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课堂实录
2016-03-02俞梦梦
□俞梦梦
《声声慢》课堂实录
□俞梦梦
师:同学们,此前我们学过好多篇抒情的诗文。情到浓时语转真,当清欢已成旧梦,人生只余落寞,文字却能和着作者深沉的情怀发酵酝酿,喷薄而出,成为一曲曲动人心魄的生命之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李清照的生命之歌——《声声慢》,感受她的身世情怀……
(屏幕显示:知人论诗——《声声慢》)
师: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感受作者的情绪。
(播放录音)
师:从诵读者的声调和作者的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整首词在向我们倾诉什么样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
生(齐答):“愁”
师:确实如此,诵读者声音凄凉悲伤,作者文字凄苦哀怨,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词中弥漫着浓郁的愁苦气息,所以我们可以确定“愁”就是全词的词眼。
(教师板书“愁”。屏幕显示:“愁”——词眼)
师:我们不禁要问,愁从何来呢?是什么引发了词人愁情泛滥?带着这样的问题,请大家齐读这首词。
(学生齐读全词,流畅,但感情色彩不浓)
师:大家读得很流畅,但稍微有点快,可以慢点沉淀感情。不过没关系,等我们深入赏析后会读得更好。
师:作者为何会伤感,我们最先想到的是眼前之景,触景生情乃是惯例。那么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她身处在怎样的环境中呢?说说看。
生1:雁过也;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
师:除了这些呢?天气怎样?
生2(补充):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晚来风急。
师:对了。庭院冷冷清清,天气忽冷忽热,晚风袭人,雁声悲切,黄花凋残,雨打梧桐,这些景象无不散发着哪个季节的气息?
生(齐答):秋天。
师:正是秋天特有的清冷气息,这些景物共同营造出一种凄凉愁苦的意境。正应了柳永的那句——
生(齐声):“冷落清秋节”。
(屏幕显示: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冷落清秋节”)
师:可见自然之秋令人生愁,这些景物存在于古往今来的诗词中,可谓寻常一样窗前景。
(教师在“愁”后上方板书:“自然之秋——寻常一样窗前景”)
师:这些景物就是这首词呈现给我们的所有形象吗?是不是还有什么风景我们没有发现呢?我们知道,诗歌中的形象既包括景物,也包括人物。
(学生低头思索)
师:作者看着窗外的风景,但看风景的她其实也成了我们的风景。
(学生恍然)
师:你眼中的作者是怎样的一处风景?她在做什么?她在用什么样的方式排解内心的愁苦呢?
生3:寻寻觅觅。
师:除了寻觅,词人还有哪些动作呢?
生4:饮酒御寒,赏花,独守窗儿。
师:对。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形象?
生5:忧愁、寂寞、孤独。
师:说得很好,这是一个孤独寂寞的老人,她的一举一动都让我们感到痛入骨髓的孤独,也构成了风景的一部分。
(屏幕显示:寻寻觅觅,饮酒御寒,赏花,独守窗儿)
师:词人的行为缓解了景色带来的凄凉愁情了吗?寻觅的结果是什么?
生6:结果是冷冷清清。
师:那喝酒怎么样?赏花又怎样?独守窗儿呢?
生7:酒不敌风急,花儿憔悴,时光难捱到天黑。
师:可见无法缓解。为何愁绪如此深重?或许我们能从作者的生平中找到答案,“诗言志”,毕竟知人方可论“诗”。
(屏幕显示:李清照身世)
师:你能归纳李清照的身世要点吗?写这首词的时候,李清照有着怎样的人生状态呢?
生(齐答):国破家亡,人到暮年。
师:除此之外呢?她的家庭怎样?
生8:丈夫去世了,也没有其他亲人。
师:说得很好,此时的李清照红颜已老、国破飘零、夫死无伴、家破无亲。词人正经历着人生之秋。
(教师在“自然之秋”下方板书“人生之秋”。屏幕显示:(身世)红颜已老,国破飘零,夫死无伴,家破无亲。)
师:如果自然之秋令人心生悲意是一种普遍的情感体验,那么词人所经历的人生之秋又使得这些寻常窗前景变得不寻常,因为“伤心人别有怀抱”。请大家再次诵读全词,希望大家把心静下来,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
(教师在“人生之秋”后板书“伤心人别有怀抱”)
(学生再次诵读全词,师伴读)
师:让我们借着伤心人的眼睛重新打量词人周遭,感受她这别样的环境和情怀,做到知人论“诗”。
(教师板书“知人论‘诗’”)
师:环境冷冷清清,但在作者眼中却别有滋味,因为此前她在做什么?
生(齐答):寻觅。
师:词人在寻觅什么?既然寻找,说明一定有东西丢失了,词人丢了什么?
生9:她丢了青春年华,丢了自己的爱人。
生10:还丢了故土和心爱的金石书画。
师:总之,遗失的必然是她生命中曾经的美好,美好不再之痛就透露出来。
(屏幕显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美好不再之痛)
师:我们仿佛看到词人茫然地立于空荡荡的庭院之中,寻啊觅啊,可是终究一无所获,于是心头更是阴云密布——凄凄惨惨戚戚。越寻觅越痛苦,越痛苦越寻觅,周而复始,永无停歇。这三句有层次地表现了一个寡居老人的凄苦,从动作到环境再到心境,由外而内,可谓“曲尽思妇之苦”。
师:再请大家读一下这句话,感受形式上的特点。
生(齐答):运用了叠词。
师:为什么在惜字如金、高度凝缩的诗词里作者不惜笔墨呢?不能用寻觅、冷清、凄惨戚吗?叠词有什么好处?
生11:加深情感,更悠长。
生12(补充):听起来更有音韵美。
师:说得好,这些叠词让读者感觉这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是一个绵延不尽的循环往复的痛苦过程。在重重叠叠中,如泣如诉,深化了愁情,增添了音韵美。
师:环境冷清,那天气又如何呢?
生13:最难将息。
师:“将息”是什么意思?
生13:保养。
师:那作者用什么方式保养?
生13:饮酒。
师:酒是什么滋味?
生13:淡酒。
师:天气忽冷忽热,想喝酒御寒,却无法御寒,难道真是因为酒淡吗?
生13:是因为愁绪太多太浓了。
(师竖起大拇指,为学生点赞)
师:确实如此,种种愁绪涌上心头,可谓酒力压不过心愁。流光匆匆,让女词人感到人老体衰,红颜暗换,产生的愁情太重,太浓,酒已无能为力。
(屏幕显示: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暮年之悲)
师:正当伤感之时,却有不速之客,是谁?
生14:大雁。
师:原来是一只旧时相识的大雁。看到旧友本应欣慰,但作者是这样吗?哪一个字微妙地表现了作者的复杂心情?
生15:“却”
师:“却”,有偏偏的意思。作者为什么有埋怨的意思呢?大雁常常带来的是什么?
生16:大雁是传信的信使,现在没有传信了。
师:对了,如果时光倒流,这只雁在词人身处的美好时代飞来,作者必定是满怀期待和喜悦了,可是如今怎样?
生(齐答):丈夫已死。
师:信使仍在,可传信的人已经不在,物是人非,传达出深沉的悼亡之意。除此之外,大雁是从哪里飞向哪里?
生(齐答):从北往南。
师:这种南飞和作者的身世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17:国家灭亡,作者也是从北到南地流浪。
师:相似的路线,可以说“同是天涯沦落人”了。
(屏幕显示: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a、亡夫之痛b、国破飘零之苦)
师:国破家亡,那些曾经的赏心乐事都成了往日旧迹。比如赏花。现在花已如何?
生18:“憔悴损”。
师:凋零尽了,憔悴至极,令人伤感。但最令人痛心的是哪一句?
生18:“如今有谁堪摘?”
师:这是一个反问,言下之意,无人陪伴,无人去摘,只能坐看花落。而且凋落憔悴的仅仅是花吗?
生(齐答):还有她自己。
师:很好,当初词人也是一朵盛开的鲜花,如今青春的年华凋谢只剩枯萎的花瓣,花和人同病相怜。花落人亡必然勾起作者对丈夫的思念。
(屏幕显示: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花落人亡,死别之痛)
师:词人只能坐看花落,坐看的孤独却又让人难以度日。因为到了黄昏,又下起了细雨,细雨打在什么上面?
生(齐答):梧桐。
师:秋雨和梧桐本身就是带有强烈的伤感情绪的意象,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感叹唐玄宗国破家亡时就说“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点点滴滴”,作者再次使用叠词,拉宽加深了情绪,一滴一滴,清脆绵密,却又残忍至极,不仅打在梧桐叶上,更打在作者心上。更难堪的是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面对这番景象的?
生(齐答):“独自”面对。
师:作者可谓尝透了国破家亡之苦,老来无依之痛。
(屏幕显示: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国破家亡之苦,老来无依之痛)
师: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愁情不断累积,酝酿,到这里终于爆发,词人除直抒胸臆外别无他法!于是从心底发出了强烈的呻呤——
生(齐答):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是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就是光景,就是一路看到的种种窗前景,种种痛苦,这哪里是一个“愁”字说得尽呢?直抒胸臆。
师:再次感受了整首词,那么,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我们来诵读这首词,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
(生推荐一位同学朗读,读完后师生鼓掌)
师:读得很不错。当我们站在词人的立场上品读,就会有自己的感悟。
师:读完全词,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个为“愁”所困的女词人,发出沉重的叹息,她将自身老来孤独,寂寞冷清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词感伤身世,怀念家国。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经过今天的阅读,希望同学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做到识其人——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通其情——体悟作者的情感,进而晓其法——揣摩作者传递情感的方法。
(教师在“知人论诗”后板书“识其人,通其情,晓其法”)
师:学完这首词我们做个小游戏,看能不能学以致用,也是对大家的一个小检测。下面给大家四首李清照的词,顺序是打乱的,我们来猜猜看,它们分别作于什么样的人生状态下,一个词人的生活经历和状态肯定会反映在她的作品中,请你据此将这四首词排个序。
(生品读四首词,注意老师标出来的有暗示性的词句)
(屏幕显示:《点绛唇》《减字木兰花》《一剪梅》《武陵春》)
师:请同学读一读这四首词。
(四位同学先后朗读)
师:说说看,“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说明《减字木兰花》词大致作于什么时间点?注意“郎”字。
生19:应该是结婚前后。
师:《减字木兰花》描写了她的甜蜜新婚,那《点绛唇》呢?“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描写的是什么年龄的女子?
生20:害羞,应该还没有结婚。
师:这是一个天真烂漫,又有点羞涩的小姑娘。再看另外两首。
生21:《武陵春》有一点点愁苦。
师:只有一点点愁苦吗?“载不动”“欲语泪先流”说明什么?
生21:很重很浓。
师:这样的愁绪和我们刚刚才学完的《声声慢》是很相似的。那大家都喜爱的《一剪梅》呢?词中也有愁,但是什么愁?
生(齐答):“闲愁”。
师:对,是闲愁,与《声声慢》和《武陵春》中的化不开的愁明显的不同,应该是什么时期的作品?
生22:结婚后思念自己的丈夫。
师:和我们学过的哪首词很相似?
生22:《醉花阴》。
师:现在,我们就可以给四首词排排序了。《点绛唇》记下她少女时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减字木兰花》描写了她的甜蜜新婚,《一剪梅》记下了她婚后的相思之苦,《武陵春》同《声声慢》一样描写了她的凄苦暮年。真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屏幕显示:四首词排序答案)
师:李清照在中国古代女性中是出类拔萃、卓尔不凡的,当我们在仰视她的才华的时候,应了解她的起伏人生。可以说是苦难擦拭了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希望同学们在走出课堂之外,能进一步走进李清照的艺术世界。
(下课)
【教学后记】
本课设计的立足点是诗歌教学中的阅读方法教学,具体落实到这首词中就是“知人论诗”的阅读方法。力图让学生体会诗人的生平经历对诗歌创作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掌握一把解读诗歌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先初步感受,接着用“知人论‘诗’”的方法再解读,通过比较,深入体会词意词情,从而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诵读指导,最后进行课堂练习,及时巩固运用,这样可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点评】
这节课紧紧抓住眼前景和心中情,反复、深入地品味文本,在意象、意境上着力,在语言上下功夫,以读促思,用想象带动理解,很好地体现了教学意图,目标性很强。
古代诗歌的教学似易而实难,没有相当的知识积淀,不在文本解读上化大力气,教学的目标往往会漂移,环节的设置很难凸显实际的效果,驾驭课堂也因而力不从心。
俞梦梦老师文本抓得实,词作读得深,教学目标定得比较准,课堂呈现流畅,学生反响不错。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阅读示范的作用,教师没有带着问题去深入理解文本,又怎能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呢?应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良好的阅读示范本身就是一种高效的学法指导。在注重参考,倾向借鉴现成模板的当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不是应该回到起点——我在故我读,我读故我在。只有充分把握文本,老师才能在课堂上站稳,这样的老师和课堂,才会受学生欢迎,自然也就有实效。
本节课“拓展巩固”环节的设置不尽科学合理。此外,能否将词人视作一种“风景”,是否可以说李清照“为愁所困”,这些解读和内容阐释都还有待商榷。作为年轻教师,对待教学重难点苦心经营,实属可贵。偶有遗憾,瑕不掩瑜。
(安师大附中:严景东)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城南实验中学)
[责编夏家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