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履行导师育人职责培养学生学术诚信品格
2016-03-06白强
白强
切实履行导师育人职责培养学生学术诚信品格
白强
认为培养研究生学术诚信品格,重在切实履行导师育人职责。负有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的导师应当切实履行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职责,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切实做到思想教育到位、能力培养到位、指导把关到位,才能有效培育学生敬畏学术、忠诚学术的品格,提高研究生学术诚信素养。
导师责任;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研究生;学术诚信
研究生居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负有繁荣学术、发展科技的崇高使命,理当成为学术诚信的楷模。但现实中研究生学风状况不容乐观[1],特别是近年来高校频频发生的研究生学术“非诚信”事件一度将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诚然,导致研究生学术“非诚信”的因素是多元的,但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2],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个人认为,导师应当切实履行全面育人、全程育人职责,从坚持“三个到位”着手培养研究生学术诚信品格。
一、思想教育到位:把学术诚信纳入研究生日常教育体系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认识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力度。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线实施者,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牢固树立全面育人的责任意识,才能把党的教育方针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而现实中,由于个别导师全面育人责任意识的偏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术轻道”的偏颇认识,导致研究生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两张皮”的分离现象,致使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事实上,学术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观念,无时无刻不受到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学生个体认识阶段性发展规律的制约,具有反复性和非稳定性。因此,要使学术诚信深入人心,必须改革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把学术诚信教育纳入研究生日常教育体系,使之常态化,才能不断提高研究生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学术诚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养成敬畏学术、忠诚学术的诚信品格。这方面,研究生导师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学术诚信教育。
1.强化学术责任感教育
“学术失范背后凸显的是责任意识的淡薄”[3]。导师要把研究生学术责任感教育作为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在教育中,要着力强化研究生角色转变的教育,引导学生从习惯于本科生阶段储存知识到创新知识的角色认识转变,进而明确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使命不在于复制知识,而是促进知识,是通过对某一专业问题的深入研究促进专业知识的增长,为专业知识的发展作出创造性贡献,从而促进学生在研究生生涯中反思性学习、批判性思考、创造性研究。现实中,有部分研究生就是因为未能得到及时的教育引导而不能很好地实现角色的成功转换,沿袭本科生阶段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而缺乏学术诚信责任感,一旦开始论文写作便急功近利,因而学术失范也就在所难免。近年来,笔者坚持把学术责任感教育作为自己指导的每届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辅以非学术诚信案例警示教育,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忠诚学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强化学术创新规律教育
学术创新是一项高难度的创造性活动,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特征。缺乏对学术创新规律的了解和学术创新的切身体验是难以真正做到学术创新的。据笔者了解,研究生学术创新规律教育的欠缺仍是目前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短板”。实践中,由于部分导师过于注重学生做实验、发论文而未能及时开展学术创新规律教育或给学生提供参与学术创新活动的实践机会,导致部分研究生对学术创新的难度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实践储备,一到学位论文写作时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学术失范现象。鉴此,导师应当把学术创新规律教育纳入学术诚信教育体系,要组织开展学术创新规律专题教育,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参加学术创新实践活动,尽早培育学生学术创新规律意识,强化学术创新实践体验,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研究生学术诚信危机。多年来,笔者坚持定期组织学生对学术创新规律进行集体交流和讨论,并规定学生必须至少在研究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加入导师的科研项目组或主动申请各级创新项目,争取实践锻炼机会,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学术创新规律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创新锻炼的意识。
3.强化学术规范意识教育
学术规范是学术共同体从事学术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也是学术创新的基本要求。现实中,有少部分研究生因缺乏学术规范意识或因不了解他人已有研究成果而“不经意”地违反了学术道德规范,导致学术“过失性失范”行为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在学术论文中存在着该标注的没标注、该引用的没引用等现象,导致抄袭、剽窃、复制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实际行为的发生。对此,导师应当在加强国家《著作权法》、《专利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和法规教育的同时,着力从文献综述规范、文献引用规范、文字表述规范、论文署名规范以及论文发表规范等方面强化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学术作风。这方面,笔者紧密结合学期课程教学活动,辅以鲜活的正反例证,组织研究生开展专题学术规范教育和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增强了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意识,提高了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素养。
4.导师本人要以身作则
“师徒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决定了研究生与导师之间不同于本科生阶段的特定师生关系,导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导师不仅在学术造诣、学术素养、创新思想与能力等方面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术成长,而且导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研究生的人格[4]。在研究生心目中,导师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榜样,他在学术活动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学术进步和品性修行。有道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千百遍说教不如一个鲜活的榜样。因此,导师要育人,首先自己要做“真人”,要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5],以求真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细致的学术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自己的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忠诚学术。在带研究生过程中,笔者认真学习和执行学校制定的《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实施细则》等管理规范,坚持独立思考学术问题,独立提出学术见解,独立撰写学术论文,从不允许自己的研究生代写论文或让学生走捷径附带署名发表研究论文,赢得了学生的真诚信任。
二、能力培养到位:把创新能力放在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位置
要培养研究生学术诚信品格,使之将学术诚信道德要求外化为学术诚信实际行动,关键还在于培养学生学术创新的“真本事”。没有学术创新的“真本事”,才会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有了创新的“真本事”,必然对学术失范不屑为之。而学术创新的“真本事”,核心在于真正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是培养研究生学术诚信的关键所在,也是衡量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导师应当树立创新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育方式,把创新能力置于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地位,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真本事”,教给学生一把开启创新大门的钥匙,才能有效避免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的发生。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大家都熟知的道理。研究生学术创新的第一步就是能够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而要让学生能够发现新问题,特别是提出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批判精神。为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曾努力尝试开展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质疑提问,但却遇到了学生想提而不敢提或者根本提不出问题的尴尬。对此,笔者认真分析了原因。第一种情况是因为学生胆怯的心理在作怪,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太过“愚蠢”而被导师和同学们耻笑;第二种情况是学生长期以来受到被动式学习和传统思维习惯的束缚而不能发现问题,以致提不出新问题。对此,为了让学生敢提问题,我明确向学生宣布把提问的次数直接作为学业成绩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为了让学生提好问题,还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勤于思考。如我在讲授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中关于“政治论”和“认识论”两种高等教育哲学观时,我要求学生字斟句酌地阅读每一句话,把书读透、读懂、读深,再引导学生联系当今高等教育现实提出问题,进而对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观的“普适性”产生怀疑。后来,学生不但争相提问,而且提出问题的质量还越来越高,有时师生间还争论得面红耳赤,这对于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是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探究其本质、规律、影响因素、发展趋势等的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在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框架和常用分析工具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描述问题的能力、划分问题边界的能力、提取问题关键点的能力以及分解细化问题的能力,从而让读者有一个清晰的问题概念,知道研究问题的范围和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以及是如何“庖丁解牛”的。但在现实中,有的学生虽然提出了好的问题却因缺乏这些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而最终不能产出创新成果,不能不说是很遗憾的事情。为此,笔者在研究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成功案例为例子,逐一引导学生分析别人是如何精准描述问题的、是如何界定问题边界的、是如何找到问题关键点的,又是如何细分问题的,同时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尝试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就以上方面展开实际训练,辅以集体讨论和个体指导,有效地训练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术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更多地表现为实践操作层面的技能与方式方法,但它是导师培养学生学术创新能力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现实中,由于部分研究生缺乏解决问题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在完成学位论文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研究问题不明确、研究重点难点找不准、研究思路不清晰、研究方法不妥当甚至不可行的实际问题。因此,导师在培养研究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应当着力强化创新技能和方法的训练与指导,要运用优秀的学术创新案例逐一引导学生分析别人是如何就某一特定研究问题确立研究目标的、是如何明确研究重点难点的、有什么样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以及如何运用研究方法的,从而让学生在研究成功的案例中学到经验。同时,导师还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指导,要与学生一起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想办法克服研究中的实际困难和障碍,才能使学生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道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指导把关到位:把导师育人责任落实到学位论文各个环节
从研究生培养过程来讲,学位论文是全面检验和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运用平生所学、展开深入研究、创造研究成果的综合实践过程,但往往也是最容易出现学术失范的环节。在近年来发生的研究生学术造假事件中,有些造假事件系在导师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学术失范,致使相关导师“无辜”承担连带责任而深感委屈不已。其实,这与导师的指导责任不到位、监管不严、疏于把关不无干系,应该引起相关导师的深刻反思。作为研究生导师,不但平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和训练,还要在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的各个重要关节点上切实负起监管之责,强化指导,严格把关,才能真正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笔者着重就学位论文的指导把关问题谈几点体会,与同行共勉。
1.强化论文选题环节的指导
选好题是研究生做好学位论文的首要环节,也是避免学术失范的重要前提,但往往也是最难下决心、作决定的环节。我的体会是,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当尽量尊重学生的个人研究兴趣和专长,特别是要尽量避免导师一厢情愿地给学生“钦定”题目。有道是“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才是学生诚信做好学位论文的基础。现实中,有个别导师基于学科建设需要或其他方面的考虑给学生“命题作文”,学生迫于导师的要求或者碍于师生的情面而不得不“遵命行事”。笔者认为此种做法值得商榷,因为这种做法往往会使学生把学位论文当作一件苦差事而应付了事,难免发生学术失范。因此,导师要与学生静下心来,平等商讨,共同确定选题。在指导学生论文选题时,除了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研究兴趣外,还要与学生一起着重对论文选题的必要性、创新性和可行性等进行通盘考虑,让学生心中有数,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
2.强化文献综述环节的指导
文献综述是就某一问题,在全面掌握、深入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和评价的综合性研究。其实,文献综述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成果,是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明继承关系、导出研究问题、进行研究设计、预示研究前景的依据。文献综述决定着学位论文的质量,没有高质量的文献综述就不可能产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而对于导师来说,文献综述是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又一重要环节,导师可从文献综述中了解学生是否找准了值得研究的问题、能否研究出问题以及可能研究出什么成果。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文献综述做不准、做不透,将直接埋下日后学术失范的隐患。因此,切实指导学生做好文献综述是增强学生学术诚信的基石。笔者认为,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导师要切实负起指导之责,深入、细致地指导学生做好文献综述,要重点指导学生全面、准确把握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新的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弄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理清研究的目标和思路、找到可行有效的研究方法。当然,必要时,导师还要给予学生文献综述技术性的具体指导,比如文献选择的权威性、文献综述的表达方式等等。
3.强化学位论文撰写环节的指导
论文撰写是一个研究与写作同步进行的综合训练过程,也是漫长的过程,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还要克服许多实际困难和障碍才能圆满完成论文的写作,学生常常感叹论文撰写过程“十分难熬”是可以理解的,许多走过研究生经历的学者也都感同身受。但论文写作也是一个最容易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节点,现实中有部分学生就是因为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而产生倦怠心理,企图“偷工减料”,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以致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个人认为,在这一环节,导师应当侧重给予学生更多的精神鼓励和人文关怀,多赞扬、少责难;多指导、少批评,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给学生前行的精神动力,使学生保持蓬勃的朝气和顽强的意志。甚至在必要时,导师还要亲自给学生作写作示范,通过言传身教培育学生“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的信念,使学生沉得住气、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一丝不苟地完成论文的写作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严谨扎实的学术作风和勇于攀登的进取锐志。
4.强化论文审阅环节的把关
学生初步完成论文写作后即进入导师审阅环节。导师要特别重视这一环节,切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要以对学生高度负责、对学术高度负责的态度,舍得花时间、投精力,大到论文的整个逻辑架构,小到文章的遣词造句和标点符号,都要认真、全面、系统地阅读,仔细查找存在的漏洞,严肃指出论文的不足和改进之处。现实中,确有个别导师身兼数职,行政、教学、科研、带学生“多肩挑”,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一字一句阅读学生的论文以致发生论文学术失范现象,但这都不是推脱责任的理由。笔者看来,在大学这个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命的“特殊机构”里,只要你成为研究生导师,那就首先是导师,其次才是其他角色,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带好学生。笔者就是一名“多肩挑”的导师,但我绝不敢以此为由放弃对学生学位论文的认真审阅。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研究生学术的引路人,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是高等教育水平的把关者”[6],只要切实履行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神圣使命,真正做到思想教育到位、能力培养到位、指导把关到位,就能提高研究生学术诚信素养,造就学生敬畏学术、忠诚学术的优良品格。
[1]杨航,蔡建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学风建设治理研究[J].大学教育,2016(1):73-75.
[2]袁建胜.中国科技大学赋予导师实际权力——让导师真正成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N].科学时报,2010-05-04.
[3]黄成华.研究生学术责任的建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2):119-121.
[4]王建跌,章琳.试析研究生学术诚信培育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4):46-47.
[5]冯钢.把握好指导博士研究生的重要环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7):5-9.
[6]王萍,滕建华,梁秋.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9):128-130.
(责任编辑刘俊起)
白强,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工作组组长,重庆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重庆400044。
10.16750/j.adge.2016.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