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与京津文化协同发展研究
2016-03-06王红英韩丽君刘丽敏
王红英,韩丽君,刘丽敏
(石家庄市委党校,河北石家庄 050051)
燕赵文化与京津文化协同发展研究
王红英,韩丽君,刘丽敏
(石家庄市委党校,河北石家庄050051)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京津冀文化认同的支撑,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是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三地协同发展的精神动力。京津冀三地文化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但也面临着文化发展规划结构不合理,配套政策脱节,文化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实现三地的文化协同与融合,一是要以燕赵文化为引领,形成“京津冀文化”新品牌;二是要建立京津冀文化产业群,缩小差距,实现产业融合;三是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四是要推进文化认同,建立人才互通互补机制。
关键词:燕赵文化;京津文化;协同发展;河北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国家制定了强有力的协同机制与政策法规,分别从交通运输、产业转型、生态环保等多领域全方位推进。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京津冀文化认同的支撑,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三地协同发展的精神动力。
一、燕赵文化与京津文化协同发展现状
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文脉相承,文化资源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相通性和差异性同时存在,在文化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和发展空间,这些都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1.京津冀三地文化各具特色,各有优势
京津冀三地文化各具优势,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北京的皇城文化,天津的漕运文化,河北的“直隶文化”,但是由于缺乏整合,没有系统地开发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1)北京“皇城文化”。北京可以称得上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老大,拥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大量的文化人才,在文化产业方面优势明显。同时,北京作为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窗口,在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可以对周边地域产生强大的辐射效应,进一步拉动次级文化中心的发展。据了解,2014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794.3亿元,在全市GDP的比重中占到13.1%。[1]但是,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的核心,生活在皇城文化的北京人,天生带有皇城根下的优越感,这种文化直接拉开了北京与其他地域的距离,阻碍了文化的交流。
(2)天津“漕运文化”“津派”文化。天津拥有着环渤海地理环境的优势,有着快捷便利的海运、空港条件,是南北方经济往来的重要腹地,对一些高端文化装备制造业的进步与发展也提供了有利条件。天津“漕运文化”不仅赋予了天津人乐观、创新的精神风貌,还极大地促进了南北方文化及物质的交流与融合,推进了南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天津独特的“漕运文化”使得天津成为北方经济发展的重心,因此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同时,天津还具有独特的“津派”文化,其特色文化产业、广告会展产业、软件互联网产业等有着明显的优势,这些产业主要集中在创意、制作、发行、展示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2013年,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07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的7.5%。[2]但是,“漕运文化”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于发展的思想,比如小富即安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也使得天津的文化相对来说较为保守。
(3)河北“直隶文化”。河北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大省,拥有大量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燕赵文化向来被外界称为大情大义、豪侠风情。2014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120亿元,占GDP比重的3.8%左右,[3]形成了以出版印刷、文化旅游、文化用品生产及销售等为主导的一系列特色文化产业,这些产业大多集中在生产复制、文化消费等领域,因此河北的文化制造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环抱京津,是河北独特的地域优势,恰恰是环抱京津的地理优势,形成了河北“直隶文化”。而“直隶文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削弱了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文化特征也变得复杂多样,这也是阻碍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要素。
2.京津冀三地文化发展规划结构不合理,配套政策脱节
从整体上来说,京津冀三地的政府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近些年都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文化发展规划和政策。但是三地的文化体系都是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的文化政策和发展规划,缺乏有效的协调交流机制。尽管三地也有文化部门或者企业之间的合作,事实上都是短期甚至一次性的文化交流,彼此之间一直没能够实现持续、深入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文化间的合作潜力还得进一步去开拓和挖掘。
3.京津冀三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落差巨大,文化发展动力不足
天津、北京两地与河北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落差,但是产业结构几乎相同,缺少有效的互补性。再加上一些地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破坏生态环境,在各方面存在很大的争议。北京作为中心城市,吸引了大量优质资源,造成了与河北各地区的巨大落差,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带动引领的作用,河北地区成为文化的洼地,在一些政策命令下成立的文化企业,发展起来困难重重。另外,河北除了自身发展外,还需要承担京津资源环境支撑的责任,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河北地区的环境恶化,经济问题与生态问题互相交织,自然资源稀缺,成为京津冀协调发展中的短板,与此同时也直接导致支持文化发展的动力远远不足。
二、燕赵文化与京津文化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1.以燕赵文化为引领,形成“京津冀文化”新品牌
追溯历史,京津冀三地在古代都属于燕赵文化,随着漫长历史文化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了自己的特色。尽管如此,京津冀三地文化一脉相承,同根同源,从整体上来看,这些差异其实是燕赵文化的发展与裂变。相同的历史文化,地缘相接的地域关系,对一些传统民俗的认同与情怀,粗犷、浑厚的燕赵文化随着历史的沉淀,早已经深深地渗入京津冀三地的人文气息当中,这些都是其他地域无法效仿的。可以说京津冀在地域划分上有一定差异,但是它们是不可划分的一个整体。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进程中,河北要率先去挖掘和整理历史文化资源,在大量的历史痕迹中去找寻京津冀共同存在的文化基因。京津冀统一文化品牌的形成必定是丰富而又有内涵的,在呈现多元化特征的同时,能够相互借鉴与融合。对外来说,这个文化品牌是开放而又包容的,与传统文化不能分割,有着京津冀与众不同的气派,闪耀着时代的精神气质。
2.建立京津冀文化产业群,缩小差距,实现产业融合
京津冀三地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优势,但由于受地域的限制,都在各自为政,由此可见建立京津冀文化产业群势在必行。河北要不断夯实自身的文化产业基础,努力缩小与北京、天津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积极参与京津冀文化产业群的培育。一是河北要逐渐强化濒临渤海的秦皇岛、沧州、唐山等城市承接京津辐射的能力。打破原来的发展思维,突破原来的城市条块分割,不断缩小与北京、天津的发展差距,提升京津辐射力。二是优化河北旅游、文化、出版、教育等文化资源,以这些资源为基础,从而吸收北京、天津的文化资源,实现融合交流。比如河北的北戴河与涿州都有影视基地,这些影视基地可以利用地域优势有效地吸引北京的文化公司。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河北的影视基地要不断创新,以求打造成能够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大型影视基地。同时,以影视基地为依托,发展一批相关的创意文化产业,进而有效地实现这些文化产品与影视拍摄基地达到链条化。三是河北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要大力挖掘燕赵文化中的历史人物、风俗民情、民间工艺、地方戏曲等一些非物质文化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可以与新科技、新时尚完美结合,使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在现代生活中。
3.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享机制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三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享走在了前列。三地应该在保有自身文化资源特色的同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享机制,探索管理与运行的好方法及新机制,不断地完善公共文化交流服务体系,大力提升京津冀公共文化设施的水平,有效地促进京津冀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因此,京津冀在文化协同发展过程中,要做到既能彰显出自身的特色及优势,还要交流互补,将扶贫和公共文化服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融合发展的大格局。
4.推进文化认同,建立人才互通互补机制
文化发展离不开人才,京津冀人才之间的合作才是实现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步骤。河北要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选派优秀人才到京津进行培训与学习,定期加强京津冀区域间人才的交流。此外,鼓励和支持高校优秀教师跨区域教学、培训,充分发挥京津冀地区高素质人才在文化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京津冀文化人才的培养与交流。此外,文化是具有浸润和融合性的,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发展与进度,依靠社会各个领域的共同发力。在大力推进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互通互补”构筑起京津冀共同的“民生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落脚点就是推动民生发展,因此构筑同一个“民生梦”必须将人才与地域整合,从观念上打消误区,从政策、法律等一些方面有力地促进京津冀三地的民生发展、增强文化认同感。
三、结论
文化体现的是一个地区的软实力,区域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差异上,文化在地域之间发挥着推动与融合的作用。对于京津冀文化与燕赵文化的研究可以优化整合地域文化产业,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坚强后盾,从而提升燕赵文化的凝聚力,增强燕赵文化在京津冀三地的影响力。
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河北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高度,放宽视野,从三地文化融合发展的角度进行统筹规划,清晰明确地把握三地的地域文化资源特色和不同的文化需求,来进行文化产业的定位与发展,同时落实政策机制、文化建设,充分保证京津冀文化产业融合过程中的优化与流通。此外,充分发挥燕赵文化的优势,能够形成特色鲜明、分工明确、共建共享、统一开放的互补式发展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交通、生态等问题的协同,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不能缺席,只有充分挖掘出地域文化优势和特色,才能真正地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增添动力,才能实现真正的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洋.2014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突破13%[N].北京日报,2015-03-12.
[2]徐恒秋.天津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3年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7.5%[EB/OL].http://www.022net.com/2014/9-16/ 44665426306480.html.2014-09-16.
[3]孔德,李荣坤.河北文化产业园区的求索之路[N].中国文化报,2015-08-01.
Study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 Culture and Yanzhao Culture
WANG Hongying,HAN Lijun,LIU Limin
(The Party School of Shijiazhua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Shijiazhuang, 050051,China)
Abstract: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regions has entered the implementation stage,but it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upport of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cultural identity.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culture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and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which is also the spiritual power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regions.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respectively have their ow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each having its own advantages.However,it faces with such problems as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planning structure being irrational,disjointed supporting policies,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lack of motivation.There are four strategies to achie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ltural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The first is to take Yanzhao culture as a guide,forming the new brand of Beijing-Tianjin-Hebei culture.The second is to establish a group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s to narrow the gap and achieve industrial integration.The third is to establish a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resource sharing mechanism.The fourth is to promote the cultural identity and establish talent exchange of complementary mechanisms.
Key words:Yanzhao culture;Beijing-Tianjin culture;coordinated development;Hebei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8-469X(2016)02-0094-03
收稿日期:2016-01-25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党校系统科研项目《建设文化强省研究》
作者简介:王红英(1968-),女,河北石家庄人,法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