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创业型高校建设

2016-03-03朱贵水吴晓琴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万众大众

朱贵水,吴晓琴

(1.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成都610091;2.四川旅游学院,成都610100)

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创业型高校建设

朱贵水1,吴晓琴2

(1.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成都610091;2.四川旅游学院,成都61010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国家战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和新活力;“创业型高校”作为继“教学型高校”、“研究型高校”之后,学界提出的新的高校类型,已经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通过分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高校的关系及高校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创业型高校建设的有效策略,力求为高校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能力和实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等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型高校”;高校改革

0 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种顺应市场机制的创业思想。它可以利用市场现有机制,依靠专业的创业孵化机构来应对市场变化和需求,创业的动力和创业的途径都具备市场化特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呈现出开放性特征。企业的组织结构在互联网和开源技术平台的影响下呈现出日渐扁平状的趋势,这使得创新创业要素能够快速流动,降低了创业的边际成本,提升了企业营运的效率和变换道路的可能性,使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呈现出开放性特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成败取决于很多的因素,主要包括:第一,要有具备创新创业理念的人和团队;第二,建立创新创业的体系和平台;第三,具有引导创新创业成功的政策和基金;第四,要有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师资力量等。在向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方面,高校责无旁贷[1]。

高校通过设计课程体系和传播学术知识架构培养人才,通过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创新人才,通过服务社会实践锻炼人才,通过文化传承与发展塑造人才,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背景和时代呼唤之下,为了让高校高质量发挥效用,就必须克服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短板,改进教学科研中的主要问题,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长效机制,研究高校如何按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变革管理模式和制度体系,如何创新教育方式,如何提升高校教师自身的创业意识和能力以适应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

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责任

我国2016年颁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了明确的指导性文件,中国的经济腾飞有了新的引擎和助力。国家打算利用科技企业孵化器、科研院所等有利的外部条件来为大众创业者提供创业的空间、公共的服务和相关的培训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是市场行为,这给高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赋予了高校重大的责任[2]。

1.1在高校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市场经济思维和企业家思想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动力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主要助力,是我国高校实现教育推进产业群发展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行动的深化,高校作为载体和媒介,不可或缺。高校毕业生是每年就业人群中的重中之重,提升他们的创业意识,可以达到创业拉动就业,就业倍增效应显著的目的。2013-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表明,高校80%左右的毕业生就业面向企业,因此,他们未来将直接面对的是市场。具备市场经济思维和企业家思想有利于他们站在市场角度和企业家角度思考问题,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或帮助自己踏入创业之路,有利于他们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大学生从踏进校园的伊始,就接受市场经济理念的熏陶和企业家思想的洗礼,无疑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有裨益。

1.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发扬个性、提升综合素质的首要途径

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69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的一年,然而2014、2015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720万人和749万人,就业难的问题雪上加霜。在就业竞争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势在必行。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创立一番事业的热情以及服务祖国和社会的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方法,是大学生发扬个性、提升综合素质的首要途径。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对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高校要引导毕业生积极到基层就业,参与到就业促进计划之中来。

1.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高校的教职工和科学研究人员本身具有创新创业精神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渐渐成为过去,现在我们正在迎来智慧经济时代,创业的概念和内涵也正在逐步发生转变。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创业热潮在于个体户式经济的全面发展;90年代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期,网络精英成为创业热潮,当今时代迎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趋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每一个人参与到创业的过程中来,从政策上支持创业和创新人士。高校教职工和科学研究人员,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员,要完成培养年轻学生的社会责任,自身首先在思想上、行动上要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高校人员,要具备创新创业意识,要具备企业家思想和市场经济思维。

1.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高校强化学术研究的地位

高校的科研单位和教学单位共同构成了高校的学术中心地带,他们是高校从事学术工作最频繁和密集的地方[3]。高校组织边界的扩宽和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使得高校的学术中心正在以一种不均衡的方式发生变革。要让高校在科研和技术方面获得更高的主动性,在“企业化精神”的刺激下,如果能改变价值观,采取有效策略,加强合作意识,可以争取更多的资源,从而增强其竞争力和发展特色,强化其学术研究的地位。

高校要顺利完成培养具有知识技能的人才,自身就要拥有前沿的知识库存,保持知识前沿优势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开展学术研究,特别是应用型研究。高校开展学术研究本质就是一种创新创业活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高校强化学术研究地位,建立完善的、对接社会经济发展的学术研究体系和保障体系。

1.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高校加大与企业界和产业界合作力度

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社会服务,大众要创业,万众要创新,需要高校提供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和理论指导等智力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一种顺应市场机制的思想,具有开放性特征,而高校作为事业性质的教育教学机构,由于自身接受垂直管理,横向联系的意识不强,机会较少,常常与市场有脱节的情况。因此,高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要有作为,必须顺应市场机制的要求,加大与企业界和产业界的合作。不仅仅是简单的“用人”合作,应该是深度利益融合合作。高校应该创新体制、机制,从管理上做到无缝对接。

2 高校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

2.1高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意识不强

对于党和政府大力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高校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应该起到的重要作用。高校对于社会有输送人才的责任,对于国家发展起到强大的后盾作用,高校培养人才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好坏。目前高校只专注于自身的科研项目发展和教学目标实现,但是却忽视了社会上对于高校的教育模式的诉求,忽视了社会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迫切渴求。

2.2缺乏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从学校层面分析,要大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人才培养,在事业单位体制下,用事业管理或治理机制培养具有市场经济理念、企业家思想、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的矛盾必须得到解决[4]。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就是高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教师管理、科研管理、分配制度、社会服务等模式,建立具有市场理念的组织形态,建立有利于调动学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建成与国家、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企业、产业发展相衔接的管理模式。

从学生层面分析,高校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创业没有资金支持,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重重阻碍。当前大多数高校都出台了相应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比如在创业初期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当大学生投入到实际的创业之中去会发现这些资金是远远不足的,另外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更加需要的是经验上的引导和技术上的支持,而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这方面的工作较为久缺。虽然部分高校成立了技术支持部门,但是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因为很多技术指导人员本身就没有创业经验。

2.3高校缺乏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师资力量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并不在意创业教育,从对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投入上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5]。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老师并不是专业研究创业教育的,他们大多来自行政部门和教育部门,在工作中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和理论储备,在教学过程中也只能纸上谈兵,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教育过程,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教学成果,因此很多高校不愿意在创业教育上投入过度的资源,它们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能够快速带来经济效益或者教学成果的项目上。当前,很多高校都聘请优秀的企业家和管理人员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指导学生的就业选择,但是目前还是以讲座的形式为主,高校目前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创业教学体系,也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2.4创业教育停留于理论层面,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并且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很多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教学课程里学到一些创业的知识和创业的理念,但是创业教育也基本停留在了理论层面,大部分高校缺乏实践条件和实践环境。实践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让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来,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当大学生在毕业后真正创业的时候就能够更加自如地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能够避免在创业过程中遭遇各种风险。

2.5缺乏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氛围

文化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教学宗旨和办学目的,承载着一个学校的历史和传承。高校的文化在无形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意识,直接决定了高校的课程开设和专业设置。高校目前最缺乏的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氛围。这种缺乏直接表现为学生自身创业意识薄弱。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认为创业是一件离自己非常遥远的事情,他们对高校的理解就是对高中学历的进一步深化,就是学会相应的理论知识即可,然后高校毕业找个工作就可以了。但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和时代背景之下,这种完全忽视创业的想法是很可怕的,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谁也不能保证毕业之后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校期间,高校本应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一些创业项目之中去,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但是由于高校缺乏创业的氛围,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对创业的忽视和边缘化[6]。

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创业型高校”建设策略

3.1应坚持高校内部组织结构优化和改革,建立精简、高效、自主的组织机构,以适应学校教师、学生创新创业

传统的高校在院校控制力上表现薄弱,它们大多依赖政府控制力。在现代化的脚步和改革步伐的影响下,高校的复杂性日益增强,这使得高校驾驭自身的能力变得更加薄弱,在这种形势下提升高校管理能力很有必要。我国国内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能够依靠自己的良好声誉和政治影响而获得较好的资源和优势的高校在驾驭自身的能力上比较强,而那些充满抱负但是却处于边缘地位的高校对自身薄弱的驾驭能力已经愈加不满,它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存能力,创业型高校首先需要的就是强有力的驾驭力,包括高校上层和行政群体的驾驭力;系和教师群体的驾驭力[3]。

当前,我国高校仍然采用“教学型”“行政性”传统的办学模式设置学校内部结构,学校内部机构臃肿、庞杂,存在部门设置过多、效率低下,特别是自主权不足等问题。因此,一是高校在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时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精简机构,转变观念,建立高效自主的内部组织机构。二是全面深化学校内部组织制度改革,要围绕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以创新创业改革为指导思想,除了对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以及人才培养、学生管理和就业等方面制定制度外,还要构建有利于教师学生创新创业的组织制度。三是下移管理,完善二级管理体制建设。学校要施行适度分权,让各层管理者管有实权,各负其责,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管理机构的积极性。因此,高校要以现代大学制度和大学章程建设为契机,以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实施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等方面运行机制,为“创业型高校”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7]。

3.2高校应建立突破传统边界以适应于市场化的组织形态,共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业型高校突破了传统高校的组织边界,在其周边出现了更大更复杂的运行单位,这些单位与传统的院校和系相比是和外部利益结合比较紧密的。这些组织有一部分是专业化的校外联合组织,主要负责与企业界和产业界联系,进行知识产权开发、咨询和服务以及继续教育等事物,有一部分则是跨学科的研究项目向导中心,伯顿·克拉克这种学科研究项目成为组织学生工作和创业的主要方式,是以解决应用型问题为主的组织形式[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给高校的教学模式带来极大的挑战。各大高校可以有效利用本地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创业孵化园等,完善自身的公众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创业教育,提供他们足够的创业空间。变革创业教育模式,体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本质是高校提升创业教育能力的有效对策,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高校内部创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助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腾飞。

3.3高校应该鼓励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为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扩宽融资渠道

高校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政府补助和合同筹措经费、社会上其他自由资金(比如说地方政府的非教育部门、工厂企业、慈善基金、知识产权等)。高校意识到政府资金一定会逐渐减少这一事实,因此,努力从第二渠道和第三渠道来获得资金,加深和扩宽非政府资金渠道是高校的重要任务。高校要能够从其他渠道获得更多的资金,实现真正的财政多元化,自身就必须具有创业型高校特征,具备创业精神。

大学生创业受到资金匮乏的限制难以取得成功,在创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形势下,政府应该建立制度,改善相应的融资环境。首先,国家应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制度,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针对大学生的融资效率;其次,政府要扩宽大学生创业基金融资渠道,积极引进风险投资资本和民间资本为创业教育资金保驾护航;最后,要支持大学生创业担保机构的发展和盛行[4]。

3.4高校应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专业化,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系统化

首先,高校应该给予创新创业教育足够的重视和地位,明晰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应该放在首位,摒弃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些功利主义思想,循序渐进,禁止拔苗助长,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其次,高校创业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灌输创新创业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意识创新、发展观念创新联系在一起,克服原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局限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层面的缺陷。三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化,克服创新创业课程的应景性和装饰性,避免创新创业课程沦落为“垃圾课程”和“营养学分”,要大力倡导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四是要改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创造性课程,构建以职业素质养成为基础,以综合能力提升为本位,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新型课程体系。五是高校的创业教育团队和学生工作团队应该急需创新和充电,加大创业教育投入,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策略,让高校的创业教育团队能够尽快提升自身能力,真正做到引领大学生创业、指导大学生创业、鼓励大学生创业[5]。

3.5高校应建设活跃而富有创新创业的支撑文化,以创业实践为重心的教学导向,支撑和引导地区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

创业型高校和社会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它们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开创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在最开始可能只是表现为简单的制度变革,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强有力的信念和价值取向,这些信念在高校内部传播,最终培养出富有创业精神的全体从业人员和以应用为重心的教学导向,并形成以自身发展促进地区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理念。良好的文化可以形成对高校的强烈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在促进高校实现组织目标上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是学校中有形与无形的因素、正式与非正式关系的综合,需要在管理人员、广大师生当中普遍存在着创业精神[8]。

创业教育中创业实践是最重要的内容,是高校创业家教育的最高层次[9]。高校为学生构筑创业平台,可以有效提升创业教育成果。那么什么样的创业平台是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的呢?笔者认为便于操作、覆盖面广、成本低、要素全是创业平台应该具备的重要特征。创新创业平台应该秉承优化和完善创业服务的原则,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引导之下,集合网络化、集成化和专业化特征,建立创新创业校园孵化基地,将企业引进到学校之中,创造良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机会。另外,高校应该致力于降低创业门槛和提升创业公共服务,让大学生创业在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和互联网众筹资金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带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为大学生创业营造新的空间,提供大学生创业新的生态体系。

4 结语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长期、有效实施,需要高校在其中发挥建设性的智力支撑作用。高校不仅仅是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也应该为“大众、万众”等社会经济各阶层提供指导服务。这从客观上要求高校自身要进行改革,以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新需要。高校应充分分析自身的现状,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体制上要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需要,建立市场化的组织形态;机制上有利于调动老师、学生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积极性;要形成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管理模式;改革科研管理模式;改革教师社会服务管理办法等,建设“创业型高校”。

[1]熊思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大学作为[J].群言,2015(4):31.

[2]李春燕.高校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考和对策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5(2):102.

[3]李喆.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学的思考[J].临沂高校学报,2015(3):1-8.

[4]黄林楠,韩增芳.对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4):87-88.

[5]汪明颖.浅议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时代教育,2010(8):31.

[6]苏晓晋,武珺,曹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77.

[7]周萍,宋建军.高职院校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75-76.

[8]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5(14):174-175.

[9]唐平.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Project Improves the Establishing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ZHU Gui-shui1,WU Xiao-qin2
(1.Sichuan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Chengdu 610091,China;2.Sichuan Tourism University,Chengdu 610100,China)

As a national strategy,"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TPEI)Project,at the present,is offering new kinetic energy and pow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China.In addition,After the constructive proposals of"Teaching-oriented"and"Research-oriented"university,a new concept about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introduced by scholars has aroused great attention.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PEI and universities and deficiencies in application,comes up with suggestions for the establishing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hoping to offer certain scientific basis to guide the college reform and personnel cultivating.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reform

G649.2

A

1673-1891(2016)03-0087-05

10.16104/j.issn.1673-1891.2016.03.023

2016-06-14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专项研究课题“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GZY15B11)。

朱贵水(1963—),男,四川简阳人,教授,研究方向:创业教育与管理。

猜你喜欢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万众大众
万众期待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万众归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分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贵州省下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意见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难点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