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16-03-04贾缓
贾 缓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外国教育
芬兰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贾缓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芬兰基础教育取得优异的成绩在于教育的公平,而教育公平的前提是基础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芬兰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体现为:高质量均衡的师资,标准化的教育设施,财政投入的优先保障。芬兰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经验为解决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政府贯彻落实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理念;加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资源配置“专注策略”;完善薄弱地区的教育设施。
芬兰;基础教育;教育资源;资源均衡;均衡配置;启示
芬兰是欧洲北部的一个国家,1/3的国土面积处于北极圈内,全国遍布森林和湖泊,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小国。自2000年开始,芬兰连续3届位列PISA测试之首,直到2009年被首次参加测试的我国上海超越。但与此同时,芬兰的表现仍旧位于一系列教育强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的前列,芬兰被誉为拥有全球最均衡、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每年都有无数的教育团队来芬兰“取经”,全世界为什么把目光都投向了芬兰?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大家的共识之一。我国一直强调教育公平、均等,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每个孩子的受教育权利,但是在基础教育资源均衡上仍然存在着不足,呈现出教育资源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及受教育群体之间分配不均的问题。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学习和借鉴芬兰的基础教育经验去改善我国当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一、芬兰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体现
1.高质量均衡的师资
在芬兰基础教育体系中最可贵的一点就是:教师一样的好。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教师专业水平高。芬兰政府颁布的《基础教育法》规定,所有芬兰基础教育的教师都必须具备硕士以上的学历,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才能申请教师职位。在教育教学实践与学习中,教师具备研究、诊断、教育教学与反思等综合能力,具有研究型教师素养。其次,个性化的教学辅导团队。个性化教学辅导团队是芬兰基础教育学校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组织。为保证个性化教学辅导,芬兰各基础教育学校设立了以班级教师和特殊需要教师为主的多学科综合辅导团队,他们分工细致,职责明确。教师根据各自分工,采用一对一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学习或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再次,无差异优质师资均衡配置。在芬兰,教师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优秀的年轻人把教师作为首选职业之一。因此,无论在偏远地区的学校,还是在学生数量较少的学校,它们和首都的基础教育学校享有同等、优质的师资配置。
2.标准化的教育设施
(1) 城乡学校设施条件一样。芬兰一直倡导教育公平,而且能够真正地把这种理念落实在教育行为中。在芬兰,无论是偏远迷你学校,还是乡镇学校,教室、体育馆、教师休息区、厨房等该有的设施都一应俱全。城乡学校之间拥有一样标准化的设备,没有配置差别,能够满足教师与学生对于物质资源的需求;教师受教育程度一样的高,教学水平没有明显差别。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留下来,学校得以保留并延续下去。
(2) 图书馆网络化普及。在几次PISA的测试中,芬兰学生的阅读素养水平处于OECD国家中前三名,并且学生的阅读素养平均分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分。芬兰学生能够取得那么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完善的图书馆网络化服务。芬兰全国有989个公共图书馆,除此之外,为了能够让乡镇及北极圈内的人们享受阅读,芬兰配备近200多个流动图书馆,这些流动图书馆每周免费到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学校服务。由于政府提供完善的图书馆网络化服务,人们在某个图书馆借书可以到不同的图书馆还书,图书资源不受地域、馆藏的限制。芬兰图书馆网络化的普及,不仅使城市学生拥有丰富的图书阅读资源,而且乡镇学生也得到了同样的阅读资源及阅读机会,体现了芬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3) 共享信息化教学资源。芬兰有着优质的信息基础设施。为确保信息资源共享,芬兰国会规定每个公民将享受1M宽带的法定权利。由于互联网逐渐广泛的使用,使得芬兰人在信息交流、资源获取上更为自由、便捷、平等。在芬兰,所有基础教育学校都进行了宽带部署,进而共享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和通信技术既可以使师生在课堂内外利用教学资源,也可以在校际间分享优质资源,为学习创建了开放和公平的环境。除此之外,芬兰还创建了虚拟学校。创建虚拟学校的目的不是进行虚拟的教学,而是通过远程传输技术为学生提供均衡的教育资源,使偏远地区学生能分享便利的学习资源。
3.财政投入的优先保障
芬兰政府历来重视基础教育,中央政府和城乡政府共同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经费。为了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接受均衡的教育资源,芬兰政府对基础教育中不同的受教育者给予财政保障。
(1) 重视移民教育。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芬兰很注重人才的引进。为了满足引进人才的需求,芬兰政府建立多所预科学校,为移民学生进入综合教育提供预科教育。[1]芬兰用实际行动去接纳多元文化,不分国界,在芬兰只要是接受国家教育的移民学生都可以和本国其他学生一样享受免费优质的基础教育。正如芬兰前教育部部长所言:“只要这个孩子来到芬兰,不管其肤色、母语和种族是什么,都必须享有和所有芬兰孩子一样的教育。”[2]移民孩子不仅享有与芬兰孩子一样的受教育机会,而且政府不断增加对移民学生额外的教育支出。
(2) 关注特殊教育。自1994年《萨拉曼卡宣言》提出了融合思想以后,芬兰颁布了新《基础教育法》,保障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拥有一样的学习机会。该法规实施之后,芬兰政府又制定了“绑定式”的资金政策,即每一个儿童都能获得教育资金。特殊儿童获得的教育资金相当于普通儿童的1.5倍,重度残疾者高于普通儿童2.5~4倍。芬兰人深知及早矫正特殊儿童花费的成本会低一些,否则以后花费的成本会更高。因此,芬兰政府、私立机构、社会团体不断给特殊教育投入大量资金,保障特殊儿童享有优质教育的权利。
(3) 支持偏远贫困地区教育。芬兰政府依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情况,把全国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并给予不同的比例资助,实行“贫困地区多助,富裕地区寡助”的原则。通过资金来调节各个地方经济的差距,使地方教育的发展不因经济条件差而受到限制,努力使各地区教育条件保持均衡发展。[3]除此之外,在偏远地区,芬兰政府建立流动图书馆免费为学生提供阅读,还为距离学校偏远的学生提供免费的计程车接送服务。“不让一个孩子落伍”,保障了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受教育的机会。
二、影响芬兰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因素
教育公平贯穿于芬兰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个过程。自二战以来,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改善、人们对基础教育平等与公平的诉求不断提高,芬兰国情与发展、政府对国家公正的政治理念不懈追求,芬兰以实现教育平等和公平为目标的教育改革稳步前进。事实说明,教育的公平发展状况与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紧密联系。芬兰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教育公平的前提,其自然受芬兰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改革和发展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政治因素
20世纪60年代以前,芬兰实施双轨等级学校制度,引起社会等级的延续,导致社会、教育不公平。20世纪60年代,在国家公正与福利政治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呼吁所有青少年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1955年芬兰全国小学教师联盟提出学校综合化改革的方案,建议芬兰政府取消分轨制,通过建立综合学校实行统一的九年免费教育。[4]综合化改革方案强调社会公平,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要求政府应该担负实现教育平等的首要责任。该方案得到了家长、教师等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与支持。在多种因素的合力影响下,经过激烈的争论和周密的计划,1966年,倡导公平、平等的左翼政党赢得执政权,把教育改革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支持教师联盟提出的综合改革方案。1968年,芬兰政府出台了《基础教育改革法案》。20世纪七八十年代,芬兰社会对教育公平更为重视,学校综合化改革进一步在基础教育中得到深化落实和拓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受新自由主义思想影响,保守党和部分社会民主党成员主张通过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方式获取发展所需的教育资源,提倡“人本教育”的公平。经过各党派论证与协商达成共识,芬兰各届政府秉承且渐进地发展了追求教育公平的传统。
2.经济因素
芬兰在二战结束后经济损失严重,此时正是世界各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的时期。芬兰人们深知人口少、国土狭小、自然资源匮乏,在发展劳动力或资本密集型经济方面没有优势,转向发展智力密集型经济为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芬兰把基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断增加对教育科研的财政投入,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央政府和城乡政府共同提供充足的教育经费,即使在20世纪90年代初芬兰经济衰退时,仍然增加了教育和研发经费。由于公平优质教育使全民族的知识和技能素质提升,芬兰国民经济发展起来。在政府预算中,多年来教育方面的开支处于第二位,仅次于社会福利开支。在基础教育中,除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充足的教育经费外,私人企业等团体也给予一定资金投入,为实施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供财政保证。
3.历史文化因素
芬兰地处俄、瑞两大强国之间,在夹缝中求生存。历史上曾经先后被瑞、俄统治600余年,1917年在内战的困扰中艰难独立,国力虽贫,却在1921年率先实行了六年义务教育法案。二战以后,因偿还赔款与坚持独立,教育救国与兴国在这样的因果链条中被国民认同,并被确立为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出路。更为可贵的是,在近百年的国家发展中做到了无论艰苦还是富足、无论政见不同还是政权更迭,芬兰重视教育、优先发展和优厚政策始终如一。源于宗教和文化的“平等”与“信任”植根于芬兰国民心灵深处,诚信与信任被视为这个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二战以来,芬兰在尊重本国人民、相信本国人民、依靠本国人民的理念下,实行一系列持续的渐进式改革。20世纪90年代初,芬兰正式进入了一个基于信任文化的时代。信任文化在教育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推动芬兰基础教育公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是芬兰社会中一个典型的文化特征。在17世纪,芬兰典章规定,凡是即将结婚的夫妻,都必须要学会识字,才能步入礼堂。[5]路德教派鼓励个人研习圣经,使芬兰第一次尝试推动普及教育。教会要求每位信徒都应该具备阅读路德信仰基本文本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期,不仅各个学校倡导阅读,芬兰政府和一些民间机构组织也不断地推动强化阅读,诸如芬兰的书籍协会、图书馆协会、教师协会等都广泛长期参与,从而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文化氛围。芬兰是世界图书馆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图书馆的网络化普及和图书免费获取为芬兰全民学习和公平教育提供了便利资源。
三、对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启示
1.政府贯彻落实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理念
芬兰教育的成功,无疑归功于芬兰多年来倡导的公平的教育理念。目前,随着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不断的扩展,基础教育资源呈现出城市化倾向,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逐渐拉大。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资源的调控者,只有当政府意识到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合理有效措施,这种差距才能逐渐减少以致消失。一方面,要求政府树立资源均衡发展的理念,并制定相关政策;另一方面,政府要深入到各个部门当中,保障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均衡。享受优质的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不受性别、种族及经济水平的影响,政府应保证这种权利的实现,要把均衡发展的理念落实在各个方面。
2.加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
芬兰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特色之一就是拥有“一样好的教师”。我国中小学教师虽然在学历上近年来达标率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自我专业发展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与新形势下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诉求不一致,因此政府与学校应该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采取一些积极性政策。鼓励教师学习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和专业水平,激发他们对课程、教法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加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基础教育均衡的良策,同时也避免现行因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出现的“择校热”现象。
3.实施资源配置“专注策略”
资源配置“专注策略”就是把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芬兰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但更专注于移民子弟、特殊儿童、学习迟缓者等这些特殊的群体。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法》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个孩子,但由于不同的原因,在基础教育中仍有不能享受教育公平的特殊群体。在残疾儿童教育中,尽管《残疾人保障法》和《义务教育法》都提出了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但是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芬兰学校采取“个性化教学辅导”的模式对学习迟缓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也可以思考和借鉴这一模式。无论是残疾儿童教育,还是学习迟缓者教育,“个性化教学辅导”模式不仅帮助孩子解决了问题,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因此,政府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更要在学校、教师和资金方面实行专注策略,确保特殊群体儿童与普通儿童拥有一样的学习机会,体现教育的公平。
4.完善薄弱地区的教育设施
芬兰政府不会因为基础教育学校处于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而减少对他们的投资,相反,哪里条件差,政府会投入更多的资金,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倾斜。薄弱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落后,教师专业水平不足、数量少,没有完善的教育设施,地域之间差距比较明显,得不到应有的均衡发展。政府应该均衡配置薄弱地区与先进地区的教育资源。一方面要完善薄弱地区的教育设施,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要推进薄弱地区的网络化建设,共享城市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各个地区的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育得到公平发展。
[1] 王峰.如何提高质量:芬兰的经验[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6):15-19.
[2] 刘歌.芬兰教育,让每个孩子享受平等[N].人民日报,2014-04-23(22).
[3] 陶梦云,刘义兵.芬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归因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2):126-130.
[4] 赵俊峰,李英歌.芬兰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公平观的演变[J].外国教育研究,2008(1):40-44.
[5] 陈之华.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秘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37-38.
[责任编辑:江桂珍]
2016-04-09
贾缓(1990-),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
G511
A
1002-1477(2016)07-0119-04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7.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