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主义学生观与我国传统学生观的契合
2016-03-06赵梦雷
赵 梦 雷
(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8)
教改论坛
论后现代主义学生观与我国传统学生观的契合
赵 梦 雷
(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8)
后现代主义一直提倡的是用反对现代理性的哲学价值取向来思考学生观的建构,提出要建构多元化的学生评价观、潜能下的学生创造观、平等对话下的师生友好观。本文把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下的学生观与后现代所提倡的新思维特征的学生观进行交叉融合,主张构建一种从机械到动态、从片面到全面、从等级到平等、从抽象到形象、从专制到和谐的学生观。
后现代;学生观;平等;和谐
后现代主义是对当时现代主义的理性哲学和文化思潮的质疑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时代所需求的教育观。我国对此研究的范围重点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后现代所提倡的学生观的研究与我国传统学生观的发展相契合,并在此基础上吸收、借鉴,发展了新的学生观。
一、后现代视域下的学生观的内涵
后现代视域下的学生观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存在以“儿童为中心”,可以把这种关系通俗地概括为“手拉手,心连心”的共同体的关系。
1.多元化的学生评价观
多元化的学生评价观是后现代主义关于教学理念的一大特点,它打破了以往对学生“一棒子打死”的学生评价观,要求在对学生评价时必须运用动态的、多方面的、生成性的、各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强调对于那些不能随时代和学生的特点而形成的评价体系必然是无用的、无效的。从横向来说,学生的差异性由来已久,从刚出生时就表现出来,后天的教育使得学习效果的差异性更加突出,但如果评价方法不同则会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所以,每个学生都是一部完美的可供开发的书本,可以挖掘的宝藏,假如用“模具”来雕刻这些活生生的学生,那么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肢体僵硬的“木马”。因此,统一的评价措施无法鼓励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打破墨守成规的意识,就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从纵向来看,学生的成长是阶梯性的、循序渐进式的。每一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后现代主义更加要求使用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它认为要想达到多元的评价观必须运用多元的课程评价取向,这种取向会使教育者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考虑学生的存在,积极地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完整的、随着社会而不断发展的人。学生的评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具有可塑性,只要教师的引导和评价是多元的就可能让学生完全实现自我的追求。
2.潜能下的学生发展观
后现代主义的学生观认为,从西方近代传统的教育理论来看,无论是以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观,还是以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观,基本上或是从学生的角色走向教师,或者从教师的角色走向了学生。[1]他们对学生的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标准的。后现代主义一直在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可以拥有独特性、创造性。后现代教育观对学生的培养强调要坚持潜在能力的培养,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要求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更要重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自身潜能以及社会需要的能力,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发,让学生真正成为积极健康、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2]因此,后现代主义要求教育研究者、教育机构、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育教学时要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潜能性。学校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应配有学生的成长方案,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发展。[3]在后现代主义学生观的倡导下,人们在积极教育中开始不断地审视自己在教育中哪些做得不够,学生的哪些潜能没有被重视、被挖掘,并密切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中的“潜能人”。
3.平等对话的师生友好观
平等对话的师生观是在强调后现代主义师生观的可行性、合理性,并认为现代主义的师生关系是彼此两端相互对立的、没有发生联系的关系。[4]教学中机械主义的传统学生观把学生视为零件部分,只是一个使用的工具而已,把学生视为自己所要达到目的的“棋子”。这是一种轻视学生的成长观,导致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势不两立”。面对这种情况,后现代所要求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创造性的人,批判现代主义下培养的人才是像机械一样,没有生机,认为一切教育发生的基础应是平等、对话、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在课堂上会产生各自的角色差异,但平等的首席作用是不能动摇的事实。教师应改变王者独尊的观念,应把学生看作学习的平等人,与学生进行友好的对话和交往。后现代要求在面对学生的缺点和弱点时,不要急于给予指正,要在学生认识到自己错误时及时地给予点拨;给予学生批评建议时,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宜过分夸大,更不可急功近利地要求学生,把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领路人,对学生没有尊重。在做到尊重时强调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来引导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这种方法演变成了对学生德育的方法。
二、我国传统学生观与后现代的交融
在我国古代很多教育家根据当时的背景提出了学生观,其与后现代的学生观理念相比具有很多相同点和不同点,反思、质疑、超越现代社会的条条框框,摒弃不合理的观念,把我国传统的学生观之精华部分与后现代的理性思维相融合,确立适合我国学情的学生观。
1.孔子时代的学生观与后现代中的发展思维相一致
孔子时代主张建立开放、民主的学生观,提倡以“仁”为核心培养具有德才兼备的君子。而后现代学生观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应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能力。孔子在人性的论述上就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也就是说,教育可以使人改变,无论是人内在的素质,还是外在的追求与理想,就像后现代所倡导的那样,环境是人生活的根本条件,一切知识的获得都会受其影响。除此之外,孔子在教学方法上特别提出了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发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的教学原则开创了中国启发式教学原则。后现代学生观反对现代一直追求的统一不变性、理性、普遍规律性,提出现代主义是表象的、同一的、对立的思维方式,要求运用一种没有恒定的思维方法去探究外在的世界,拥有一种发展的视角去总结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选择,努力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推崇多元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的发展,并注重因材施教。从这些方面来说,后现代的学生观理念与孔子的学生观原则大致相同。
2.荀子的师道尊严的学生观与后现代的平等对话的学生观相悖
荀子时代是学生观的转折,教师是绝对者、权威者,是学生不容置疑的“王者”;学生只是一个从属者、服从者,没有任何的话语“从属者”。这种观念下教师代表着国家形象,教师与天地齐平,学生不应该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如“师云亦云”(《荀子·修身》)、“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荀子·大略》)。与孔子的观点相比较,这种学生观是倒退的。这种师生观虽然有利于当时和以后封建社会的政权巩固和社会发展,但从学生角度来说,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可谓是致命的伤害。所以说荀子的师生观为我国师生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教师“王者”地位的基调。[5]而后现代学生观对荀子的学生观是反对的,原因是荀子认为的绝对真理、霸权、以个人为中心都是后现代反对的核心。后现代学生观反对科学的束缚、追求真理的信奉,反对人类中心论,反对话语霸权和思想意识控制。因此,后现代学生观积极地倡导和主张去社会为中心和去个人为中心的一切地位霸权、话语霸权,追求公平的、平等的、对话的、开放的、和谐的交往模式。
3.我国现代的学生观在后现代的影响下不断地吸纳发展
后现代思想真正地进入我国是20世纪90年代,但在此之前就有很多西方教育家的思想传入我国,如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杜威等近现代教育家如春风化雨般地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但也由于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政治、文化的影响,这种教育思潮并没有使中国教育达到质的提高。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后现代主义思潮教育理念的影响才真正地触动我国教育的根基,让一些有志学者不断地反思当前教育所出现的问题,并积极地改变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学生观。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发展的多元性,在一切平等基础上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师生观。
三、教师实施新的学生观要注意的问题
1.要不断地更新教师的价值观和学生观
不断地更新教师的价值观和学生观,这可能与教师的认知能力、心理发展能力发生冲突。但只要教师能正确地了解自己,消除自己不良的价值观念,因人制宜地施教,及时地总结发现改正自己的不足,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就可以很好地塑造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教学效果更加高效。
2.学生易接受新事物,教师应解放思想,适当干预
由于学生性格活泼,创造力、想象力都很强,容易对新事物趋之若鹜。如赶时髦、追明星、早恋等。面对这些,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解放思想,适当干预”。从学生观角度来看,后现代新思维方式不可极端化、片面化处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生的创新性行为,要加以鼓励和引导;对于错误的“标新”,教师要对其批评教育,使其改正。
3.正确看待学生的成长
教师在利用新的学生观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该抱有将心比心的心理来看待学生的成长。要积极主动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审视自己的学生观,不断随着学生的成长进步有效地改变自己的学生观。[6]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运用新的学生观来武装自己,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课下的知心者。因此,教师要时刻保持自己积极向上的一面,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关心学生,用阳光的心去爱护学生。
综上,后现代学生观的发展促使我们对传统学生观重新认识与建构,促使我们对学生观的研究更加具有人文和实践意义,构建从机械到动态、从片面到全面、从等级到平等、从抽象到形象、从专制到和谐的学生观。
[1] 侯文萃.后现代视阈下的教师观论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 王佳利.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2013(3):138-139.
[3] 王秀晶.我国初中个性教育的缺失及建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5] 黄明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校师生交往原则设计[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5.
[4] 周思旭.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建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48-150.
[6] 卢炳惠.张学华.论新的学生观[J].教育探索,2004(6):29-31.
[责任编辑:黄晓娜]
10.16165/j.cnki.22-1096/g4.2016.12.004
2016-06-20
赵梦雷(1989-),男,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生。
G420
A
1002-1477(2016)12-0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