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有效教学的新思考

2016-03-06钱志丹余保华刘天敏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研究发展教育

钱志丹 余保华 刘天敏

(1.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2.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桥兴小学,陕西 安康 725000)

教学新论

关于有效教学的新思考

钱志丹1余保华1刘天敏2

(1.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2.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桥兴小学,陕西 安康 725000)

有效教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深入探讨有效教学对于改善当前过于重视工具性和目的性的教学倾向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不应停留在概念解析层面,应更多地关注其现实价值,注重实践研究;应紧跟时代潮流,结合时代教育热点去更新有效教学理念,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走出自己的本土化道路,加大师资培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效教学;价值取向;人文关怀;教学行为

近年来,经济合作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渐展开,其目的是测试15岁的学生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其中中国上海的学生在2009年和2012年的测试中两度夺冠。PISA测试虽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权威,反映的是15岁公民的综合素养,但这些综合素养毕竟是通过纸笔测试检验出来的,很多人对其持怀疑态度,说我们中国学生最擅长的是做卷子,是应试教育的机器,最擅长做题和考试。如果做题能代表创新,如果考试能代表科研,如果分数能获诺贝尔奖,那么中国教育在国际上还有什么遗憾?大家各执一词,所有这一切都促使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当前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是有效的教学,还是无效的教学。本文拟在反思各种问题基础上,对有效教学相关问题进行新的阐释,期待能为更深入地研究提供借鉴。

一、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并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不断兴起,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我国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涉及概念解析、评价取向等多个方面。

1.概念解析

“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当前学校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困难的问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已经成为课改的核心话题之一。

当前,国内关于有效教学概念解析的研究是比较模糊和片面的,但是不难看出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效教学是经济学视角下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认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1],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2],既而得出有效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3]。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们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已经陷入了量化或者说量化倾向中,有效教学不是单位时间内花最少的时间教授最大的内容,而是在整个有效教学时间内学生获得了什么,身心是否发生变化,是否获得知识,或者说教师是否以一个简单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接受了某项知识。简而言之,“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使学生获得进步的教学或者说是一项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第二,根据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特征和教学评价指标来界定有效教学,这里的有效教学表现为教学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有效果指判断者以某种预期的目标去衡量学与教的结果,关注的是结果的好坏和效果的有无,也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益指学校教学应减少“投入”,增大“产出”,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有效率指有质量,其目的在于使教学既有效率又有效果。[4]第三,从师生双边互动来界定有效教学,这里的有效教学是与有效学习相联系的,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策略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懂得如何自主和高效地学习。综上所述可知,当前我们的研究主要是从工具性和目的性角度去理解有效教学。工具理性逻辑下,有效教学含有一个隐喻即教学应该如齿轮转动般紧凑衔接,每一步都有轨可循[5],此举会更多地束缚个性,阻碍学生智慧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学丧失其人文关怀,对学生情感与态度或者说今后情境性和长远性的发展不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教学情境自主地构建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生成性发展。

2.价值取向

随着有效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有效教学的价值意蕴。首先,“有效教学”的研究意味着教学视点的变革与研究方法的转型,意味着冲破旧的教学法研究的束缚,立足于新的教学研究的视点展开,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诉求。[6]进一步来说,有效教学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型发展,有助于实现教师文化的创造,有助于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其次,大多数研究者把有效教学定位于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效率的高低,更多地从教学目标层面以总结性评价去评估学生,且较少地涉及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此举促使我们去思考和反思难道教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纯粹的知识,那么教育的终极目标又在哪里呢?学生的心灵体验、生活意义又在哪里呢?所以我们应该对有效教学的价值意义重新审视与思考。最后,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要有五个基本要求,一是有意义,即扎实;二是有效率,即充实;三是生成性,即丰实;四是常态系,即平实;五是有待完善,即真实。[7]这里的一堂好课在某种程度上指的是有效教学,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我们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但是我们可以从中享受到教学作为创造性过程的欢乐和智慧体验。我们研究有效教学,更多的是从促进学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角度去思考教学,促进教学,但是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我们只能尽力做到有效教学,真实的教学就会有遗憾,无法按照原先预设的情景完全进行下来,教育注定是个遗憾的艺术,教育的全部答案不在教师身上而在学生身上,从字面上来讲的确是遗憾,从深层次来讲是把遗憾留给了学生,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

3.研究重点

纵观近年来我国有效教学的研究,学者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教学的普适性,对具体教学科目的研究不是很深入和系统。尽管普适性的有效教学理论对各门学科的学习有指导意义,但不能因此就放弃了对具体学科的探索和研究,只有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各门具体学科的有效教学理论,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普适性理论。[8]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的产物,诸如对物理和地理等具体学科范例式和实践式的有效研究可以为普适性的研究提供借鉴,但是当前大量研究是在描述有效教学的定义和特征,归纳具体标准和策略,较多地进行着经验型思辨性的总结与阐释,对于怎样从实践中具体解读和操作有效教学却较少涉及,对教师培训、学生或者学校的实际转变关注的也较少,所以难以称得上是科学的、有效的研究。科学的研究是理论与实践共同作用的产物,具体而言,既要对有效教学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比较、分析和探讨,同时又不放松对具体学科的深入研究,更要深入实践去探索在实践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了解现实中的障碍并着重解决,才能将正确的研究理论融入实践研究中去。[1]此外,有效教学研究的重点应在于关注基本知识的学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性发展,毕竟学生今后是要独自面对人生,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要学会如何发现自己价值所在,发现人生意义所在。

二、对有效教学的思考

在理想层面,关注学生的需求是有效教学的理念之一,进一步说就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教师首先要有“对象”意识,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但是在实践层面却截然相反,我们的有效教学过于追求投入与产出的量化研究,过于重视总结性评价,从而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学者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解决该问题。

1.从教育角度讲

在推进有效教学进程中我们应奉行“多元素养”(Multiply Literacy)的价值理念,从生存性素养、社会性素养、文化素养、功能性素养、高阶性素养等层面出发采纳面向未来生活、支持终身学习的价值理念,重视个体的学习动机、态度和策略的应用与控制[9],促进学生生成性发展,探索出更加合理完善的学习能力培养方式,使学生从学习中真正体会到乐趣和快乐,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学到未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自信地面对未来,迎接挑战。这里不得不促使我们思考何为有效教学?我们无法给出一个完整的定义,因为有效教学表现为教学的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深思有效教学背后发现: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有效,作业有效和考试有效,忽视了本应十分重视的习惯教育、做人教育,更不惜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漠视学生的年龄特征等等,所有的一切教学只是为应试教育服务,难道这一切是有效教学所需要和倡导的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效教学是功利主义的产物,所谓的有效,无非是学生达到了其规定的要求,满足了其自身的需求,但是却丧失了教学的本质,更甚者说是教育的本质。我们学习无非是提高自己为了未来更好地生活,更幸福地生活,但是现在的有效教学已经背离了其轨道,把学习推向了一种至上和功利化的视角。所以说,我们应该深层次地分析与解读有效教学,关注有效教学是否从学生角度出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关注教学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指导意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从而解放学生,让学生回归真实,热爱学习,喜欢学习。

2.从未来发展的角度讲

有效教学应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入手,重视学生的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习的情境性与发展性。学习是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发现知识和潜能,参与社会活动而拥有的理解、使用和反思自己的能力。[10]这就要求我们赋予发展以新的内涵,强调个人能力本位,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有效教学倡导教师要有“对象”意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在进行有效教学时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不仅要面向学生的现在,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真正确立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观,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有效教学不只是关注学生掌握了课程中的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从中发现自己、反思自己。此外,应着力改变现实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现象,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越来越关注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必须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意识,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有效教学的发展策略

随着有效教学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着手研究有效教学的未来发展道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必须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实践的道路,首先,宏观层面应立足于本,尊重各地的实际教学状况和文化传统;其次,情感层面应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最后,实践层面应加大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以此更好地促进有效教学的良性发展。

1.宏观层面:本土化发展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有效教学在我国开展至今,与国外各类研究相比,我们更多地侧重于对国外研究论著的引鉴与翻译,大多数著作侧重于经验的总结和归纳,如何走出一条有效教学的中国化道路仍需进一步地思考和研究。[11]学者们积极引进诸如多元素养和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如若不注重其与中国教学实践的融合,势必会出错。中国的教学实际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师主导课堂的模式,文化传统现状是“尊师重道,师道为先”,中国的有效教学应立足于本土实际逐渐发展,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逐步推进,我们一直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但是我们更加需要开拓自主发展的本土化道路,探索实践,尊重我们的文化传统、教育习惯和思维方式,脚踏实地地进行有效教学的本土化发展之路。

2.情感层面:注重人文关怀

教育自产生以来,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获得,有效教学也不例外,随着我们对“多元素养”理念的深入学习,发现它其实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启迪和终身发展。因此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当前有效教学中所欠缺的人文情怀,过度地关注工具性而严重地忽视了人文性,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甚至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久而久之,所谓的有效教学可能会出现人性的蒙昧、师生自由精神的缺失、知识与德性的割裂和教学与生活的分离等现象,这是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应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有效教学,赋予有效教学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快乐地生活,幸福地学习,从而使生命得到升华。[12]此外,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灌输学生真、善、美、公平、正义、尊重等各项道德准则,不放松对道德情怀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怀,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所在、价值所在、生命所在。

3.实践层面:教师需提高专业素质,完善教学行为

教师是促进有效教学发展的关键因素,鉴于此,新课改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首先,教学理念上必须紧跟教学实际,即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奉行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教学[13],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多些对课堂生成性发展的认识,关注学生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其次,教师应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多与教师和学生交流,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研讨与交流,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引导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教师必须进行课堂反思,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实现专业成长,对学生每一堂课中的每一个小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形成自己一整套的反思教学体系,在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同时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从具体教学行为上来说,教师应做好以下五点:第一,清晰授课,指教师清晰地向全班呈现教学内容,使教学要点易于学生理解,清楚地解析概念,解析教学全程,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二,多样化教学,灵活多样地呈现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学习资料、多媒体设备、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间进行完美地利用。第三,用任务导向的方式去呈现整个教学进程,去刺激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需。第四,引导学生投入教学过程,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多参与整个教学并保持其积极性。第五,确保学生的成功率,中高水平的成功率可以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又提供了通过实践应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从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促进有效教学的推进。[14]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教师进行定期的相关培训,着重于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让教师在教学上迅速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从而高效率地完成社会对教师的重托。[2]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应该关注三个方面:一不要过多地停留在概念解析层面,应更多地关注其现实价值,注重实践研究;二是应紧跟时代潮流,结合时代教育热点去更新有效教学理念,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三是走出自己的本土化道路,加大师资培训,走出有效教学的情感化和人文化道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唯有此有效教学才可以发展,整个课程改革才可以发展,学生才可以发展。

[1] 姜玮,邓艳红.对国内有效教学的含义及评价标准的反思[J].教育探索,2011(6):13-15.

[2] 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1998(5):37-40.

[3] 张璐.再议有效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48-50.

[4] 李艳艳.对有效教学研究的审视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08(18):10-11.

[5] 朱文辉.遮蔽与澄明:有效教学的生成性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0(8):10-14.

[6] 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31-35.

[7] 叶澜.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11):4-6.

[8] 柴蕴梅,朱成科.有效教学研究溯源与本土化问题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41-44.

[9] 卢尚建.我国有效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13-118.

[10] 徐瑾劼.“Literacy”:PISA素养观背后的教育学立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1):17-23.

[11] 潘涌.PISA:国际比较视野中的阅读评价观[J].比较教育研究,2012(9):86-91.

[12] 李小红.教学有效性与伦理性的关系及其整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12):39-44.

[13] 余文森.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210-235.

[14] 鲍里奇,BORICH GARY D.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315-345.

[责任编辑:黄晓娜]

10.16165/j.cnki.22-1096/g4.2016.12.005

2016-06-13

钱志丹(1991-),女,陕西安康人,硕士研究生;余保华(1973-),男,河南信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天敏(1990-),女,陕西安康人,小学二级教师。

G420

A

1002-1477(2016)12-0017-04

猜你喜欢

研究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