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探究为中心的学习与教学——美国C3框架述论

2016-11-16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框架维度

姚 冬 琳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外国教育

以探究为中心的学习与教学
——美国C3框架述论

姚 冬 琳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在美国共同核心标准及21世纪技能教育改革的推动下,美国社会科协会研制了《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望》和《国家社会科课程标准:教学、学习和评估框架》,以提高核心课程社会科的地位。框架以探究为中心,以形成问题与计划探究、应用跨学科概念与工具、评估资源与运用证据、交流结论与采取行动四个维度作为主要组织结构,致力于指导美国各州社会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及改善师生教学与学习的方式。我国社会科教育可以从中获得许多重要启示:加强公民行动,彰显公民教育价值;整合21世纪技能,重视探究技能;关注组织框架,开启课标设计新思路;采用一贯制设计,促进学段衔接。

美国社会科;C3框架;以探究为中心;21世纪技能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设中小学社会科(Social Studies)课程的国家,其开设历史至今已超过百年,在社会科上积累的经验对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刻影响。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美国兴起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1]美国社会科权威组织社会科协会(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简称NCSS)于1994年秋颁布的《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望》(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 )[2]及后来2010年3月颁布的修订版《国家社会科课程标准:教学、学习和评估框架》(Nat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A Framework for Teaching,Learning and Assessment)[3],对美国影响很大,有30多个州采用。成为美国社会科课程与教学的重要指导文件,也成为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开发研制社会科课程标准及开展社会科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学习典范。短短三年以后,于2013年4月,NCSS颁布了《为大学、职业及公民生活做准备的社会科州立标准框架:提高K-12年级公民、经济、地理和历史学科严谨性的指导》(The College,Career,and Civic Life (C3) Framework for Social Studies State Standards:Guidance for Enhancing the Rigor of K-12 Civics Economics,Geography,and History,简称C3框架)[4],一时成为美国社会科学习与研究的最新热点。NCSS于2014年11月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第94届年会以C3框架作为会议重要议题,该组织也明确表示C3框架是未来工作的中心。解析美国最新社会科指导纲领,了解其蕴含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社会科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美国C3框架的研制背景

美国在21世纪开始了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到《21世纪技能》(21 Century Skills)等教育教学改革,改革重点突出了“标准化测验”、“学业成绩”、“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等主题,每一次改革都意味着国家教育政策的新动向,C3框架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里孕育出来的。

为了彻底改变美国基础教育的面貌,布什政府执政后,2001年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把缩小白人学生与少数民族和弱势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作为首要目标。对学生来说,法案意味着学生几乎每年都要接受标准化测验,3—8年级的学生每年必须接受数学和英语测试以确保他们达到本州要求的标准;高中阶段的学生则至少要被测试一次。[5]由于社会科没有被列入法案规定的需高度关注的考试科目,因而社会科在美国基础教育中逐渐受到冷落与忽视。社会科的教学时间被考试科目所挤占,缺少资源以及相关支持,从而使社会科面临边缘化境地。[6]2007年美国发布了《21世纪学习框架》(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将学习与创新,信息、媒介与技术,生活与职业等三个领域的技能定义为21世纪技能,并融入中小学核心课程教学之中[7],这也对社会科课程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

但直接导致C3框架面世的原因是接踵而来2010年公布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以国家州长协会(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为首的相关组织共同研制了共同核心州立标准,一是《英语语言艺术和历史/社会科、科学和技术学科中读写素养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Arts & Literacy in History/Social Studies,Science,and Technical Subjects,简称语言核心标准),二是《数学共同核心州立标准》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Mathematics)。[8]在《语言核心标准》中,要求历史、社会科、科学与技术等科目共同承担起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素养的责任,这对社会科教育提出了一种特别的挑战,使得社会科处于一种不稳定的时期,社会科教师不得不调整他们的实践去满足素养学习的新要求。

社会科一方面面临国家教育政策调整的挑战,另一方面社会科自身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与不足。尽管付出了许多努力在发展社会科,但大量的工作都集中在课程改革而不是教学上。在对社会科教学的调查中,全国评估的金牌标准——教育项目国家评估组织(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的评估结果告诉我们:近20年致力于提高核心课程社会科学习的努力并没有使学生提高学业成就。大多数12年级学生离开校园时,理解能力低于基本要求。学生学得很少,他们很少对社会科中的要点有深刻理解。[4]许多年来社会科教育一直意味着说教、单向的传授过程,太多的社会科教师受制于内容框架要求、增加的任务要求以及过于繁忙的学校事务。[9]学生被限制在读教科书以及回答章节问题,参加各种测验考试;学生没有时间去了解知识在真实世界的应用以及意义,经常用太多时间去进行简单尝试,而不是去持续探究。因此,学生从他们的学习中记住的经常是严重歪曲的内容,对社会文化世界的过去及运作方式充斥着各种幼稚概念与想法。[10]各种对社会科的调查都再三地告诉我们,学生需要机会去问问题,并追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教师则需要提供学生理解与思维的机会以及让他们参加交流并按他们的想法去行动。[11]另外,社会科也没有承担起培养积极公民的责任。尽管社会科在培养学生公民责任感中占据中心位置,但调查表明越来越少的青年人不能接受到高质量的社会科教育,尤其是有色人种、贫穷的学生,他们也被学校所接受的社会科经历所隔离。[12]

社会科处在自身发展问题以及外来挑战的危机当中。共同核心课程标准为社会科的重构提供了一个机会,以允许社会科在K-12课程中重新获得平衡与重要角色。以美国社会科协会为首的相关专业组织担心共同核心课程标准可能会导致社会科进一步边缘化,因此他们致力于创立一个课程标准框架来提升这个领域。C3框架的工作开始于2010年秋天,是15个专业团体、22个州共同合作努力的结果。C3框架的主要目的是为提升各州现存的社会科标准提供志愿服务,同时也为社会科从业人员提供服务。C3框架提出的指导原则如下:为青年人上大学、就业与公民生活提供准备;探究是社会科的中心;社会科涉及跨学科应用以及与艺术、人文学科的整合;社会科由深刻与持久的理解、来自学科的概念与技能组成;社会科强调为做出民主决定做准备的技能与实践;社会科教育与共同核心标准有直接与清晰的联系。[13]

二、C3框架的结构

C3框架强调在面临大学、就业与公民生活挑战时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重要性,主要涉及C3框架的学术原理、与共同核心标准及21世纪技能的联系、组织结构、核心概念与技能培养指标等方面内容。

1.立足于问题探究的学术原理

为什么要强调以问题探究为中心呢?其实探究途径并不是教育领域的新事物,只是由于社会科长期强调教科书教学模式而极少使用探究方式,而C3框架提供了一种立足于社会科核心概念与基本技能的探究方式并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与学科概念为出发点,进行完整的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包括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搜集与辨别、得出结论及最后采取实际行动等,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真实世界的体验。C3框架以探究作为组织中心,主要聚焦于探究技能与关键概念,社会科所有探究都根植于以下学科性问题:公民、经济、地理和历史。在关键概念方面同样强调学科观点,如政治结构、经济决策、空间模式、时间顺序等。C3框架的组织结构具体包括形成问题与计划探究、应用跨学科概念与工具、评估资源与运用证据以及交流结论与采取行动四个维度。框架提出社会科学习必须从问题开始,四个维度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去唤起好奇心。维度1,3,4成为学科过程与概念的框架,为社会科探究提供跨学科结构。C3框架有特色且互补地呈现四门学科(公民、经济、地理和历史),给予四门学科同样的重视,并把重要的内容纳入其中,强调探究、学科整合、共同核心素养、公民参与。[14]

2.与共同核心标准及21世纪技能的关系

C3框架汇集了最新的改革思想,一方面积极响应共同核心标准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为21世纪技能的发展提供指引。

(1) C3框架与共同核心标准的关系。第一,C3框架完全整合与拓展了共同核心标准中读写学习的目标。《语言核心标准》与《数学共同核心州立标准》均由两个类别的标准组成:一个是在四个领域(阅读、写作、听说、语言) 为大学与就业做准备的标准(college and career readiness,简称CCR);另一个是K-12年级标准(K-12 grade-specific standard)中每个年级或学段的学习进展期望。共同核心标准号召社会科共同分担K-12年级的读写教学,在6—12年级中,语言核心标准为历史/社会科设置了特别的读写标准。其中CCR包括了所有年级与领域,也包括了社会科在内,设定了读写素养培养的期望。CCR标准直接支持C3框架,是C3框架社会科探究创立的基础。第二,C3框架与共同核心标准的联系是全面且一致的。CCR在听说读写方面的描述与C3框架每一个维度有宽泛联系,同时C3框架中每一个维度都有关于C3框架与共同核心标准联系的图形与文字的描述,以引导州与地方司法管辖区在提升州社会科标准时整合这些期望。如维度1中,提问在C3框架与共同核心标准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另外C3框架与共同核心课程标准使用了一些共同的术语与概念,如论证与解释、 声称与反诉、信息与证据、观点与意见等。[4]

(2) C3框架与21世纪技能的关系。《21世纪技能的伙伴关系》(The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的作者史蒂夫·潘恩博士(DR.STEVE PAINE)说:21世纪要求新的方法去探究与提高能力从而满足大学、职业与公民生活的需要。C3框架通过社会科的探究为K-12学生发展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合作、交流、创造性能力等提供了指引。[4]《21世纪学习框架》明确指出公民、经济、地理与历史在九个核心科目当中,这与C3框架的四个核心科目一致。另外二者都强调为公民生活做准备的重要性,而这是共同核心标准所没有纳入的内容。

3.以探究为中心的组织结构

C3框架以探究途径为中心,通过一套环环相扣与相互支持的概念,来设计学生学习社会科内容的方法。C3框架的四个维度具体见表1。

表1 C3框架的组织结构[4]

(1) 形成问题与计划探究维度。C3框架认为问题是学生社会科学习的关键,鼓励运用教师或是学生提出的探讨性(compelling questions)与支撑性(supporting questions)问题作为教与学过程的中心要素。探讨性问题涉及事物运作方式,需要运用学科概念进行解释,甚至需要通过讨论来进行问题解决,没有现成的答案。如:“美国的革命是革命性的吗”;支撑性问题关注社会科中普遍认同的描述、定义与过程,一般有现成的答案,能帮助学生理解探讨性问题。

(2) 应用跨学科概念与工具维度。维度2在每个学科内部有三到四个附加层次,为每个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与技能提供了一种组织机制,为开展探究提供了骨架(具体见表2)。维度1与维度2处于动态的相互作用中,因为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既是为了形成问题也是为了运用学科概念和工具去解答这些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是来自一个学科,但主张通过跨学科去探究。如探讨性问题:“自由是什么?”通过多学科视角后就演变成以下的问题。公民:自由与责任的界线是什么?地理:自由在不同地方是怎样变化的?历史:什么时候美国人赢得了他们的自由?经济:更多的自由意味着更加繁荣吗?

表2 维度2——应用学科概念与工具[4]

(3) 评估资源与运用证据维度。帮助学生形成搜集与评估资源并能通过学科来运用证据的能力是探究途径的中心特征。维度2的概念为学生寻找问题答案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技能找到信息,做出基于证据的主张,形成他们的结论。资源形式多样,包括历史和现在的文档,来自直接观察、图表、经济数据、地图、立法行动等资料。要求学生必须留心不是所有资源在价值与使用上、构成证据上都同等重要,而是需要学生去选择能支持或是反驳主张的资源,学生通过理由充分的解释与基于证据的争论来回答问题。

(4) 交流结论与采取行动维度。做出与支持基于证据的主张是学生形成解释与争论能力的关键。让学生在一起评估并运用丰富的资源去鉴别有哪些主张,并支持那些有证据的主张。形成解释与争论可以采取个人论文、小组项目、班级书面评定、讨论、争论、政策分析、视频制作及各种形式的合作。最后主张学生以公民的方式去行动,参加投票、担任陪审团、了解新闻和时事、参与志愿组织和为社会服务。大多数探究活动将在(维度4)一系列支持大学与职业准备的活动与评价中达到高潮。

四个维度由问题开始,在多学科背景下搜集与评估资料,得出并交流结论,最后采取恰当行动从而结束一轮完整的探究过程。这也意味着新的探究过程的开始,因为新的学科知识可以成为新问题的来源。同时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创造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成功的关键,学生需要在一个有指导、有支持、备受尊敬的环境下独立或是合作地进行探究。

4.C3框架的核心概念与技能培养指标

C3框架在四维度中列出了社会科的核心概念与主要技能的培养指标,为各州课程标准的内容选择提供了明确具体的组织框架,也为教师与学生准确把握社会科内各学科的概念与技能提供了指导。C3框架列出了学生在2年级、5年级、8年级与12年级结束时要掌握的技能与概念,在每一个学段里都有一套指向四个维度的指标,如维度1分成三个方面,分别是探讨性问题、支撑性问题及决定资料来源,具体见表3。

三、C3框架给我国社会科教育的借鉴与启示

作为15个专业组织的合作成果,C3框架集中了社会科各个领域教育专家、学科专家及一线教师的智慧。它经历约三年的研究、咨询与反馈,形成了对社会科课程标准制订有重大影响的指导框架,C3框架在美国许多州得到了实施,甚至一些州官方明确要求推行C3框架(如纽约州)。C3框架这种强调学科核心概念与基本技能、以探究为中心的整体性设计的特点,在价值观发展、能力培养、课标设计、学段衔接等方面为我国社会科教育改革带来了重要启示。

表3 C3框架K-12培养指标的维度[4]

1.加强公民行动,彰显公民教育价值

社会科是学生采取公民行动的理想脚手架,C3框架与21世纪技能都主张为学生公民生活做准备。C3框架认为在社会科中,学生们可以运用学科知识与技能一起相互协商去探究公众议题,采取独立或合作的建设性行动,并反思他们的行动。尤其重要的是在维度4出现了目的性行动,鼓励学生采取行动是C3框架最大胆、最重要与最革新的方面,通过这个维度学生学会应用前面几个维度学来的知识、概念与技能积极参与真实世界,如法庭、政治舞台及各种形式的公民演讲。公民学习的新发展趋势——“行动公民学”,强调通过大量社会问题来进行服务性、经历性学习。[15]通过真实的经历让学生有机会提高自身对某些问题的意识并运用探究过程去应用知识与技能。学生经历了真实的公民活动,通过自己研究结论做出的许多报告具有一定的权利意识,这些都表明学生通过采取行动的学习效果最好。[16]我国社会科更为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与爱国思想,公民素质培养较为薄弱。虽重视社会参与的活动方式,但公民行动倡导较少,这些都是我国社会科教育方面需要加强的。

2.整合21世纪技能,重视探究技能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随着知识的快速发展,技术和技能正在成为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竞争越来越依赖于产品创新、生产过程创新以及高水平人力资本生产和分配组织的创新。[17]C3框架在研制时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是对内容与技能的抉择,最后选择了技能而把课程内容的研制留给各州,这正符合美国教育历来关注学生技能培养的特点。C3框架的四个维度体现了基于问题中心的完整的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包括了丰富的探究技能,如提问、选择资源、从资源中搜集信息、评估资源、提出主张、运用证据、建构争论与解释、采纳争论与解释、呈现争论与解释、批判争论与解释、分析社会性问题、评估行动计划、采取行动等。[18]C3框架强调的技能整合了相关的21世纪技能,如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技能、创造与革新技能、交流与合作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社交技能等。我国2011年社会科课程标准修订版虽然提出了培养探究技能的目标[19],但未特别突出其重要位置,在与21世纪技能的对照中可以发现批判性思考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等相对薄弱,与时俱进加强社会科的技能培养要求将是我国社会科课程未来发展的方向。

3.关注组织框架,开启课标设计新思路

C3框架为什么叫“框架”而不是标准?这是因为他们认为作为跨学科的项目,标准有必要转变成为“发展标准的框架”。尽管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对于严谨的社会科来说十分必要,但C3框架聚焦于各种探究技能、核心概念与指导,没有包括所有课程标准应严格纳入的部分,而是有意把各个年级水平应教的课程内容留给各州自己决定。标准与框架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关注课程内容,后者关注概念与技能内容。课程内容指特定的需要教导给某个年级的具体内容,概念与技能内容是设置课程内容的一套组织框架。C3框架为各州提供了探究途径与概念技能的共同框架,从而各州在此基础上设计各具特色的地方课程标准,能更好地满足美国州教育自治的需要。C3框架对我国跨学科性质社会科的课程标准是否还需要一个指导标准带来了新的思考,给社会科一纲还是多纲的课程标准制定带来了的新的发展空间,为社会科多样化地方课程的开发策略带来了新的启发。

4.采用一贯制设计,促进学段衔接

2011年我国重新修订了十年前制订的社会科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表述及课程内容方面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依然保持小学—初中—髙中三个学段的独立标准设计。我们就会看到:“当前, 社会系列科目课程标准的制定采取‘各自独立、分段包干’的设计方式, 这恐怕不利于社会学科的统整, 如此下去, 将来会出现目标定位不当、知识重复交叉、单元脉络不清楚问题, 而这是与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背道而驰的。”[20]反观C3框架是K-12年级一贯制设计,在基础教育一体化的课程系统之下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而设计要求不同的培养指标、各年级概念与技能层层递进、应用要求清晰连贯、能有效避免知识的重复交叉。我国社会科作为一门统整课程,不仅要顾及各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与交叉,而且要顾及各年级之间知识的纵向衔接与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1] 刘春香,赵中建.美国共同核心州立课程标准的质量评价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9):32-38.

[2]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NCSS).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M].Silver Spring,MD:NCSS,1994.

[3]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NCSS).Nat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a framework for teaching,learning,and assessment[M].Silver Spring,MD:NCSS,2010.

[4]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NCSS).The college,career,and civic life (C3) framework for social studies state standards:guidance for enhancing the rigor of K-12 civics,economics,geography,and history [M].Silver Spring,MD:NCSS,2013:1,83,20,110,12,13,24,25,25.

[5]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EB/OL].[2016-04-12].http://en.wikipedia.org/wiki/No_Child_Left_Behind_Act.

[6] SUSAN GRIFFIN.Re-establishing social studies as a core subject[J].Social Education,2014,78(4):170-171.

[7] 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EB/OL].[2016-04-12].http://www.p21.org/about-us/p21-framework.

[8] 吴文.美国《共同核心标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1):127-130.

[9] JANET ALLEMAN,JARE BROPHY,BARBARA KNIGHTON.How a primary teacher protects the coherence of her social studies lessons [J].Social Studies and the Young Learner,2008,21(2): 28-31.

[10] WINEBURG S,MOSBORG S,PORAT D,et al.Forrest gump and the future of teaching the past [J].Phi Delta Kappan,2007,89(3): 168.

[11] JUDITH TORNEY-PURTA,CAROLE L HAHN,JO-ANN M AMADEO.Principles of subject-specific instruction in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eaching[J].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eaching,2001(8):373-410.

[12] TERRIE,EPSTEIN.Interpreting national history race identity and pedagogy in classrooms and communities [M].New York:Routledge,2009:61.

[13] COLLEGE,CAREER,CivicLife(C3)Framework for Social Studies-State Standards:State Guidance for Enhancing the Rigor of K-12 Civics,Economics,Geography,and History[EB/OL] [2016-04-12].http://www.socialstudies.org/C3.

[14] KATHY SWAN,SUSAN GRIFFIN.Beating the odds:the college,career,and civicLife (C3) framework for social studies state standards[J].Social Education,2014,77(6):317-321.

[15] MARSHALL CRODDY,PETER LEVINE.The C3 framework:a powerful tool for preparing future generations for informed and engaged civic life[J].Social Education,2014, 78(6):282-285.

[16] LORI M KUMLER,BETHANY VOSBURG-BLUEM.Climate change in the social studies classroom:a “Why” and “How”to guide using the C3 framework[J].Social Education,2014,78(5):225-229.

[17] 周满生,陆瑜.聚集21世纪人才基本技能的培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2):110-117.

[18] JOHN LEE,KATHY SWAN.Is the common core good for social studies?[J].Social Education,2014,77(6):327-330.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24,6,38.

[20] 钟启泉.教育的发现:钟启泉教育思想访谈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59.

[责任编辑:江桂珍]

10.16165/j.cnki.22-1096/g4.2016.10.026

2016-04-13

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1201532675);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2013A008)。

姚冬琳(1976-),女,湖南邵东人,博士,副教授。

G511

A

1002-1477(2016)10-0103-06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框架维度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框架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