价行为纳入评价过程之中。具体包括:

(1) 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人事委员会、部门管理者都应该遵守同样的评价准则。

(2) 评价过程既要基于教学原则,又要遵循教学规律,评价者能够作出准确的教学评定。

(3) 被评价者应该阐明教学评价中的各个要素,包括评价者的筛选、授课班级的基本情况、课堂教学结束后的经验体会、最终的评价书面报告。

(4) 评价者要加强专业的训练,包括合理运用评价技巧、全面做好课堂记录、善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 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要保持一致性。

(6) 综合多个评价者的观点,得出全面的评价结果。

[1] Evaluating Teaching Through Peer Classroom Observation [EB/OL].[2016-04-08].http://www.usu.edu/teachingacademy/about/,2016-01-01.

[2] 毛景焕.课堂评价的新视点:关于如何通过评价教师促进教师对学生评价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3):27-31.

[3] 陈金华.教师同侪互助的现实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3(9):69-73.

[4] 胡咏梅,施世珊.相对评价、增值评价与课堂观察评价的融合:美国教师评价的新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4(8):44-50.

[5] 余艳,余素华.信息化环境下课堂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5(8):53-59.

[6] 王爱玲.试论有效课堂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52-55.

[责任编辑:黄晓娜]

10.16165/j.cnki.22-1096/g4.2016.12.026

2016-05-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4YJA880105);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D/2015/01/05)。

陈晓雯(1991-)女,江苏无锡人,硕士研究生。

G622.475

A

1002-1477(2016)12-0101-04

猜你喜欢

同侪评价者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少年游·忆庚子殉职同侪
寄同乡吴远道兄(孤雁格)
同侪互助 职初教师发展新动力
考虑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研究
基于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360度绩效反馈评价有效性的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