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层编写“学材”在“引导自学”型课堂中的应用
2016-03-03孙华军
孙华军
(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合肥 230022)
浅谈分层编写“学材”在“引导自学”型课堂中的应用
孙华军
(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合肥230022)
“引导自学”课型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依据“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学情分层编写“学材”,这样在服务于班级占比最大的中等生学习的同时,通过对自学材料难度的增减,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说,在“引导自学”课型上使用分层编写的“学材”更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
“引导自学”“学材”分层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一直是所有老师的追求.笔者所在学校正在“引导自学”型课堂上,进行分层“学材” 的编写和使用.所谓“引导自学”型课堂,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学生有较为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的课堂,它将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自学的“学堂”.通常情况下,此课型共有5个环节:明确自学重点、围绕重点自学、交流学习情况、点拨自学得失、巩固自学成果.所谓“学材”, 是对传统教材的教学资源进行“再创造”后的材料, 是教师依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和对教材的理解, 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特点出发, 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挖掘、整合、拓展后形成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材料.“学材”编写的提出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创新举措.下面是笔者在这一年多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一、为什么要分层编写“学材”
学材的设计初衷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而单一的学材去掉了例题中的卡通提示和答案,取而代之是将自学提示以问题的形式放到自学材料中,再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对于中等生的学习的确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可以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获得新知.但对于优等生,却局限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没能达到应有的思维锻炼,轻松地就获得了新知,或是受限于老师的问题之中,没有了创新的思维,忽略了自己的思考过程.对于学困生,由于没有了卡通人物的提示和例题的答案,根据自学提示中的关键问题去学习新知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导致自学任务不能完成或自学效果不好.以上种种情况表明,课本也好,“学材”也好,在同一文本学习材料下,不可能兼顾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这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就难以实现分层教学,让所有学生个性化地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材”必须进行改进,即对同一课题进行分层编写.
二、怎样进行“学材”的分层编写
根据以上三类学生的学情分析,我们可以将“学材”分三个层次进行编写,即分层备课,对每一课题编写三份“学材”,从而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具体流程如下:首先,备学生,将学生进行分层,在教学中,从好、中、差三方面了解学生差异,分类建组.其次,备目标,根据各类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第三,备教材,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材内容.最后,备“学法”,通过目标的分层制定、教材的分层处理,在编写时分不同层次给学生搭建学习平台,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都能得到新知,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达成教学目标.这样的分层设计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可能有些教师会产生疑问:这样的“一课三备”怎么操作才能既有效,又不至于太花时间?为此,对于具体的“学材”编写,笔者作了以下思考.
对于优等生,他们的基础好,思维敏捷,有钻研和创新精神.编写时,可以给予更大的留白,让其有更多的思考空间,一般可直接省略课本卡通提示和答案,让学生独立思考.
对于中等生,他们的基础较好,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一般缺少钻研和创新意识.在编写“学材”时,只要将课本进行微调就可以,微调时保留卡通人物的提示,隐去答案,让其也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对于学困生,他们的基础比较薄弱,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在编写时,我们应给予更多的铺垫,让学生能踩着教师搭建的阶梯,体验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获得新知,获得成功的体验.
如果按这样一种相对模式化的方式去编写,“学材”的分层编写就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分层编写“学材”在“引导自学”型课堂中的应用
“引导自学”课型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一切从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出发,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该课型中的“围绕重点自学”“交流自学情况”和“巩固自学成果”这三个环节都是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活动,教师从繁忙的讲授和师生问答之中彻底解放出来,有了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引导自学”课型比起一般的常态课型,更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
从“引导自学”型课堂的本质来看,它是以“引导”为基础,以“自学”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都知道,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有差异的,因此学生在自学时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引导.而分层后的“学材”正是适应了学生自学中的需要.分层编写“学材”的使用,使得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获得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据可依,“跳一跳,都能摘到桃”,从而也真正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从“引导自学”型课堂的每个环节来看,在学生明确自学重点后开始围绕重点自学,可以沿着教师给的适当引导,一步步地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从自学层面上获得新知,并在接下来的合作学习上有序交流自学情况.
目前,在笔者执教的“引导自学”型课堂上,学生发言的顺序是“中—差—优”,即由中等生先大体汇报,再由学困生复述,最后由优等生总结.学生通过自学,亲历了知识形成过程后,都有话可说,并能从不同层面上去发言、去讨论,进一步提升了对新知的认识,尤其对学困生知识的认识和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再到全班交流时,基本上就能扫清认知障碍,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点拨.相信在基于以上的学习后,知识便顺理成章地得到了内化.这三个层面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的充分自学,而学生能否充分自学取决于教师的分层引导.相比较常态课,“引导自学”课型让课堂上分层指导成为现实,因为这种课型上教师集中性点拨只占一节课时间的20%左右,这样一来,教师就有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巡视指导,根据不同层次的“学材”对优等生进行“拔尖”,对中等生进行提高,对学困生进行补差辅导.这样也就做到了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地学习.巩固自学成果环节的分层练习,更是让每个层面上的学生都能得到新知的巩固,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引导自学”型课堂上使用分层编写的“学材”,使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成为现实,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每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形成,更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但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这样的课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要对学情和教材十分了解,要会合理地分层,在润物无声中将“好中差”分好,不太适合借班上课等,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总之,“引导自学”课型从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出发,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分层编写学材在服务于班级所占比重最大的中等生的学习同时,编写更加抽象一点的学材,难度稍有提高,满足了“吃不饱”的优等生;相对学困生来说,提示更多,坡度更加平缓,让这部分学生也有所收获.这样的分层设计,既能保证学困生在课堂上自主完成自学任务,同时也满足了优等生自我挑战的心理需求,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
[1] 何炳章.从教育原点出发[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86-93.
[2]李星云.论小学数学学材的开发与运用[J].教育评论,2008(1).
[3] 李强,李孟璐.变“教材”为“学材”的几个基本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责任编辑: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