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发展理念下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策略

2016-03-05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全班学生班集体集体

刘 敏 慧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北京 101100)



学校管理

共享发展理念下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策略

刘 敏 慧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北京 10110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不仅为国家发展指明了价值取向,对中小学班集体建设来说,同样具有鲜明指导作用。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引,提出在班集体建设中要坚持“建设为了学生、建设依靠学生、建设成果由学生共享”的价值取向,并将中小学班集体视作规范化的社会组织,围绕建立班集体组织规范、强化班集体凝聚力、培养自主管理能力和促进个性发展四个逻辑阶段,结合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等视角,提出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策略。

共享发展理念;中小学;班集体建设

班集体是在学校教学班基础上,在教师教育指导和集体主义价值引导下,在共同活动中形成了文化心理共同体的学生主体。[1]班集体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班集体建设也是中小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优良班集体的形成依靠多种要素共同推动,首当其冲的是需要好的理念指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从国家发展层面指明了价值取向。本文将共享发展理念浓缩到一个班集体的建设中,同样具有鲜明的指导作用。

一、共享发展理念在中小学班集体建设中的价值取向

共享发展理念指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一理念彰显的是“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对学校教育来说,“以学生为本”是核心价值取向。因此,在中小学班集体的建设中,要坚持“建设为了学生、建设依靠学生、建设成果由学生共享”。

1.班集体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既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落脚点和归宿。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要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贯穿于班集体建设的全过程。马克思集体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个人力量由于分工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不能靠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办法来消灭。没有集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可见,集体主义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班集体作为社会集体,必须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这里的全面发展不是指样样皆优的全优发展,也不是指各种能力同等水平的平均发展,而是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

2.班集体建设的过程要依靠全班学生的共同协作

中小学班集体是由几十个个性迥异的少年儿童组成,他们充满了活力,有着丰富的创造力,是班集体建设的主体,班集体建设离不开他们的共同努力、共同创造。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中小学生还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身心发展还不成熟、不稳定,个体意识比较强烈;班集体则是一个有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规范化的组织,有着一定的管理目标、组织机构和纪律规范。因而在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学生个体利益与班集体利益不协调、不一致的情况。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班集体也是一个多要素组成的系统,而“协同是系统中诸多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集体行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普遍存在着整体性、协同性、合作性现象。”[2]因此,班集体在建设过程中,必然需要也存在着学生的共同协作,这也是班集体发展的基本动力。

3.班集体建设的成果要让全班学生共享

共享发展的核心在于“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同样,班集体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全班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的成果也必然让全班学生共同享有,这样才能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氛围,否则只会陷入“三个和尚无水吃”的尴尬境地。成果的共享体现在“获得感”上面,“获得感”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后者,他们获得了知识、友谊、自信、能力等,这些收获反过来也会促进他们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力量感。因此,班集体建设的成果不仅仅是一个荣誉、一面旗帜,而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受益,获得成长。

二、共享发展理念下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的阶段性策略

从社会学视角看,班集体是一个规范化的社会组织,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也是组织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因而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一般包括建立班集体组织规范、强化班集体凝聚力、培养自主管理能力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四个逻辑阶段,这四个阶段在实践中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没有明显的界线。本文围绕四个阶段的特征,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并结合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等视角,提出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的策略。

1.班集体组织规范阶段

组织规范阶段是班集体建设的基础性阶段,一般来说,主要有确立班集体共同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度、建立班级组织体系等三个方面。在共享发展理念下,班集体组织规范的建立既要考虑学校的教育目标,又要兼顾学生的个体目标;既要依靠班主任和教师的教育引导,又要发挥全班学生的共同协作,这样的组织规范方能得到共同认可和遵守。

(1) 班集体目标应与学生个体目标相结合。在共享发展理念下,班集体的目标应围绕学生全面发展,既考虑全班学生的共性发展,又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部近几年就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许多明确的要求,如核心素养体系、综合素质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等,班集体目标的确立应紧密结合这些要求,在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身体素质、审美情趣等方面确立整体发展目标,并结合每位学生的个人特点,确立个体的阶段性目标。这样,既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又能够将集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结合起来,从而使每位学生从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有更多获得感。

(2) 班集体制度应获得学生的认同。社会心理学指出,群体规范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它通过不断内化成为人们的心理尺度,而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3]可见,班集体所建立的一套行为准则或制度,只有真正为每位学生所采纳和接受,并内化为自觉行动的内部观念时,学生才会从个体变为“集体人”。因此,在共享发展理念下,班集体制度的建立不能简单地以班主任个人意志或者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不准”“禁止”等约束性要求(这样虽然能够提升管理和控制的效果,但也会压抑、遏制他们个性的发展);而应该充分发扬民主,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具体的条款、规则和语言文字,并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这样既能够保证学校教育目标和班集体目标的实现,又能够留有余地便于他们遵守执行。同时,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班主任还要耐心细致地引导他们适时地进行调整和补充,让他们从制度的执行和完善中共同获益,从而促进他们更加主动地遵守制度。

(3) 班级组织体系应依靠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协作。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提出:“组织是由多个人组成的协作体系,而协作体系则是由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协作达到至少一个以上的目标,以特定体系的关系组成的。”[4]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指出,班集体建设的过程要依靠全班学生的共同协作,因而,班集体的组织体系应该是一个协作体系,而不是“权威的领导体系”。班主任在组织建构中,要以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引,摒弃那种成人化、社会化的思想,班干部的选择应采取民主、集中的原则,采用学生自荐、竞争上岗的形式,要让每位班干部上任初始就形成一种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而不是管理意识、权力意识。在岗位的设置上不简简单单按照学习成绩或者过分强调个人能力优势,而是从有利于全面发展的角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有锻炼和成长的机会,除了日常岗位外,可以增设许多其他岗位,如学习组长、作业检查员、安全检查员、财物管理员等管理岗位。做到让班级里的学生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每个学生都负责好自己的岗位,每个人都是班级的管理者[5],这样既符合“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理念,又有利于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强责任感。

2.强化班集体凝聚力阶段

社会心理学认为,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即认同感、归属感与力量感。[3]因而,增强认同感、归属感与力量感是强化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1) 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环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产生影响。著名的“破窗理论”指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可见,环境能够对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班级是中小学生长期学习的地方,因此,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尤其重要。在共享发展理念下,班级环境的营造应突出让学生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如在班级物质环境方面,保持环境卫生、桌椅整齐,班级的墙壁、黑板报的布置应健康向上、富有人文关怀、体现学生成长历程等,让学生有一种“家”的感觉;在精神环境方面,让学生们结合班级目标,共同商量讨论设计班训、班徽、班旗、班歌等,增强他们的集体感。从而使每位学生在内心产生“我们”“我们班”这种情感,当班集体取得成功或遭到失败时,每位学生有共同感受,从感情上爱护自己所属的班集体,这样就形成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2)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社会学理论提出,社会互动能促进对自我的认识、能满足行动者的需要,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4]同样,班集体也是在全班学生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在互动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能够从互动中获得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班级活动是集体互动的主要形式,在当前教育改革要求中,班级活动已不仅仅是过去课堂外的社会活动,而是逐步成为重要的课程体系。在共享发展理念下,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需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把教育目标如学生核心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班级活动中。如北京市出台的《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实施意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和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融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创设集体教育情境,加强集体互动。如创设“挑战—成功”情境,并采取分组的形式,让每位学生设计各自的活动角色,承担集体赋予的任务和责任[6],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充分互动,引导他们分工协作,在获得成功之后,学生能够从中收获合作、信任、尊重等认同感、归属感。三是引导学生间进行分享,适时给予评价。分享交流不仅是丰富集体和每个成员的经历和体验,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有获得感;同时,班主任或教师适时地给予正面评价,使学生能够从正面评价中感受自尊、自信,获得力量感。

3.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阶段

主体意识对于主体认识、改造自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同样如此。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承担起班集体建设的责任,真正经历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成功与喜悦,他们才会有“更多的获得感”。在共享发展理念下,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班级日常管理、集体活动等方式,但在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三点。

(1) 敢于放手。在前两个阶段,已经形成了班集体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强化了集体主义意识和凝聚力,但主要还是在班主任的高度参与下实现的,尤其是中小学生,受到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主体意识很难自发形成。但是,随着班集体的不断发展,出于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客观要求,班主任必须转换角色,逐步淡化主导权。俗话说“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只有从少年儿童时期就积极培养主体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方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因此,必须大胆放手,但不是放任,可以通过侧面引导和鼓励,但不能过度干预。只有让他们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这样建设出的班集体才能异彩纷呈,每位学生也能从中体验成就,收获自信。

(2) 平等参与,人人有责。这也是自主管理培养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的问题。班集体作为一个规范化的组织,不可避免地使组织体系带有一定的权威性,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种“权威”会随着自主管理方式的实施,由班主任逐步转移到班干部身上。在班级管理和集体活动的互动中,如果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一些学生容易产生主体意识转移为权威意识、自我意识的问题,这恰恰违背了主体意识和自主管理培养的目的。因此,在这一阶段,应强化责任和义务,弱化权力和利益,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加强分工协作,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主体意识。

(3) 树立“容错”理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中小学生。波普尔的“试错渐进”理论提出“正是在不断试探和纠错的行为持续中,生物确定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就整个生物界来说,较好地完成试探与纠错过程的生物能够生存下来,而不能完成试探与纠错过程的物种就会逐步淘汰。”[7]可见,中小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的时期,放手他们自主管理,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这个时候不能简单地给予批评甚至惩罚,会挫伤他们的创新力和自信心。相反,应该树立“容错”理念,允许他们犯错,给予理解和宽容,同时帮助他们反思和改正,让他们在不断“试错”中取得进步,这样的获得感也更加强烈。

4.促进个性发展阶段

中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受遗传、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个体的性格、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学生显现出不同的个性。在共享发展理念下,班集体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使全班学生都能够在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我、释放个性,从中收获成长。

(1) 尊重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首先是尊重个性差异。在多年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班主任和教师会形成一些固化的认识,主观地设定“好学生”“差学生”,在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不自觉地采取方式“塑造”学生的性格、习惯,朝着其主观设定的“好学生”标准发展,这样容易扭曲甚至扼杀学生的个性。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所指出的,“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是相对而言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而每个人都应该在充分展示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同时,将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从而使自己的弱势智能领域尽可能得到开发。”[8]青少年身心发展速度存在不均衡性,其优势和弱势智能的发展速度也会存在不均衡性,这就需要班主任和教师们在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即使是存在学习困难、行为偏异的学生,也要给予平等的对待;同时,可以通过主题讨论、自我评价等方式,帮助学生们对个性差异树立正确的认知,学会互相尊重。

(2) 引导个性发展。让学生个性充分地发展并不等于放任自由发展,中小学生身心发展仍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其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科学引导,容易误入歧途,出现诸如“不成熟人格”“双重人格”“边缘人格”等问题,甚至存在人格扭曲、分裂等障碍。[9]因此,在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在尊重和保护个性差异的前提下,以学生核心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学校教育目标、班集体建设目标为导向,积极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如在树立共性价值观方面,可以采取榜样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向榜样看齐,学习他们身上的优良品格;在促进个性发展方面,可以通过全班学生的共同参与和互动,发现和分享身边同学的“闪光点”,并鼓励他们各自展现特长,为班集体建设增添异彩,从而实现个体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的和谐统一,在共同建设班集体的过程中普遍有获得感。

[1] 胡麟祥.班集体的涵义、结构及教育功能[J].中国德育,2007(3):71.

[2] 薛伟江.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EB/OL].[2016-05-25].http://www.qstheory.cn.

[3] 崔丽娟,才源源.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10-231.

[4]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35,73-75.

[5] 国列通.“以生为本”的中学班级管理模式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24):71.

[6] 胡麟祥.集体建设背景下的班级教育活动:现代班集体建设系列讲话之七[J].中国德育,2007(8):73.

[7] 陆剑杰.波普尔的试错渐进理论及其对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06(4):8.

[8] 于和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J].辽宁师专学报,2006(5):57.

[9] 崔景贵.建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现代班集体[J].教育探索,2001(7):32.

[责任编辑:陈学涛]

10.16165/j.cnki.22-1096/g4.2016.10.023

2016-05-27

刘敏慧(1981-),女,江苏淮安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修员。

G451.6

A

1002-1477(2016)10-0092-04

猜你喜欢

全班学生班集体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我爱我的班集体
警犬集体过生日
传承中国女排精神: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
利息
太阳生病了
My class,My home
立足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