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言文教学浅议

2016-03-02张超

学语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梳理文言文教学朗读

□张超



高中文言文教学浅议

□张超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爱好,加强朗读和背诵的练习,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做法,会有效地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兴趣;朗读;方法;梳理;效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语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而实际上,经过中学六年的学习,高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依然困难重重。那么,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呢?在这里,谈谈我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第一,要明确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高中文言文教学在当下处境之艰难,推究起来“学生不喜欢”是导致困境的主要因素。学生不感兴趣,也就不可能学好文言文,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问及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一是文言文离我们太远,深感困难,不好理解;二是认为文言文是老八股,与时代潮流不相符,不实用。那么,要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就要让学生知道文言文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学习文言文,一是高考要考,关系到我们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必须学好文言文。二是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加深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能力,进而能拓宽写作的思路,增加文章议论抒情的深度,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写作时不断出现的空话、套话的现象。三是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和道德境界,对我们的生活和以后的工作、事业大有裨益。牛顿说:“假如说我能看得比别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么,从文言文中领会先贤的精神世界,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学习文言文,耳濡目染,感悟熏陶,吸取前人的智慧,就能超越前人的视野,创造出崭新的辉煌。

第二,要加强朗诵和背诵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言文音韵和谐,意蕴悠久,篇幅短小,便于记诵。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当然,对学生的诵读要有指导,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做好指点,每次诵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还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体味情感,感悟意境,都要给学生明确的导向,从而达到“理解的朗读”。而记诵的结果,不仅可以拿到高考默写的满分,还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所谓语感,包括对记诵名篇的形式、内容、意境的整体感受。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整体感受,才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来解决问题。如“远与恢素善”为2006年全国高考题第八题,假如熟读《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一句,熟知这里的“善”为“交好”,就可据此推断“远与恢素善”中“善”也为“友好”。教材是我们的“源头活水”,假如我们熟读或背诵课文,那么试题或课外阅读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只要课文中已出现过,我们就可以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这样不但解决了问题,还提高了阅读能力,而且文言文的章法、修辞、思想等,通过诵读也可以深入学生的骨髓,这样提笔写作时,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向这些名著借词、借意、借境、借法,融入自己的作品,不但能提高表达效果,还可以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诵读和背诵是文言文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

第三,以授渔为指导思想,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感到文言文难学,读不懂,不好理解,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训诂学解释文献语义的方法,如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据文证义等,在文言文教学中大有用处。比如形训法,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这就给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加上结合上下语境进行推测,就有可能较为正确地把握词义。“禾”与五谷有关,“纟”与丝麻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皮毛有关,“旨”与美味有关,“辛”与刑具有关,“隹”与鸟雀有关,“能”与熊罴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与鼻有关,“目”与眼有关……总之,本字关本义,形符表义不可不知。如《伶官传序》中“方系燕父子以组”的“组”,“纟”与丝麻关,联系语境可知“组”本义为“带子、绳子”。再如《谭嗣同》中“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的“造”字,义符为“辶(辵)”,与行为有关,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而“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此文意不符。还有文言中的特殊句式,要从根本上去讲,要讲透,有迁移,切忌点到为止。

第四,总结归纳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重视文言文翻译。这里,有一个很“笨”但很有效的做法,就是将各册语文书中出现的大纲要求把握的120个实词,18个虚词和常见的文言句式所在的句子全部挑出,再选择一些简短而典型的例句来记忆背诵,一旦这样做了,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把握文言知识的感性材料,老师自己也能对教材中知识点的分布有宏观的把握,做到有系统地讲授,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熟悉文言文的学习。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这个工作老师也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去做,学生通过上网或者查工具书等手段解决问题,在梳理积累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体验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文言文的翻译也是阅读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从考生的作答情况来看,失分很严重,从主要失分的情况来看,考生缺乏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尤其是对关键词语的翻译没有到位。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就要强调文言文的翻译不能泛泛而答,要把关键词翻译清楚,必须留意句子的语气,有倒置的要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后再翻译,省略句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等等。也就是应以直译以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句意不改变,不出现语病”。常见的翻译技巧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如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我们可以用加字法,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上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比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可以译为“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对于那些在古书里常用,但在汉代汉语里己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的词,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例如:将“将并与备逆操”(《赤壁之战》)句中“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对于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把握这些方法,再加上平时实词、虚词的积累,学生的翻译能力一定会大有提高。

总之,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立足课内,延伸课外”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良好的文言文教学形式,故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仅能真正主动学懂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真正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蒙城二中)

[责编木子]

猜你喜欢

梳理文言文教学朗读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一部由点及面、纲举目张的语言学流派专著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