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视角下的教育均衡发展实现途径探索

2016-03-04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师

郑 长 喜

(东方市八所中学,海南 东方 572600)



教改论坛

信息技术视角下的教育均衡发展实现途径探索

郑 长 喜

(东方市八所中学,海南 东方 572600)

信息技术打破传统的教育围墙,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广泛传播,生成众多新的教与学的方式,给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科研带来一系列的巨大革新。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资源开发、教学管理现代化等方面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为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作用应更新教育观念,顺应发展趋势;重视区域划分,发扬文化特色;适当分类主体,突出能动作用;加快数字化资源建设;注重资源区分,强调资源类型;均衡配置教师智力资源;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个性化学习;课下时间升级系统化,课下课堂正式确立;推进教育管理现代化;保持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创新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确立信息技术应用程度指标体系。

信息技术;教育均衡;途径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人类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给人类社会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个层面带来深刻变化,在教育领域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和机遇,信息技术打破传统的教育围墙,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广泛传播,生成众多新的教与学的方式,给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科研带来一系列的巨大革新。在教育界,保持教育均衡发展至关重要,是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任务,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但在现阶段却遭遇严峻的发展失衡瓶颈,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扭转这一切带来了希望。本文将深入分析信息技术在实现教育均衡中的作用与价值,并对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途径进行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均衡发展融合是时代的主动力

在教育界,关于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教育机会平等。教育机会平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平等、就学过程的平等和学业成就的平等,也就是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不过笔者认为,教育均衡不单单指机会平等,还要考虑优质和特色发展,我们的教育均衡是建立在优质教育基础上的;另外,教育均衡发展也是特色发展,不同的学校可以有自己的教育特色,例如一些全国名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开设学科竞赛课程,而另一些学校则可以增开体育、艺术类课程;同时,由于学校所在的地区和民族的不同,中小学校的教育可以具有本地区和本民族的文化特点。所以笔者认为,教育均衡是在优质和特色的基础上的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就学过程和学业成就等方面。根据国家现有的统计数据,我国教育均衡发展任务仍然艰巨,丝毫不可放松。教育均衡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把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信息技术是关于信息方面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例如对文图声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加工、传输与使用。信息技术具有技术性和信息性两大特征,技术性是指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所具有的技术方面的一般特征,信息性是指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特殊技术所具有的特殊性。信息技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标志。

信息技术深入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并不是简单地指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关联到整个教育全局的现代化宏伟工程,包含教育观念、教育技术、教育模式、教育组织、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等一系列内容。2010年7月29日颁布的我国21世纪的首个教育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发展的革命性意义,并要求对其高度重视。在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对《规划纲要》进行了进一步落实,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结合信息技术建设教育信息化体系,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早在世纪之交,教育部就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指出要重视教育、重视信息技术。

二、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与信息技术具有的优势

1.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

(1)对信息技术变革带给教育的影响认识不足。很多老教师,尤其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只是改变了知识呈现的方式,设置一些动画、演示等增强直观教学,并没有意识到当今教育已经出现革命性的变化。从最开始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开始,逐渐过渡到混合式学习(B-learning),后来又出现移动式学习(M-learning),一直到现在比较流行的泛在学习(U-learning)。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的变革以后会更多,远不止于此。

(2)对基础设施的普及亟待改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是校园信息化服务的硬件支持,主要包括校园网、教育局域网、录播教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安防监控系统、校园一卡通服务系统等,由于地理位置、交通、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有一些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还远远达不到要求,例如一些农村、偏远中小学,数字校园硬件环境急需改善。

(3)教师的信息素养欠缺。将学科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为课程增添色彩,改变教、学和师生互动的方式,为学习创设多姿多彩的教学环境。将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是对当下中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但是有一些教师,对整合技术的掌握还远远达不到要求,尤其是在一些比较闭塞、偏远山区的老教师,信息素养不足。而且还有些教师,依据技术内容来选择教学内容,把课程生硬地向自己已掌握的技术上套,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严重背离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初衷。学习内容是中心,信息技术要围绕学习内容展开,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

(4)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够。虽然现在的有些小学生都能迅速地打开计算机,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他们对信息到底是什么、应该怎样运用,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很多学生拿来电脑就知道上网,然后在网上无的放矢地翻看网页、聊天、更新空间动态、听歌、看电影和打游戏。真正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是指能够获取信息、识别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创新信息和管理信息。

(5)优质数字资源使用率低。现在网络上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不少,但是为什么利用率低呢?因为现有这些资源的网站,往往只对自己的用户开放,很多基础教育学校享受不到这种资源。另外,资源的开发、建设的主体往往是企业,而不是一线教师、教研员、教育专家等最切合教学实际的专业人士,所产生的资源与实际教学有距离,比较理想化,带来满意率不高的结果。

(6)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日益凸显,各基础教育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管理教育教学,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提高服务水准。各中小学在信息化管理上呈现出不同的增长态势,但是有较多的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还存在着问题,严重阻碍了教育均衡建设的前进道路。

2.信息技术具有的优越性

(1)促进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设丰富多彩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数字化教育资源一般可以分为六大类:多媒体资源、课件、试题、课堂教学案例、文献资料和网络课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得,不是直接来源于教师的传授,而是在一定情境下的意义建构过程,这个过程只能由学习者自己操作完成,其他任何人都无法代替,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同学、教学资料等的辅助。创设情境是重中之重,网络上所具备的同时结合多种感官刺激的多媒体教育资源,所具有的情境创设力量,是任何教学媒体和手段无法相提并论的。

除了建设多媒体资源库以外,信息技术还可以制作各种精美的课件,构建优质课件资源库。中小学教师日常使用计算机的目的往往是制作课件,课件优质库的建立可以让广大中小学教师高效、快捷地从中针对性地选取合适课件,信息化支持下的课件资源库的建立亟待解决。

(2)促进教师的再学习与远程培训。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想要得到专业发展,就需要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而当前很多中小学,无论年轻教师还是年老教师,他们的培训机会少、培训条件差、培训质量低、培训成本高、培训时间少,而信息技术支撑的远程培训平台却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学习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课堂面授,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讲、学生听,师生间的交流也只局限于同时间、同地点的面对面交互,反馈效率较低。而基于网络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突破时间地点的围困,改变反馈渠道的单一。网络化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还可以让学生查找到在课堂内寻找不到的课外资料,进而根据自身的兴趣与能力展开自主性学习,灵活选取学习形式。

(4)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的教育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信息技术表现力的丰富性可以使知识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记忆与联想;信息技术的模拟性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为其自主探索创造条件。

(5)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学生。随着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教师和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培养在国际上通用的人才?来华招生的外国大学负责人经常说:分数最高的我们可能不会要,但是素质全面的我们可不会放过。他们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情况。基础教育要放眼世界,信息技术不但能通过改变知识的展示方式、演示直观的过程、明晰来龙去脉、增强学习的趣味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通过一些视频资料和远程教育,使我国的学生对外面先进国家的授课状况、学生情况有所了解,便于制定超越目标。

(6)推动教育理念革新。传统的观念认为教育是教师把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室内,然后通过“黑板+粉笔+板擦”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如今电脑、展台和投影的出现使教学不再那么单一,最近的微课、慕课(MOOC大型开放在线课程)更是直接引发我们对教育的重新审视。

(7)改善教学环境,创设问题情境,完美展示方式。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以动作、语言、挂图和简单的实物来营造气氛,无法展示生动、形象、丰富的实际情景,难以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中的关联内容,对意义的建构遭遇困难。而信息技术可以提供音频、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甚至可以是人工智能,丰富的信息源、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拨动学生心弦,爆发兴趣与联想,唤起长时记忆中的关联知识经验,完成对知识的同化或顺应,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完成意义建构。

(8)开展全民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信息技术是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支撑,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放大学,面向全社会提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为学习者提供灵活、方便、个性与多样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9)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们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否拥有综合国力竞争优势就要看你是否拥有人力资源优势。信息技术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不同地区、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得到优质而且不同类别的培养,扬长板补短板,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得到极大体现。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均衡发展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顺应发展趋势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教育化,越来越多的新的技术融入教育教学领域,很多教师认为,抓紧时间学习、掌握这些新技术是核心,其实不然。技术的更新是很快的,新的技术会不断产生,只是为了掌握技术而去掌握技术会让人应接不暇、疲于奔命,而且感觉索然无味。在这个技术还未完全掌握时,已经出现新的技术完成了取代。教师不但要掌握新技术,而且要思考技术本身的自为性、价值性,思考它是否对教学发挥了促进作用,思考要发挥既定的促进作用,是否非用这个技术不可。技术本身是围绕教学的,是为了教学服务的,教学是主体,技术只是处于辅助地位。如果要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可以不用难度大的技术,我们就用易于上手的技术;如果要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可以不用信息技术,我们就不用信息技术。要在确保教育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上,灵活选用方法、手段。

2.重视区域划分,发扬文化特色

我国的教育均衡,目前来看还不能是全国绝对平等,也不会是“杀富济贫”、“削峰填谷”,那样做是不客观、不正确的,重点中学的引领作用还是要保持的。科学有效的方法是:划分区域,以区域为基本单元,在区域内部实现教育均衡。

区域的划分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按照行政区域来划分,这也是经常采取的划分方法;另一个标准是按照文化区域来划分。区域分为两种类型:行政区域和文化区域。行政区域我们可以先以乡镇为一个区域,然后逐步扩展到以一个县为一个区域,完成教育均衡后,接下来以地级市作为范围,依此逐步发展。按行政区域来划分教育区域,便于教育的行政安排和统筹管理,不过我们也要考虑到不同文化的区域和相同文化的区域。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的特殊性,很多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历史遗存、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教育要体现区域的文化,同时,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要注意与区域文化的融合。例如对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同一少数民族青少年进行集中的远程授课;开设男生远程课堂、女生远程课堂等。

3.适当分类主体,突出能动作用

为了更好地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需要将教与学的主体进行区分,通过不同的对待来促使教育协调发展。教师是教的主体,而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这两个主体的能动作用,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教学中可以左右其他要素的要素,他(或她)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知识,培养智力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学生在教学中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既有主观能动性、在不断发展,又是教师教育的对象,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学习。

4.加快数字化资源建设

实现教育均衡,优质资源是重中之重。首先,要在区域内筹建学科优质资源库,既包括服务教师教的优质资源,又包括服务学生学的优质资源,既有利于教师的备课和教学设计,又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优势学校在提供先进教育资源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把本校本人用的资源直接挂到网上,而应该根据弱势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为其量体裁衣,因为每个学校的学情是不一样的,学生学习基础差距可能会很大;其次,完善共享机制,加强校际网络、教育城域网络的建设,使区域内各所学校的资源都能快捷分享,例如薄弱学校能直接连接到强势学校的题库网站、课件网站,学校的校园网与数字图书馆建立共享,方便教师学生下载课外补充资源;第三,对于已有的教育资源,也不能是自己看完就完了,而应该寻找自己与专家的差距,追赶上先进水平,使自己也能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供人分享。总之,要依据现有教学条件,积极主动地加快数字化资源建设。

5.注重资源区分,强调资源类型

资源在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充分发挥资源的优越性,我们还要将资源进一步研究,划分为共同资源和提升资源两种类型。共同资源是适用于所有使用者,对所有使用者是普遍适用的;而提升资源是指专业性较强、要求较高,适用于学术水准提升的情况。例如学科奥赛资源对于一些学校就是奢侈品、是不适用的,属于提升资源;而学习方法类资源、德育优质资源则是具有普适性的,属于共同资源。

同时,我们应该根据不同水平和类别的学校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地支援。有的学校生源质量高,有的学校生源质量相对低一些,对于这些学校,它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是不同的。教育资源应该更进一步细分,以便更加合乎不同学校的实际需要。

6.均衡配置教师智力资源

教师的智力资源的配置是核心,我国应该建立最值得羡慕、最受人尊敬的教师职业体系,吸收更多优秀的青年人终身从教、乐于从教。职业建设所需资金由政府、地方、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筹备,对乡镇农村学校倾斜,还可以由国家直接单独拨款,设立专项基金。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教师待遇,促使更多才华横溢的人从事教育行业。

7.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建立智能化的教学环境,运用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软件平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这种新的教学工具通过对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与解读,能让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刺激,便于消化所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同样的知识与信息,如果通过听觉来获取,那么只能被记忆15%;如果通过视觉来获取,那么可以被人记忆25%;如果视觉和听觉都用上,那么可以被记忆65%,信息获取程度极大提高。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优越性,具有数据的快速处理能力与灵活生动地演示信息的能力,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任务量,提高教学效率、加快教学进度。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不仅体现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教学的评价方式上,还体现在差异化教学。差异化教学一直是重要的教育理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进行有差异的指导、因材施教。但是在传统教育思路下,差异化教学、分层教学一直没有得到有力提高,信息技术的渗透让这一切出现了转机。对于优等生和学困生,教师可以通过录制微课、录制授课视频等方式对他们进行不同类别的指导,通过网络个人空间、博客、聊天工具等进行反馈、交流、答疑解惑,并进行学习质量检测。信息化手段是差异化教学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撑。

8.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个性化学习

(1)基础教育学校应该继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和完善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活动,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比赛,创设文明、安全、绿色的应用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同时,引进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并加强对其的管理和监督。

(2)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首先培养学生具备信息意识,能从林林总总的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能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价、筛选、辨别真伪和加工处理,对于一个问题,知道需要获取什么信息,到哪里去获取和怎样获取;其次,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使用非信息化手段,但我们这里要强调必须具备通过信息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例如通过搜索引擎查阅信息。

(3)使用信息技术展开学习的能力。方法一:利用计算机的自动教学方式进行分层学习。运用程序教学的理论,将教材的每个章节分解为很多小单元,将这些小单元按照逻辑先后顺序和逐渐递增的难度进行排列,学生先从第一个小单元开始学习,完成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后进入下一个小单元继续学习。由于逻辑顺序、知识顺序和学生的心理顺序吻合,所以很容易顺利衔接与过渡。每个小单元首先展示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并讲解,然后给出问题进行评测,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反馈,在一系列小单元结束后,计算机系统会给出一个综合测评,类似于教材中的章末复习参考。这种方式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实施个性化、分层教学,而且能允许学生对学习的时间和速度自定步调。程序教学的理念源于一种设想,即能否发明一种合适的机器,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自动展开个别化指导。程序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联结主义,斯金纳认为:学习虽然是一种复杂的人类行为,但是它可以由简单的行为逐步累积而成,关键是建立适当的刺激——反应联结。方法二:利用计算机的游戏功能。将知识点(包括陈述性知识点和程序性知识点)制作成电子游戏,或者将游戏改编,将知识点套用进去。通过游戏的乐趣、方式的新颖和好胜心的驱使,使学生不断升级。

(4)使用信息技术的自律性。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信息意识,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查找和筛选信息,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重视自律性,将信息技术恰当地应用在促进自己的发展上。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自制力与毅力等进行德育渗透。

9.课下时间升级系统化,课下课堂正式确立

一般情况下,在课下时间,教师总是告诉学生要放松一下,走出教室去呼吸新鲜空气和远眺几分钟,学生往往也是这样做的,或者埋头在书桌上睡觉或者休息一下等处理杂事。我们关于这部分时间和活动的处理都是零散的,但是在信息技术引入教育之后,这部分活动完全可以系统化。在课下、课间放松身心是正确的做法。人的脑电波(简称脑波)根据电波频率的不同被划分为四种类别:α脑波,β脑波,θ脑波和δ脑波。其中在身心放松时,人脑处于α脑波状态,α脑波是学习和思考的最佳脑波。当处于α脑波状态时,人的意识是清醒的,而身体是放松的,在此时身心所耗费的能量最少,而相对来说,提供大脑的能量较多,所以此时思考与学习是高效、敏锐、快速和顺畅的。许多学者都认为,在α脑波状态下,人能有效地将信息存储于长期记忆中。在此时,由于大脑清醒而身体放松,这种放松式清醒状态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媒介、桥梁,当α脑波处于强势时,负责逻辑和抽象思维的左脑将放松警觉性,左脑是潜意识的过滤者和把关者,在这种情况下,心灵深处的直觉、潜意识、灵感、情感和创新就积极发挥作用了。α脑波状态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处于α脑波的状态呢?当人身心放松、做“白日梦”和遐思时,就处于α脑波状态。因此,我们可以在课间时间,通过信息技术设计让学生遐思、放松身心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心旷神怡,例如设置高山、树木、瀑布和鸟语花香的情境,设计在大海边,蓝天、白云、海水的声音与海鸥的声音的情境,再有机结合时下劲爆的流行音乐,会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来享受课下的时间,而且为下节课敏捷的学习状态做足准备。

第二课堂是一直值得提倡的学习组织形式,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是指导教师把学生聚集在一起,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形式容易让学生厌烦,而且相当于变相又增加了课时,教师的家庭时间受到挤压。而有了信息技术支持之后,指导教师可以将本门课程的宗旨、学习内容、课时和具体的每节授课都制作成微课等教学视频,供学生灵活地选取时间和地点学习,通过网络社区、博客、网络聊天工具等方式进行答疑、咨询与评价。这样方式新颖,学生容易产生兴趣、高效,而且让教师免除被拴在学校无法处理家庭事务的束缚感。另外,有些内容只是教师单纯地讲授,并不便于理解,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动画、模拟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在这个方面同样拥有巨大优势。要正式提出并确立课下课堂这个概念,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功能。

10.推进教育管理现代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管理系统变得越来越信息化、网络化、简约化、智能化,直接影响日常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的提升,与一个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教育管理现代化,不单单是指使用计算机、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而是一个全面性的综合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它还包括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体系建设迫在眉睫,例如招生体系、考评体系。信息化的教育管理可以将繁杂的教育管理事务步骤简约化,提高管理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节省人力、物力,提升效率,将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从烦琐的、零散的日常事务中摆脱出来,更多地进行研究和思考。信息化教育管理体系的具体应用可以表现在课程安排、选课系统、教学计划制定、考试安排、教学评价体系、评学评教等方面。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全面融合,实现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并以此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11.保持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对教育资源配置的调整,使教育发展达到对每位学习者提供的教育条件与机会相对平等的层面,有效实现教育教学效果和成功机会相对均等,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推进农村教育优质化是重中之重,农村的孩子挤满了县城里的小学,村里的家长争先恐后地把小孩送到县城里的小学,而在村里小学的学生则寥寥无几。这种择校之风、大班额问题在社会上反响强烈,引起不满的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必须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完善城区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工作,将优质资源输入常态化,将优质资源的使用常态化,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健全教育教学帮扶常规制度,构建信息化管理体制和管理系统,改善管理理念与方式,加强帮扶管理,确保教育均衡发展能够继续走下去、实现可持续发展。

12.创新信息技术应用方式

关于信息技术教育均衡应用,目前已形成一套理论和一些具体的做法,但止步于此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继续挖掘信息技术教育化的潜力,不断探索信息技术教育化的新途径、新路子。

鉴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基本条件的不同、城乡差距、学校差异,挖掘信息技术教育化的思路可以为立足本地区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潜能,综合考虑国家政策和信息技术本身的自为性,脚踏实地地、扎扎实实地寻求适合自己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毕竟教育的初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能盲目地全盘接受、搞“拿来主义”。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我们对于信息技术的开发和探索不能停留在现有层面上,要继续创造新的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例如目前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二维的、平面的,创设立体的学习情境的信息技术亟待开发。

13.确立信息技术应用程度指标体系

使用信息技术应用程度指标体系进行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情况的评价,便于对区域和学校两大主体的行动展开具体观测,为决策部门提供依据,为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提供参考,通过针对性的导向和激励,引领各区域与学校更积极地投入到建设中。

在指标的选取上,既要重视硬件建设,也要重视软件建设;既要重视建设,也要重视使用;既要考察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的种类、质量与数量,又要考察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情况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对态度积极、表现认真、落实理念、成果显著、方式创新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树立榜样,并让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去其他单位作报告、参与考察。另外,把当地信息化教育应用程度纳入到相关领导的考核范畴,政府设立专项基金,设立指定领导岗位来专门抓信息化应用工作。

由于地理、经济、历史、文化等诸多原因造成的我国教育失衡问题任重道远,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信息技术必将形成强大的动力,有力推进我国教育的均衡发展。

[责任编辑:江桂珍]

2016-04-29

郑长喜(1985-),男,吉林四平人,硕士,中学二级教师。

G40-058

A

1002-1477(2016)07-0008-07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7.003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