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兼业农民的分化趋势研究

2016-03-05孟召将

南方农村 2015年6期
关键词:就业创业分化新型城镇化

孟召将

摘 要:从流动性角度兼业农民可分为三类,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面临分化。以“三化”同步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为兼业农民分化奠定了制度基础;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存在着农业劳动力供需结构上的不平衡,既是制约因素,也为兼业农民提供了获利机会,吸引兼业农民回流农村与农业;基于劳动力的竞争,各地城市落实兼业农民“市民化”政策目标直接引发兼业农民在不同区域或城乡之间的就业与创业选择;地方政府通过改善公共服务、投资人力资本能够促进兼业农民的自然、合理与有序分化,有利于“三化”同步开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关键词:兼业农民;新型城镇化;就业创业;分化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6-0028-06

兼业农民指的是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活动而获得收入的农民。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与季节性,部分农民在农闲季节到城市打工,额外增加家庭收入;之后,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农业生产采用机械作业,农村剩余劳动力涌现;与此同时,城市的扩张及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需求快速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组织或者自发地流向城市,东部沿海及内陆省会城市成为主要的劳务输入地。然而,他们虽然在城市就业,但与市民不同,身份仍然是“农民”,因此又被称作“农民工”①。

农民工的普遍存在改变了农村家庭收入结构,统计数据显示工资性收入自2004年以来增长迅速,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2009年非农收入超过农业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40.0%,经营性收入比重下降趋势仍在延续;2013年工资性收入超过农业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村家庭第一位收入来源,占比45.2% [1]。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并非一帆风顺,利弊兼有,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农民工市民化缓慢与农村“空心化”大量产生所带来的城乡社会矛盾,其次是农业转型以及粮食安全保障风险,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新型城镇化被认为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了农民工市民化与“三农”问题解决的目标及手段,其核心是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城乡一体化的思路下打破二元结构,工业化向城镇化转移(李扬,2014)[2]。“三化”同步推进已成为社会共识,在此背景下庞大兼业农民的流动群体必然面临返乡就业还是进城务工的分化。

一、兼业农民的类别、特征及分化的制度因素

(一)类别及特征

从流动性角度,兼业农民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准城市化的兼业农民,他们常年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积累了某项工作的技能,职业和收入较为稳定,享有企业提供的保险和福利,但不具有城市户口,在住房、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上仍不能获得市民待遇;第二类是进城创业的兼业农民,进城之前就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积累了资金和管理经验,或以家庭为单位或组织几个同乡劳动力从事城市餐饮、建筑、环保等方面的小型服务,主要聚集在城郊区、城中村等,由于该细分行业进入壁垒较低,市场竞争压力大,收入不稳定,且与第一类兼业农民相似,不能获得市民待遇,不同之处在于第二类兼业农民更有经济实力在城郊置业,因此市民化要求更为强烈;第三类是候鸟式的流动农民工,随城市劳动力需求变化而往返于异地异城甚至异业,哪里收入高就去哪里,自发的无组织流动特征明显。恰恰是过度流动性使他们既不能像第一类兼业农民那样积累工作技能,也不能像第二类兼业农民那样获得较高的年度收入,而是往往从事简单的、短期的、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由于务工时间没有保障,不存在对市民化的奢望。

从数量分布来看,从多到少依次是第三类、第一类、第二类,这个排序可由统计数据而推测出来。据《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全国农民工数量26894万人,比上年增长2.4%,其中举家外出农民工3525万人,占比13.1%;非举家外出农民工是主流。从农民工居住情况分析,单位宿舍居住形式占比28.6%,务工地自购房占比0.9%,独立租赁住房占比18.2%,其他形式居住是主要方式。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状况来看,仅有24.1%的农民工与雇主或单位签订一年及一年以上劳动合同,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5.7%、28.5%、17.6%、9.1%、6.6%[3]。以上多个角度的抽查统计数据不难验证三类群体兼业农民的分布状况。

(二)分化的制度因素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解决“三个一亿人”的问题:约一亿人进城常住的农民工落户城镇,约一亿人口的城镇户棚区和城中村改造,约一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4]。本文认为,第一个一亿人主要对应本文中的第二类、第一类兼业农民,解决他们的落户与市民化待遇问题;第三个一亿人主要指第三类兼业农民,主要用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第二个一亿人更多地指向改善城市郊区失地农民以及外来农民工的生活、居住环境。“三个一亿人”的政策体现出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三化”同步的特征。

然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受阻于农地流转不畅,在城乡一体化框架下“推进农村新型产业组织的发展、确立农民土地产权、建立新型的土地市场”是其内在要求,在此基础上农民和市民的相对比较利益必然发生变化,“农民进城干什么?农民为什么还要当市民?”[5]因此,“三化”同步的推进影响着兼业农民今后的就业与创业选择,兼业农民的分化是必然趋势,“农民工拐点”的到来就存在很大可能性,但这是解决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收入差距大、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必经之路。

二、农业转型与兼业农民分化

刘守英(2014)总结了当前我国农业处于转型时期的四个表现,一是农业份额下降到国际农业现代化的转折点(占比10%以下)、农户对农业经营收入依赖下降(从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向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转变)、农业投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从劳动投入为主向以机械投入为主的方式转型)、农业发展模式发生历史性转变(从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向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的模式转型)[6] 。

农业转型的结果之一就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缩小,内涵着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经营组织的多样化。实践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农业企业是兼业农民所承包农地转入的主体,同时新兴的家庭农场、城市工商资本越来越多地介入农地流转与农业经营,响应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取向。与此趋势相适应,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与农业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凸显。

(一)供需总量上的矛盾

从2008年至2013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年均增长3.21%②,其中中西部地区农民转移增速快于东部,且以外出务工形式为主,在性别和年龄结构上,男性占比66.4%,21-40岁青壮年劳动力占比54.4%[7]。中西部地区是我国农业主产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21-40岁青壮年劳动力则是提升农业劳动产出率的主要群体,该地区农业主要劳动力的逐年增长的转移趋势必然影响到农业产出与农业竞争力。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农业的排斥与对融入城市生活的渴望,很难指望他们回流农村务农,潜在地造成未来农业劳动力结构的老龄化甚至劳动力供给的断层,继“谁来种地?”之后的问题就是粮食安全保障风险。

(二)供需质量上的矛盾

留守农村与农业的部分农民随着种养经验与市场意识的积累,成长为种养能手、专业大户,他们往往有一定的教育经历和经营头脑;与他们不同,很大部分受过较多教育的劳动力到城市就业或者创业,转化为第一类或者第二类兼业农民,属于政策中优先市民化的对象,但也不是全部的市民化,未被市民化的兼业农民因能在农村发现更好的机会而“城归”,有利于改善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质量;第三类兼业农民倒是农业转型中最有可能的劳动力供给来源,但他们在受教育层次、年龄结构、技能可塑性上都处于相对劣势,既不是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优先市民化对象,也不能够完全匹配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劳动力结构,最有可能的去向就是受雇于家庭农场或者农业产业化企业,少部分通过接受农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转化为管理人员或技能型人员,类似于城市第二、第三产业工人,获得在农业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可称之为职业农民;大部分第三类兼业农民仍不能摆脱候鸟式的不稳定就业状态,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得不就近城镇就业,直至退守农村务农兼养老③。

(三)向兼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

市场经济下资本报酬率或收益率是决定生产要素流向的关键因素,舒尔茨使用收入流价格解释了传统农业不能成为经济增长源泉的根本原因是在于资本收益率低下,即生产要素价格过高,改造传统农业出路在于寻找和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技术变化,以提升农业的资本报酬率[8]。类似于工商业的投资,技术进步是其规模经济和产品创新的主要贡献因素,但分散的农业生产者自身并不能成为现代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原因在于制度的约束、自身人力资本匮乏、风险偏好和获得收入的动机等,因此他们宁肯进程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而不愿留在农村经营农业。必须通过制度改革改变农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保障农地产权激励农民向农业投入资本,供给现代生产要素,提升资本收益率。

农业自身特性是影响资本投资取向的又一因素,一般来说,农业比工商业更具有生产周期性、季节性,农产品价格需求弹性小,农业生产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约束,劳动过程监督难,采用家庭承包经营更为合适,因此具有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更值得鼓励,在此基础上,以合作社+专业交易市场推进技术应用和标准化生产,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价值增值,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显然这一转型过程不仅需要资金回流农业、农地的规模流转,而且还需要向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能运用新生产要素(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等)的管理者和生产者。这类似于兼业农民成功转业为城市工业、服务业的产业工人,离不开企业的培训和教育投资,使得人力资本获得积累和提升,适应现代工商业生产和服务流程。

三、城镇化与兼业农民分化

(一)新型城镇化特征

此前的城镇化是以工业化形式推动城市空间的扩张和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但后续的城市病症和城乡二元结构等问题突出,户籍制度抑制了农民的市民化,兼业农民长期背井离乡仍不能在城市安居乐业,给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波动。反思过度依赖工业化的政策,国家制定了新型城镇化规划,突出以农民市民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为核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化”同步推进,解决经济社会与资源之间的不协调问题。但是,城市发展中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由来已久,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改革又需要政府持续投入公共服务,二者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新型城镇化的长期性和渐进性。

(二)区域间劳动力竞争

各级城市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口较多的城市陆续出台入户积分制度和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与过去相比较地方政策发生了转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区分了大中小城市解决农民工、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次序,中小城市未来就是市民化的重点,尤其鼓励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旨在解决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滞后问题,体现出国家鼓励兼业农民就近市民化的导向。东部沿海城市如长三角、珠三角区域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压力,只有提高农民工待遇才能避免“招工难”,高企的房价和生活成本是其主要障碍,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并不具有竞争优势,“人口红利”在地区之间的转移面临拐点。与此同时,中西部中小城市必须改变过去空间上的城镇化思路,转向新型城镇化,否则并不一定取得后发竞争优势。

区域间的城市竞争为兼业农民的就业和创业选择创造了良机和空间,不可否认,第一类和第二类兼业农民群体将是最大的受益者,第三类兼业农民将因受益程度不等出现分化,其中一部分向第一、第二类转移,其他的或者选择本地务工或者继续频繁流动于城市间,但从整体上将促进他们的就业稳定性。其次,随着农业资本报酬率的提升,具有较多获利机会的农村及小城镇对外出务工的兼业农民吸引力增强,不仅第二类兼业农民具有返乡创业的意愿,而且第一类兼业农民亦有从雇工升级为雇主身份的需求,这必将分流出一部分兼业农民。至于分流比例则取决于他们在城市与农村及小城镇之间的综合收益比较。农村公共服务的快速改善,农业向现代化的快速转型,无疑将创造更多的获利机会,都将有助于兼业农民向农村地区的回流进程。

(三)提升劳动产出率

城乡一体化框架下的新型城镇化,给未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和方向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城市的空间扩张将逐渐放缓,各类人才流动改变着各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向人力资本投资已不仅仅是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当前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必然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我国人力资源大国的比较优势。

投资人力资本旨在提升劳动产出率,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产出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人口红利在数量上虽然面临拐点,但在质量上并未消失,教育强国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现实中我国只是教育大国,教育方式的改革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应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重视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导高校、职业院校、民间培训机构等整合教育资源,推进校企之间的协同,短期培训和长期教育有机结合,提高我国劳动产出率。针对农民工及农民的教育资源不仅量少而且脱离实践,必须由“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功利主义转向“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理念,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某项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专门列出《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契合了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在城市就业创业的需求,但未能涵盖新型农民的培养需求,更多强调了城市科技、金融、民间资本等支持农村农业发展,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向农村农业注入现代生产要素[9],忽略了城市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的延伸,建立健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实施办法还有待细化。

四、公共服务与兼业农民就业创业选择

兼业农民就业和创业集中在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正从总量的压力向“两难”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转变,反映出农民工供给的有限性和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性[10],其中原因既包括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农民工的工资期望值高、技能人才培训不足的原因之外,还与就业市场信息服务不到位、劳动权益维权难、就业环境差等原因直接相关。

南京安德门民工市场是华东地区农民工最大集散地,农民工及雇主不愿意进入市场内求职和招聘,却选择“马路交易”,职业介绍服务费竟是关键原因[11]。“马路交易”之后的就业风险对双方都是不言而喻的。在城市基层就业服务平台中,面向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是免费的,但外来农民工并没有被纳入免费范围。人为的制度因素使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处于分割状态,农民工市场与城市的人才市场服务差异显著[12],前者交易不规范,工资拖欠、劳动纠纷等对于异乡来的弱势群体都是难以自我解决的问题,不少城市社会治安事件由此而生。即使市民能够理解农民工的难处,但必然会影响到农民工的形象,进而影响到对他们融入社会的接纳。

兼业农民输出与输入两地的政府都有责任提供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和劳动权益保护服务,使自发的、无序的移民流动有序、有组织展开,让社会弱势群体切实感受到政府的扶持和社会的温暖。这既能减少农民工的就业交易成本,又能降低社会治安事件的发生,输入与输出地区皆能分享兼业农民稳定就业的人口红利和社会和谐。

农民工就业难题解决之后,其中积极的影响之一就是完成返乡创业所需资金的原始积累。年龄的增长必然影响兼业农民的就业意愿,不愿或不能在就业城市安家落户的就有可能返乡创业或回归农业,但并不会造成“民工荒”,这是自然的新旧劳动力更替过程,就同他们起初选择进城务工一样是基于综合收益的比较而决定的。

五、研究结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大潮为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供给了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在城乡二元制度结构下,兼业农民问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是表现为总量增速上递减,面临“农民工拐点;”二是城乡一体化框架下的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实施,面临兼业农民的分化。

本文将兼业农民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技能型为主,第二类以在城市创业者为主,第三类以体力劳动工人为主,并且数量最多,流动性最强。以市民化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形式上“三化”同步,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创造了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改善共同吸引部分兼业农民返乡创业或者转为新型职业农民;各个城市之间的劳动力竞争有利于兼业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使他们落户城市,获得市民待遇,这是城市间劳动力竞争的重要砝码;“三个一亿人”的政策目标使得兼业农民的分化成为必然,第一、第二类的部分兼业农民将优先成为就业或者创业城市的市民,但同时存在由东部向中心部城市转移的分流现象,这是地区之间的分化,有利于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张力。

此外,政府积极提供公共就业信息服务既是关怀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也是解决兼业农民无序、无组织频繁流动在城市间的必要路径,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兼业农民获得就业权益保障之后,在国家技能培训计划的协同作用下,将进入一个新的就业创业选择阶段,但这是一个自然的、基于生命周期的综合收益比较的结果,并不会冲击产业工人的供给,反而有利于三次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文.农民收入问题也是就业问题[N].浙江日报,2010-

04-05.

[2]李扬.部分农民不愿意被城镇化[J/OL].http://money.163.

com/14/0429/15/9R0RPUKO002534NU.html.

[3]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http://

www.gov.cn/xinwen/2014-05/12/content_2677889.htm.

2014-05-12.

[4]中央人民政府.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EB].http://www.gov.

cn/zhuanti/2014gzbg.htm.

[5]李扬.中国房地产市场面临4个重要问题[J/OL].http://

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14-04/30/c_126449908.

htm.2014-04-30.

[6]刘守英.中国的农业转型与政策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

2014(01).

[7]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http://

www.gov.cn/gzdt/2013-05/27/content_2411923.htm.

2013-05-27.

[8]西奥多 W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9]新华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16/c_119791251.

htm.2014-03-16.

[10]蒋涛.官方回应农民工就业招工两难:按市场规律解决难

题[J/OL].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4/

02-20/5863299.shtml.2014-02-20.

[11]朱殿平.杜绝“马路求职”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能否多点

公益性[J/OL].http://js.people.com.cn/html/2014/

02/12/288106.html.2014-02-12.

[12]周阳军.劳动力市场分割下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研究[J].

现代商业,2013(26).

(责任编辑:陈 勇)

猜你喜欢

就业创业分化新型城镇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影响性因素
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可行性方法研究
企业英才俱乐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诗经·大车》正音与谈部中古分化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