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媒体时代的泛在传播特征
2016-03-02吕家恒十堰市广播电视台湖北十堰442000
吕家恒(十堰市广播电视台,湖北 十堰 442000)
探讨新媒体时代的泛在传播特征
吕家恒
(十堰市广播电视台,湖北 十堰 442000)
摘 要: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热度最高的话题,它的崛起带动了传播业市场和产业的结构化调整,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传播载体。中国传媒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新媒体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表明,现在的新媒体正处于繁荣发展的上升期,即将开启属于自己的新媒体时代。传播的价值很高,速度也很快。
关键词:新媒体;流行;探讨
新媒体在电视行业和网络行业的飞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时代的发展,当前新媒体的主要形态包括数字电视、移动电视、IPTV、网络电视(WebTV)、移动多媒体、即时通讯、对话链、简易聚合(RSS)、虚拟社区、微博、播客、搜索引擎、电子邮箱等,它们都很好地将新媒体的特点发挥出来,很好地促进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一、新媒体的本质和形态
新媒体最为直接的特点就是在目前很流行的微信这个网络平台上很好地将传统媒介的价值发挥出来,很多时候新媒体的职能就是将网络化和时代化的信息传播出去。以网络为依托是新媒体最为直接的本质和形态,在这个时候,媒体网络的发展其实就是将时代的微信化和网络化特征很好地结合起来,新媒体时代的网络化和微信化特征让报纸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
传统媒体想要在网络时代取得长足发展就要很好地将数据化的模式构建起来,其实很多时候传统媒体就是数据和时代的一种综合性运用,媒体是多元化地发展起来的,在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的时候,互联网和通信技术蓬勃发展,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媒业充斥着新媒体形态的身影:门户网站、移动电视、博客、播客、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网络电视、简易聚合、楼宇视屏、数字电视,网上即时通信群组,信息传递的过程体现的就是新媒体的渠道和本质。
二、新媒体创造的传播环境泛在传播
拥有着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特征的新媒体快速地影响和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成。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
据统计,新浪微博用户有4亿多,每天发布的微博总量达1.2亿条;腾讯首页新闻1小时有几百万的浏览量。一条有分量的新闻,瞬间会被数万家乃至数十万家网站自动转载、自动抓取,众多的个体网民在网上表达自己的意愿、情感、思想甚至诉求的愿望日益强烈。
(二)传播内容海量化
新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在互联网中得到充分的流通,搜索引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文字、播客、音频、图片、微博等搜索功能地不断改革和扩充,使公众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所需信息更加方便快捷。目前新媒体的发展方式主要就是结合了社会的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立体化研究价值构建体系。
(三)传播方式群际化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移动互联网的使用量呈爆发式增长,沟通渠道迅速增加,多向的交流方式,更多地互动,移动设备、即时通信、实时共享;网络传播方式的改变显示出了强大的群际交际特点。网络成为各种信息,思想,观点和意见的收集和配送中心,也成为个人主体的放大器,对社会公众的态度、认知行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速度是极快的,在这个时候媒体的信息传播都是即时的,信息的快速化进程主要是基于网络时代的集群化模式研究,渠道化的建设意见成为传播的主体,网络信息的综合研究就是在目前的后现代化的实践价值和经验里传播节点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任何网民都可能成为信息生产商的传播主体,记者引导舆论的载体。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公众随时随地手握“麦克风”,掌握话语权成为现实。新闻发布会的流行,使得信息分散分布,成千上万的互联网用户根据各自的观点,针对同一次新闻发布会大量转发并加上各自评论,公众舆论发展呈网状扩散,拓宽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三、泛在传播的后现代传播力量
泛在传播的传播价值在于很好地将传播的范围扩大了,很多时候传播价值的体现就是很好地将社会的后现代力量结合起来。新媒体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信息的整合和传播,这个时候价值的范围就是将短时期的局限和信息的程度化研究价值促进在一起,很好地实现了新媒体的后现代力量传播方式化研究,这个时候的速度是极快的,因为传播速度就是在网络技术发展之后结合了后现代力量的更新和研究价值机构体系建设,这个时候的信息价值有着综合的力量和传播的时代印记。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新媒体主要就是在后现代的传播速度之后将新媒体的范围扩大了,后现代传播的力量是巨大的,很好地提高了传播的速度,催生了相关激励机制的出台,范围的局限性要求传播的新媒体价值因素需要构建起来。
四、结束语
本论文主要针对新媒体的泛在时代特征因素进行研究,这需要对信息化和网络的急速化进程进行研究之后才能得出相关结论,媒体的时代性和媒体的传播范围就是信息的最终构建因素,媒体力量就是研究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冯锐,金婧.论新媒体时代的泛在传播特征[J].新闻界,2007(4):27-28.
[2] 李振华.泛在媒体微舆论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15(19):235-236.
[3] 李沁.泛在时代的“传播的偏向”及其文明特征[J].国际新闻界,2015(5):6-22.
[4] 欧阳剑.从知识传播通路整合到泛在知识传播——网络知识传播新趋势[J].情报探索,2013(6):20-23.
[5] 卢俊雅.浅析新媒体时代传播特征及发展趋势[J].中国报业,2015(8):15-16.
[6] 程亮,颜复萍.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与对策探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0(4):118-121.
[7] 陈波,于泠,刘君亭,等.泛在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传播控制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31(11):2140-2150.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3-01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