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

2016-03-03高裕凤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社区资源品德社区

高裕凤

(天津市东丽区华明小学, 天津 300300)



初探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

高裕凤

(天津市东丽区华明小学, 天津300300)

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学生的社会生活,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社区是学生最熟悉的场所,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对于丰富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教学活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品德和社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有效利用社区资源.

品社教学社区资源开发利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1]1它突出的特点是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源于生活”是指本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想象出来的,是由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回归生活”也就是回到这个本源中去,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去,为现实服务.品德与社会课程许多内容由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反映学生的需要而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从教材的编写情况及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教材中许多内容虽涉及当地教育资源,但却是有限的,单凭教材单一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中提到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要求.同时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开发与利用社区中对学生能够产生教育功能的社区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

一、开发和利用社区自然资源,深刻理解教材

教材是最有价值的教学工具,对于教师而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深刻理解、准确定位、恰当使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强调学生生活—体验的主线,其内容不再是教师一味地向学生进行灌输,而看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入手,引导他们对客体进行观察、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和交流经验,从而获得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的深刻认识.教材适用区域的广泛性决定了它在选材方面的典型性和范例性,因此具有相对的局限性.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功能进行教学.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下册有两个单元《说说我们生活的社区》和《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是有关社区的教学内容,教材提供了几幅图,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区,就需要学生走进社区.每一个社区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我执教的学校学生生活的社区——华明家园,是天津市为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而建成的现代化的新型综合社区,占地7.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万以上.这样一个大的社区,要让学生尽快熟悉并融入社区生活,就必须带领学生实地走走、转转.因此在教学《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一课时,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根据教学资源开发的需要,我带领同学们采取分组形式对社区的自然景观进行调查,并对学生的调查方法和内容进行指导,为丰富课堂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示各组调查结果,每组绘制自己所调查区域的平面图时热情高涨,有分工有合作,配合默契,20分钟内绘制出包括36个园区和12条主干道路在内的整个社区.通过课前对社区自然景观的实地观察和课堂画图汇报活动,社区形象在同学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同学们对教材和社区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与社区的自然资源亲密接触,枯燥的学习也充满乐趣和挑战.正如课标中强调的“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1]2

二、开发和利用社区物质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涉及知识广泛,因此仅学习教科书,视野会很狭窄.马乃根、丛立新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建议》中就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体系,而是博大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不是某种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具有强烈时代感和现实性的动态,因此与其他各门课程相比较,品德与社会课程最为需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最为需要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2]因地制宜利用社区资源,一方面承认“社会资源”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更加突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性质,将社区的公共设施的物质资源,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体验、感悟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博物馆是代表人类文化和遗产的实物场所,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因此参观博物馆就成了可运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家乡的故事》一主题时,我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的资源——博物馆,将课堂地点转向博物馆,里面记录了家乡人过去的生产、生活的场景,微型的住房,陈设一应俱全;农民生产劳动的场景活灵活现;过去人们游戏玩耍的情境异常逼真,这些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谓既熟悉又陌生.博物馆中的资源恰恰填补了教材的空白,因此在学习《家乡人生活的变化》一课前,我和学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博物馆,并就基于生活的变化开展交流、讨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深刻感受到家乡人生活的变化.可见,社区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确实能提高课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开发和利用社区人力资源,拓宽资源空间

现代教学特别注重开发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在内的各方面资源,以聚集各方面的积极力量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其根本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3]如四年级下册《为了安全健康的生活》一课,教材涵盖了生活中的交通和安全、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走进健康文明的生活等内容,这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刚刚搬入新的社区,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交通变得顺畅,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车辆也开始增多,随之而来的是交通事故发生率变高,仅华明家园附近的几条道路,由于人们的疏忽造成的交通事故就使许多家庭陷入痛苦之中.因此在教学时我从学生身边的交通事故入手,课前到社区的交管大队了解华明地区近几年的交通事故情况,请学生在交通事故多发地带进行调查,实地考察发生事故的原因,然后请交管大队的同志亲自为同学们讲解如何识别道路语言,以及如何保证行人和车辆的安全.请社区专业人员讲解,更有针对性,学生听得认真,比老师讲效果更好.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与学生现实生活及社会经验密切联系的课程,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课程本身便没有意义.《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应与社会重大事件紧密结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这一主题时,一方面,发挥社区消防队的作用,课前与社区消防队的领导取得联系,说明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得到他们的支持,然后让孩子们到消防队去参观、实践、感受,由消防队的叔叔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另一方面,抓住天津“8·12”重大火灾爆炸事件,把火灾前后图片以及牺牲的消防战士事迹作为课程资源丰富到课堂教学中,这些资源生动、鲜活、真实,对学生了解火灾的严重性,增强防火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进而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社区是学生生活的地方,品德与社会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社会,所以教师就要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了解社区资源,利用社区资源,让社区资源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它发挥更大的教育效能.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7.

[2] 马乃根,丛立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建议[J].人民教育,2012.

[3] 赵亚夫.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6.

(责任编辑:邓静)

猜你喜欢

社区资源品德社区
有效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大班主题活动实践研究
社区大作战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让社区资源成为提升幼儿人文素养的宝库
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