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成才的内在要素及其培育
2016-03-06唐检云刘聪科
唐检云 刘聪科
研究生成才的内在要素及其培育
唐检云刘聪科
认为理想、行动、坚持,是研究生成才的内在要素。指出研究生只有树立正确、远大、清晰的理想,将理想付诸勤学修身、创新实践的实际行动,坚持不动摇、不停滞、不放弃,才有可能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专门人才。提出在研究生教育中,要努力培养研究生有理想、勤行动、能坚持的内在品质。
研究生;成才要素;研究生教育
关于人才成长,外部环境只是条件,内在要素才是根本。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最具有自主性和自觉性,外部影响相对减弱,内在要素越发突出。人贵有志,志贵有行,行贵有恒,恒者有成。理想、行动、坚持构成研究生成才最具影响的内在要素。研究生不仅要敢于有梦,还要勇于追梦,更要执着圆梦。
一、理想是成才之魂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由一定社会价值观支配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美好愿望与追求。研究生以科学研究为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质的主要方式与途径。科学研究最需要惊异、激情和自觉。理想是惊异的催化剂,激情的发动机,自觉的推进器。只有胸怀正确、远大、清晰的理想,才会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砥砺前行。
1.正确的理想是研究生成才的根本前提
理想包括人生理想、奋斗目标和职业规划。正确的人生理想就是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并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明确的奋斗目标就是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品质,夯实基础理论,钻研专门知识,提高从事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与水平。科学的职业规划就是对未来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清晰的目标设定和科学的通道设计。一般说来,人生理想影响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影响奋斗目标。如果以学术研究为未来职业,则应以学科自身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为起点,努力构建优良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如果以实务工作为未来职业,则应以职业能力需要为核心,着力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2.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奋斗目标
极少数研究生缺乏远大理想,读研目的功利色彩浓厚,学习科研积极性不高,精力投入不够,学术道德堪忧,甚至伪造数据,抄袭剽窃,只求蒙混过关,顺利毕业和拿到学位,严重影响了培养质量[1]。大学是理想张扬的地方。研究生应该少一些患得患失,少一些名利束缚,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做老成的实用主义者,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与担当;要有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境界;要有追求不息,奋进不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开拓精神;要有超越前人,超越同行,超越自我的信念与追求。
3.理想必须清晰,才能成为奋斗的方向
应当说,绝大多数研究生都不乏远大理想,但研究生阶段的远大理想可能过于理想主义,要么脱离自身实际,要么缺乏明确的实现路径,常常显得虚幻缥缈。研究生既要追求远大理想,又不能不切实际地空想;既要超越现实,又不能脱离现实;既要立足现实,又不能囿于现实。把理想化成一系列具体目标是将远大理想与立足现实结合起来的具体途径。具体目标又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形成一个方向一致、相互衔接、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远大理想看起来遥不可及,但构成远大理想的具体目标则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而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是为实现远大理想奠定基础,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是向远大理想的靠近。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
二、行动是成才之道
理想确定之后,行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一次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行动是人们为达到目的、实现理想而有计划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对于研究生来说,行动就是勤学修身、创新实践,努力提升道德修养、理论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1.勤学好问,打牢基础
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是研究生进行一切科研活动的前提。研究生应珍惜在校时光,利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勤学苦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创新实践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是知识广度与深度的有机统一,基础知识与专门知识的有机统一,经典知识与前沿知识的有机统一。经典知识是指经受历史与实践检验的知识。对经典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认识水平,而且还可以进一步获得从事学术研究与知识创新的基础。前沿知识是利用经典知识对前沿问题进行解释时形成的一种知识形态。前沿知识被实践检验或证明是正确的时候,它就有可能转化成新的经典知识[2]。知识的厚度决定了发展的高度。只有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为创新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才能为实践应用提供科学指导。
2.敢于创新,把握关键
培养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根本归宿。敢于创新、能够创新,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创新的本质在于对现有认识和现存事物的超越[3]。优良的知识结构是创新的前提,但并不必然促进创新,还必须具备推崇创新、勇于创新、向往创新的创新意识,具备深刻的洞察力、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具备批判性思维、辩证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创新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提出新观念、新思路、新理论,产生新发现、新发明、新成果。
数学是训练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的科学,是进入各种科学大门的钥匙。但数学研究成果发表周期长,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见效慢,需要研究者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湘潭大学数学学科师生,坚持不赶时髦,不受诱惑,不图虚名,立志做大学问、真学问,力求出原创、出精品、出佳作,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形成了一支包括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冯康科学计算奖获得者等在内的优秀科研创新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一批高层次科研项目,在国际一流数学刊物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论文及高被引论文,培养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等在内的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3.勇于实践,提升能力
实践是发现真理的途径,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运用真理的场所。实践是研究生提升能力与素质的有效载体,是研究生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培养研究生成才的主要实践形式是科研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科研实践是塑造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将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为发现问题、应用知识、创新发展提供了最佳场所,是研究生接受锻炼、增长知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也是更好地将科研成果与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研究生应充分把握每一次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实现自我能力与价值的提升,在实践中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对接,在实践中实现理论成果的转化。地方大学研究生尤其要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湘潭大学长期重视政、产、学、研的合作,积极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等合作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着力培养研究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投身社会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石化产业是湖南省的优势产业,湘潭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师生,紧密服务社会需求,深入企业生产实践,研发出具有原创性强、技术水平高、生产成本低、“三废”排放少等特点的环境友好的生产乙酰甲胺磷技术、环己酮氨肟化路线己内酰胺生产工艺成套技术等,在中石化等企业投入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高级别奖励。
4.严以修身,坚守根本
修身就是修养身性,陶冶情操,涵养德行,培养和谐心智和健全人格。研究生阶段的道德修养,首先表现在人生价值追求和学术道德修养方面。研究生应当自觉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情操,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坚决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尊重科学事实,尊重他人成果,成为严谨治学的践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应当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加强协作精神,遵守竞争规范,在相互促进、相互追赶、相互超越中互动攀升。
湘潭大学始终坚持立大德、树新人为大学教育的根本使命[4],明确提出并始终坚持以“高品位做人、高水平治学、高素质成才”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与方向,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这其中既有广为人知的全国道德模范文花枝、杨怀保等,也有默默奉献、鲜为人知的孙瑜等。2015年5月22日清晨,湘潭大学2008届毕业研究生、现研究生院工作人员孙瑜去长沙领取统考试卷,不幸遭遇车祸,所乘车辆几近撞毁。当医务人员拿来担架要送她去医院时,她说:“我不去医院,我要去领试卷。”她在这种非常时刻仍牵挂自己的工作与职责,体现了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深深震撼和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三、坚持是成才之要
坚持是人们在行动中体现出的坚定意志、执着信念、顽强毅力、持久恒心、必胜决心,是保持行动的方向、力度和效果的根本保障。湘潭大学2007级研究生杨怀保,家境贫寒,2003年考取湘潭大学后,因放心不下重病在身的母亲、失去劳动能力的父亲和幼小的弟弟,他毅然将全家从陕西接到湘潭,带着全家人上大学。上大学后,他做七份兼职工作供养一家人,同时坚持刻苦认真地学习,以执着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巨大困难,坚持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学习和照顾家人之余,他还组织和带领身边的贫困大学生勤工俭学,用爱心和责任奉献社会。先后被授予全国首届道德模范和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称号,被公认为当代中国青年的榜样人物、励志楷模。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具有高深、专业、广博、创新的特性。无限风光在险峰,愈至高峰愈艰险,更加需要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研究生只有面对诱惑不动摇,保持锐气不停滞,克服困难不放弃,经历自觉、艰苦、持续的努力,才能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1.面对诱惑不动摇
社会上浮躁的风气时刻侵蚀着校园的宁静,一些研究生一入学就热衷于考公务员、找工作、提前就业,或者沉迷于网络游戏、交友恋爱等,不能安心学习。研究生不能被一时的得失迷失了双眼,应该深刻认识到,人生需要积淀,学习科研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根本途径,今天的求学是为未来的人生积聚力量,要坚持崇真、向善、求美、务实的目标不动摇,坚持自我完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不动摇,持之以恒潜心学习,始终如一深钻细研,亘久不息追求进步。
2.保持锐气不停滞
有的研究生缺乏专业兴趣,不思进取,整天无所事事、得过且过,只求毕业顺利拿到文凭,缺乏锐气。人要有锐气,没有锐气就没有生命力。研究生应当始终坚信学识比学历重要,文化比文凭重要,始终保持勇开先河的锐气、锐意创新的勇气、蓬勃进取的朝气以及最具韧性的志气,以健康向上的状态追求科学、追求真理、追求美好,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坚强的毅力,不断挑战、不断超越、不断提升。
3.克服困难不放弃
研究生在学习科研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困难:学术研究的枯燥乏味,创新实践的艰难曲折,成果发表的失败失意,经济生活的捉襟见肘,等等,都需要以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来克服困难,走出困境。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往往是前进道路上坚持到最后的人,研究生应把奋斗过程中的每一个困难当作自我能力提升的契机,在努力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造就不放弃,不妥协,探真求实的品质。
四、努力培育研究生有理想、勤行动、能坚持的内在品质
理想、行动、坚持作为研究生成才的内在要素,既是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规定,也是研究生培养的现实需要。目前,研究生主流有着正确的价值选择、明确的目标追求、科学的人生规划以及好学力行的行动力、为学需刚与恒的执着精神。但也有一些研究生存在理想偏失、行为漂浮、遇难而退的现象。研究生教育应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培养制度规范,提升导师队伍素质,建设积极校园文化,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研究生有理想、勤行动、能坚持的内在品质,为研究生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1.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科学设置勤学内容
以先进正确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研究生自由全面发展,培养研究生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科研、致力学术、探究自然、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科学精神。切实转变只重科研忽视教学的倾向,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理论素养中的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切实转变只重学术研究忽视实践能力的倾向,分类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直面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切实深化研究生教育的开放合作,打破校内院系壁垒,加强不同学科的交流与融合,建立多学科课程交叉机制和多层次课程贯通机制,优化研究生知识结构;进一步加强校、企、政、社的战略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开放精神和前沿水平。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按照“坚守一个培养理念,发展两大培养方向,探索三联动培养方式”的思路,科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坚守一个培养理念,就是致力培养有政治品格、理论素养、实践能力、进取精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发展两大培养方向,就是着力发展以行政学基础理论为特色的行政哲学方向和以公共管理实践创新为特色的政府绩效管理方向,在实践中又努力推动两个方向的交叉、渗透、融合;探索三联动培养方式,就是促进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的有效联动,促进学术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生导师有效联动,促进学科发展、学术研究、学生培养有效联动[5]。科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切实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不仅为学术界输送了一批高水平研究人才,也为党政机关等实务部门输送了一批高素质管理人才。
2.健全培养制度规范,有效激发进取正能量
研究生培养制度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培养主体、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依据,是规范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质量的根本保障。培养目标上要坚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坚持立德树人、品学兼优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内容上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创新与实践并重,能力与素质并重,促进研究生自由全面发展。培养过程上要强化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培养环节的完整性和贯通性,培养方法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培养主体上要规范学校、院系、学科、导师、研究生及其他相关者的责权利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研究生培养的合力。评价激励机制既要重公平也要重效果,既要重保障也要重激励,建立适应培养目标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荣誉体系,使激励机制真正成为研究生明确目标、好学力行、不懈追求的原动力。
湘潭大学不断建立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规范,规定招收研究生的导师必须主持相应级别的科研项目,具备研究生培养所需的科研经费,制定实施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管理办法、研究生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研究生学术交流资助办法、研究生社会实践资助办法,规定研究生毕业申请学位时必须做出相应类别、相应级别的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对学位论文进行匿名评审,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等。优良的制度体系,提升了研究生学习科研的自主性、自觉性,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博士生培养规模极小的情况下,先后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提名论文3篇,占授予博士学位人数的比例数倍于全国平均值,居全省第一位。
3.提高导师队伍素质,引导研究生提升内在品质
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学术素养、创新能力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6]。研究生导师要不断提升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关心爱护研究生,加强沟通与交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引导研究生养成有理想、勤实践、能坚持的美好品质。导师在已经有所建树的专业领域中保持勤奋好学、勇于钻研、不畏困难的精神,就能引导研究生在坚守理想上不轻言放弃,在承担重任上不畏惧挑战,在学术追求上不满足于现状。
湘潭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立了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学术带头人的优秀导师队伍,成为引导研究生健康成长、提高质量的坚强力量。导师们虽然已经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仍将大量的时间投在工作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他们把研究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带,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等在内的一批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7]。
4.建设积极校园文化,营造昂扬向上的成长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知不觉、无声无息中对研究生浸润心灵、陶冶情操、提升素质发挥重要作用,对研究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隐形、持久的导向、塑造、激励等功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风上既要勤学问又须养正气,教风上既要修至学又须益品性,校风上既要正学又须明德。学校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积极举办研究生学术文化节、名师论坛、创新论坛、暑期学校,立项资助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表彰奖励高水平科研成果,组织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等。崇尚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风气充盈校园。研究生置身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成为乐观自信、勤勉求是、好学上进、坚忍不拔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1]黄发友.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修养的路径研究——基于福州某高校研究生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3):80-84.
[2]苏君阳.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四维度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1):22-25.
[3]张义生.论创新思维的基本原理[J].南京社会科学,2003(12):26-32.
[4]章兢.立大德树新人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使命[N].湖南日报,2015-02-13(11).
[5]王凯伟,周波.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学改革:“三联动”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67-69.
[6]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2).
[7]宋德发.非名牌大学如何培养名牌博士?——周益春教授的博士生培养之道[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8):5-9.
(责任编辑周玉清)
唐检云,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湘潭411105;刘聪科,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湘潭411105。
10.16750/j.adge.2016.09.010
2015年度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类一般科研项目“研究生心理健康服务系统的构建与路径研究”(编号:Y20153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