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说结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2016-03-02吴骧
□吴骧
分析小说结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吴骧
摘要:小说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出题的重要形式之一,旨在考查考生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能力,“分析作品结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考点。分清小说情节结构就可以获得对小说的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小说人物、主题等进行深度解读,近几年的全国卷及各省市卷都注重对该考点的考查。本文拟从该考点涉及到的知识点、出题类型及解题方法进行分析,以期更加有效指导高考复习,事半功倍。
关键词:小说;结构;题型;方法
小说结构是小说思路的外在形式,是小说内容的组合方式。分析小说结构是把握小说内在脉络的手段,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是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欣赏艺术特色的基础。因此,分析小说结构成为高考语文小说鉴赏常见的一种题型。
一、分析小说结构类题目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
分析小说结构类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分析小说线索、情节、小说叙述故事的方法、小说制造情节波澜的方法、小说做到结构严密的方法等。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小说始终、起着连缀材料、结构文章重要作用的事物。某一具体物件、某一具体人物、某一具体事件、思想感情变化、时间推移、空间变化等都可以作为小说的线索。小说基本情节可以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可能有序幕、尾声。小说叙述故事的方法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小说制造情节波澜的方法主要有对比、抑扬、误会、巧合、悬念、倒叙、突转、联想、想象、虚实结合等。小说做到结构严密的方法主要有线索、伏笔、铺垫、照应、过渡等。
分析小说结构的题目与分析小说构思、思路、故事情节、中心事件、中心情节、内容要点、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人物心理的变化的题目解题方法大同小异,可以归为一类题型。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要划分故事情节、理清线索、概括情节、明确主题。划分小说故事情节的主要方法有:根据时间推移、地点转换、人物变化、事件的性质、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等。概括小说故事情节每一部分内容的方法是: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尤其是何人做何事,即何人+做何事,必要时可以写成“线索+何人+做何事”。
二、分析小说结构类题目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分析小说结构类题目常见题型有:
题型一:分析概括整篇小说结构、构思、思路、故事情节、内容要点。解答这种题目需要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划分故事情节,找出情节线索,概括故事情节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如果是分析概括整篇小说结构、构思、思路,解题思路和答题要点是:整篇小说线索+每一部分“何人+做何事”。如果是分析概括整篇小说故事情节、内容要点,可以使用上面的方法,也可以写成:每一部分“何人+做何事”。例如2011年高考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第11题: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梳理脉络就是分析小说情节结构,理清小说所叙故事的先后顺序。这就需要确定一个依据,通常可以从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故事发生发展、人物心理变化等角度加以梳理。本题可以以故事情节发展为脉络,也可以以主人公心理变化为脉络加以梳理。以故事情节发展为脉络梳理,首先明确小说情节线索是“鸟笼”,然后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的结构特点把小说分成四个部分,最后采用每一部分“何人+做何事”的形式,缀上线索“鸟笼”字样,把小说的脉络概括为:巴尔塔萨做好鸟笼,巴尔塔萨拒卖鸟笼给老大夫,巴尔塔萨送鸟笼给彼贝,巴尔塔萨台球房醉酒。
题型二:分析概括整篇小说的中心事件、中心情节。该种题型的解题思路是:在使用上面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答题要点只需用一句话概括,即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也可压缩为:何人+做何事。例如2015年高考全国Ⅰ卷《马兰花》第11题(2)题: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第一问是分析线索,分析线索有利于把握小说思路、理解作品主题。分析线索与分析情节结构密切相关。小说一般是单线结构,也有双线结构,双线结构一般为一条主线、一条副线,或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本篇小说叙述两家的故事,从头至尾直接叙述马兰花一家的故事,马兰花和丈夫因为六百元借款屡次产生冲突,最终和解,间接叙述麻婶一家的故事,麻婶身患重病母女仍不忘还钱,两家故事的结合点是六百元钱。所以,小说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马兰花夫妇因为六百元借款屡次产生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还款过程。明暗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形象。分析小说线索其实就是分析概括小说中心情节。
题型三:分析概括小说某一部分情节的特点和作用。解答这种题目也要在划分故事情节、理清线索、概括情节、明确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小说某一部分情节特点的题目,解题思路是:先指出该部分运用什么艺术手法,这里的艺术手法指的是:或是叙述方法或是制造情节波澜的方法或是做到结构严密的方法,然后根据这种艺术手法的作用以及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答题。分析概括小说某一部分情节作用的题目,可以从该部分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在内容上,可以从该部分与相关情节的关系、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与表现主题的关系分析;在内容上,可以从该部分是否设置悬念、照应前文、为后文铺垫、为后文设置伏笔、运用倒叙、插叙、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分析。这里特别要注意分析小说情节某个关节点﹙拐点﹚的题型,解答这种题目须结合小说的主题,从揭示主题的角度来认识小说的结构。例如2012年高考江西卷《报复》第17题: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本篇小说以“报复”为线索,前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来写,不断推进,依次为:彭恩打电话,文亚明扮作父亲模样报复彭恩,彭恩请求写下遗愿。结尾写文亚明扯下伪装观看彭恩写的纸条,显然运用了“突转”法。运用这种方法制造了情节波澜起伏,给人一种出人意料、令人回味的艺术效果,还有丰富人物形象、深化主题、增强喜剧色彩、呼应前文的作用。
题型四:分析概括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人物心理的变化。解答这种题目仍要在划分故事情节、理清线索、概括情节、明确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先把故事情节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写成介宾短语的形式,即“在+内容要点+时”或“当+内容要点+时”,然后用一、两个动词、形容词分别概括出情节每一部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人物心理的变化。例如2015年高考安徽卷《蓑衣》第11题: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概括小说主人公的心理、态度变化过程,主人公的心理、态度变化过程和小说情节发展脉络是对应的。因此,考生必须首先理清小说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小说以“蓑衣”为线索,故事情节依次为:父亲病了,小格独自一连三天整理自己家土地→下雨了,小格回家穿上蓑衣继续整理土地→第二天,小格发现达子连夜帮助自己家耕完土地→月光下,小格在达子启发下萌生编蓑衣的想法。人物心理、态度,从小说前半部分“一变肥,你就浑”“还有些烦呢”“不,不”等可以看出小格“抵触”的情绪;当达子把地翻好,“她心里感激达子”,可以看出她是感动的;从小说结尾“热乎乎”“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可以看出她对达子的认可和欣赏。所以,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是:父亲病了,在小格独自一连三天整理自己家土地时,态度为“抵触”;第二天,在格子发现达子连夜帮助自己家耕完土地时,态度变为“感动”;月光下,在格子联想到达子建议自己编蓑衣时,态度为“认可和欣赏”。
题型五:分析探究情节的合理性。解答这种题目没有什么固定格式,因题而异。要注意的是答题遵循“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表述一定要准确、到位、简洁。例如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峡谷》第11题(4)题: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本题从小说情节结构入手,对作品进行个性化探究分析。小说情节的安排,要遵循一定的创作规律,要服从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因此,可以在这一框架下探索挖掘,列出几条理由,诸如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效果的获得、思想内涵的蕴含、审美意义的体现等。
情节是小说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分清情节结构就可以获得对小说的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才能对人物、主题等进行深度解读,也是解答所有阅读题的基础,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一着取胜、满盘皆春。因此,我们加强对小说结构的分析研究,帮助学生总结方法规律,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解题更加思维清晰、方便快捷、准确规范。
(作者单位:安徽省寿县第二中学)
[责编华雨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