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底之蛙”的哲辨与思考——材料作文“井底之蛙”与“知道得太多”导写及佳作点评

2016-03-02王淦生

学语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机智麦田信息

□王淦生



“井底之蛙”的哲辨与思考——材料作文“井底之蛙”与“知道得太多”导写及佳作点评

□王淦生

【原题呈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们曾经讽刺对外界了解很少的人为“井底之蛙”。而今,人们忽然发现自己又似乎“知道得太多了”。

【材料解读】

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我们,被铺天盖地的信息重重包围。人们纷纷猎奇搜异,寻找刺激,一个个心浮气躁,似乎无所不知,又好像什么都没明白,人们陷入了一种进退维谷无以自拔的困境——“知道得太多”。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因为大道至简!

其实“道”就是自然规律,“道”就是不悖人性,“道”就是把准了时代前进的脉搏和人生发展的轨迹……面对当今社会纷繁复杂、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只有择其所需,去芜取精,为我所用,才有望获得更好的人生发展机会。

可是又有多少人获取的信息符合一个“道”字呢?如今很多人的大脑成了各种信息的存储场,人们根本无暇计较其真伪精芜——每天早晨醒来,我们的手机被各种信息撑爆,成千上万的信息扑面而来,来不及刷屏,来不及浏览。我们的大脑甚至躯体已经完全被强控,被霸占,被劫持!在信息的围城中,人们已经完全失去了自我,焦虑,凄惶,迷惘……

浮躁是幸福的大敌,只能带给你虚幻的人生。因此,我们要学会让自己的身心处于一种宁静恬淡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自知,就是自我,就是平和,就是简单,就是专注……练就这份心如止水、波澜不惊的本领,就一定能够祛浮戒躁,宁静地生活——这才是对浮躁的彻底否定。把握自我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超然的智慧,更是一剂豁达的良方。

信息亦如金钱,该我的,一分不让;不该我的,一毫莫取,这才有坦荡的人生。

【佳作点评】

回不去的麦田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高三(10)班刘炜

当我再一次踏上阔别已久的土地时,我已经脱胎换骨成了“腹有诗书”之人。迎面扑来的麦浪里裹挟着熟悉的、湿热的气息,但我知道这不是欢迎,而是格格不入的疏离。

这是一个漫长的夏天,学业上终于可以稍息。吃完午饭,一阵强烈的空虚感疯狂地袭上心头。我拿出手机,饥渴而又麻木地刷着新闻与动态——一段段文字与一张张图片炮制成了一剂强心剂,使我的鲜活感迅速膨胀开来。

邻里的几个孩子迅速围了上来,看着我手指如飞地划动着屏幕,用黑白分明的眼睛尽力承受着这一方眼花缭乱的大千世界的缩影。时事讯息于他们只是一堆抽象的名词,娱乐新闻在他们心中不过是墙上过时的海报,所有的活动和消遣也就是玩玩泥巴打打雪仗捉捉迷藏……最后,他们悄无声息地散去了——吃惯了山肴野蔌的人自然无缘消受麦当劳肯德基。

而我,曾经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

我的童年是赤着脚在田野追扑蝴蝶、在河边追逐鹅鸭时凝成的一幅画。那时候我只识得几个字,以为全世界都讲我们这儿的方言,背得最溜的是田里野花野草的名字……我无知得像小河中那清澈见底的流水。

而我把所有的爱都给了麦田——那一片热烈的金色。我枕着双臂躺在麦田里,心里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比小麦更漂亮的颜色?有没有比麦浪更壮阔动人的场景?有没有比麦面更浓郁怡人的香气?小麦的秸秆硌着我的手和背,风吹过,麦穗击打着麦穗,尖对尖,芒对芒,麦粒对麦粒,锋利而饱满,那麦穗与麦穗碰撞而发出的浸泡了一代代庄稼人单纯而无知的汗水、泪水乃至血水的声音呼啸着钻进了我的灵魂深处……

而当我的父辈与我开始厌倦这种无知,向往麦田以外的那片世界时,我们便在灵魂深处背叛了麦田。

我迈向了那样一座信息爆炸的城池,然后被狂轰滥炸,又上瘾一般不能自拔。我认识到了一个残忍的事实:我知道得太多了。我的灵魂已腾不出一点空间去倾听麦芒之上祖祖辈辈执著反复而今却已无人响应的吟唱了。

我逃离了这儿,我只能逃离这儿。最后,我从车窗回望时,看见了一个孩子。她全身沐浴着光与影揉合成的蓼紫与麦芒尖端逐渐褪去的金黄,逆光使她的面孔模糊,但我知道,那是7岁的我。

我也知道,当她眼中浮现出对远方的向往时,她心中的麦田便再也回不去了……

【点评】麦田,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一片处女地。她美丽纯净,却又单调闭塞,她的单一的营养和不变的风光已无法满足诞生于这片田野但已渐渐长成的子嗣们的胃口和眼睛。所以终有一天他们会从内心到双脚背叛这片土地,被远方的城池俘获。尽管在各种大餐毁坏了他们的胃口之后他们又会怀念起曾经的纯净,但事实上他们已无法重回故地……这篇散文以诗意的笔触描绘出人类的这种矛盾的心理和身心相悖的困境,意味隽永,发人深思。

面对纷繁的信息世界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高三(11)班邵泳桦

“叮咚”、“叮咚”……手机信息提示音在枕旁猝不及防地响起,将你从美美的梦境中唤醒,你一个激灵翻坐起来,娴熟地拿起手机,忙不迭地进行回复,刷动态点赞……你唯恐错漏了任何一条信息。

你此刻神志清醒,困意全无,这提示音真比闹钟更有效。“充实”的一天又开始了,你想。

最近有一个新词应运而生,叫“错过恐惧症”——你担心自己在无所事事的时候错过别人的计划安排,你担心错过别人对你动态的评论,你担心错过大至国家大事小至隔壁大妈今天又做了什么饭菜等等消息……

诚然,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难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消息时保持沉默,相反我们会很热衷地转发,去评论或者被评论,迫不及待地向别人表明自己的看法,自觉地维护着自己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可令人疑惑的是,人们面对网络消息时,起初几乎都会一致地相信这个消息的真实,随后就卖力地转发,甚至不忘发表一下分享感言。若是发现这个消息乃空穴来风,又立刻转头骂发帖人欺骗感情,浪费泪水,全然扮演着“斗士”的角色。

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况不在少数。为了寻找膨胀的自我存在感,人们会去热衷地了解每一件事,哪怕只是部分了解,哪怕事情纯属子虚乌有。其实,与其用关注微博粉丝数的时间来寻找存在感,还不如找一本自己钟爱的书,塞上耳麦,消磨一上午的安静时光。毕竟在那本书里、在读书过程中你是自己的王,世界在你屏息凝神时仿佛停滞,一花一世界,一沙住永恒。而我深深感到,真正可以拥抱世界的,不是朋友圈,不是微信,而是一本经久传世的书——书中作者的见解恐怕要比网上那些动辄振臂疾呼的“呐喊”独到得多,靠谱得多。

当低头族慢慢扩大后,我们会发现这可能不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势不可当的趋势。只是,当我们成为其中一员的时候,心中的原则的底线是否应该更加明朗,能不能自觉地屏蔽掉无用的信息,在网上也做一个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思考者呢?少去关注那些无聊的事情,在内心深处空出一块可贵的净土让自己时刻都可以思辨,可以安放漂泊的灵魂。

把手机调成静音,毫无眷恋地进入梦乡;早晨醒来拉开厚重的窗帘,听一听风的吟唱和和树上鸟儿的啼鸣……

你会觉得——无“信”一身轻。

【点评】网络世界让我们感到精彩纷呈,但纷繁复杂泥沙俱下的信息有时又会令人难以自持。所以,面对网络世界,面对纷至沓来的信息,很多人都会陷入一种欲罢不能、难以自拔的境地。本文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处于这一“困境”中的人们的心理状态,并由表及里分析了这一状态形成的原因。最后,作者提出了一条最佳的解决方案:屏蔽无用、无聊的信息,找回轻松的人生。网络世界应是我们观察世界的窗口,而非束缚我们的绳索!

不妨做一只“井底之蛙”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高三(10)班陈春卉

清朝著名画家盛大士在作品《溪山卧游录》中有言:“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诚哉斯言!

当今世人似乎都想成为“机智”的代表,而拒绝成为新时代的“井底之蛙”。为此,他们沉溺于无尽的“求知欲”中,疯狂地想要了解更多的东西。可惜的是,随着他们知道得越来越多,他们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平庸,在失去纯真的同时也忘却了本心。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知道得太多”——谈起选秀节目便会会心一笑,各种选手导师如数家珍;明星真人秀一集不落,说到节目内容时头头是道;德甲意甲英超NBA实况转播,通宵观战一场都不放过……

遗憾的是,当他们疯狂于热播剧《琅琊榜》时,却想不起欧阳修笔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当他们醉心于《花千骨》中的爱恨情仇时,却不愿去领略罗切斯特与简·爱的爱的缠绵;当他们动容于郭敬明笔下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中的唯美感伤时,却不懂得欣赏“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辗转愁思,更不知道三毛也有一本同名散文集,是为了纪念意外逝去的爱人荷西……从这个角度来看,“知道得太多”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有时候真的不如守望一个井口、一方净土来得实在与纯粹。

还有那些早已步入社会的人们自然会比后生们“知道得更多”——他们的目光不再局限于年轻人眼中的书本、老师与同学……他们往往看得更远、更多。他们看到名与利,看到机会与诱惑。于是他们中不少人变得更势利——熟稔于人情世故,对“社会规则”了如指掌。

就像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里批判的那样:“当一个人融入社会之中时,他便失去了自我。”很多人已变得面目全非却又自得其乐。他们沾沾自喜于他们了解甚多,游刃有余地在社会“潜规则”中穿行。殊不知不少人早已背离了做人的底线,变得异常庸俗。这样的“多知”,不如不知!

不由想起王开岭的《古典之殇》中的一句话:“正是这种华丽的吹嘘与骚动,让我怀念一种有形的诚实。正是满眼的浮尘和不实感,让我急于寻找一种有根的生活。”我想说,正是因为世人们“知道得太多”,我才愈发怀念那种“无知”的生活。

我不愿“知道得太多”。

如果可以,我愿少一分机智,多一分高雅,做一只远遁于浮华世故外的“井底之蛙”。

【点评】文章开头所引的盛大士的名言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效果。如今,人人都在追逐“机智”,而这种“机智”又会拖拽着人们远离高雅与淳朴。当下的年轻人时时漫游于无聊泛滥的信息的海洋里,对传统文化却退避三舍;成年人多积攒处世的知识与技艺,在驾驭“潜规则”时轻车熟路。在这样的社会里,淳朴与高雅只能成为被驱逐的“良币”。对此,作者最后提出:愿少一分机智,多一分高雅,做一只世故之外的“井底之蛙”,很有魄力!

专注赢得人生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高三(11)班汤辰新

人们讽刺对外界了解很少的人为“井底之蛙”,而如今,人们又发现自己“知道得太多了”。而“知道得太多”,正是因为“想要得太多”——而一旦人的内心被各种名利欲望填满,便会一事无成;唯有秉持一颗素心,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才会迎来成功。

毕业中国科大少年班的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尹希这样解释自己的幸运:“现在人们大多看中后天的努力,其实人们能努力做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最重要的还在于做事的专注度。”尹希在哈佛大学读博士时,有一次放寒假,一位教授布置了一堆关于弦理论的作业,他自己也并不相信有学生能够完成。而寒假过后,尹希捧着自己多达80页的作业到校报到——他整个寒假都用来做作业了。正是由于尹希的专注,才使他的事业和学业获得无与伦比的辉煌和成功。

只有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并为之努力拼搏,才会获得成功。汪衍振,被称为“中国最笨的历史作家”。在他著书的21年间,共写了70万字的书,有人为他计算过,他平均每天写130个字,人称“龟速”。为了了解李鸿章初入官场12年的升迁史,他翻阅近2000万字的珍稀史料。在这21年间,除了日常的生活外,汪衍振几乎一直埋头于书桌查阅史料、核对、写作。但正是由于他的“笨”,才使他获得了最后的成功。在他看来,“笨”是专注的体现。至于怎么成功,无他,就是“笨笨”地努力,“笨笨”地积累,“笨笨”地发力。

如果你的内心被名利所充斥,不仅不会获得成功,反而会付出代价。美国著名的高空钢丝表演者瓦伦达,在一次重大活动上场前,他不断提醒自己:这次活动太重要了,绝对不能失败。然而,在表演时,他却从高空跌落失去了生命。他的妻子后来回忆说:“瓦伦达以前不是这样的,总是认真专注地准备表演,这次他太注重结果了,反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香港著名媒体人梁文道曾言:“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人们一心追求名利,忘了自己的本心。知道得多,想要得多,便不能专注于自己应该做的事,最终碌碌无为。

只有努力专注,你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在事业上,做一只“井底之蛙”又有何妨?

【点评】本文重点分析了专注对于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要性。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拒绝外界各种因素的困扰,求得内心的宁静方可将精力专注于一方,从而赢得成功。慢不可怕,可怕的是分心、分神。文章通过具体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专注于过程的重要及过于看重结果的可怕。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我们认真过好每一天,使每一天的生活无愧我心就够了。任何结果我们都应淡然接受。什么都想要,可能什么都得不着。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

[责编芮瑞]

猜你喜欢

机智麦田信息
机智闯关
机智的斑马线
机智的警察
订阅信息
不关我的事
机智的回答
别人做不到
展会信息
只有更好的
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