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语文的“平衡点”

2016-03-02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普适性铁罐陶罐

陈 林

我们习惯于将“语文”分开了理解,仿佛语文一定得是“语”加“文”的解释。其实这并没什么必要,“语文”本就是一个整体。一个自足的语文文本,绝不单以“语”来打动人,或者单以“文”来打动人,一定是以文本整体地打动人。每一个语文文本都是一个“完型”的格式塔。

文本何能以其整体打动人?这是因为每一文本都具有一个能将文本所有语言文字排列成一个有机结构的平衡点。一个优秀的语文文本,其平衡点能够提供给读者广阔的阐释空间。只要能时刻抓住这个平衡点,学生们便能在这阐释空间里自由翱翔,享受语言文字带来的整体的真善美。

优秀语文文本的平衡点,一定是跟人类的普适性价值相契合的,只不过,这个普适性价值因被“这个”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所描摹而具有了“个性”,就像灵魂住进不同的身体,就变成了不同的人一样。

比如《陶罐和铁罐》,很多教学资料都认为文本试图传达给学生“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不必相比”的思想。然而,我们一旦教学生以思想,便会带上了功利色彩,因为思想更倾向于为了在一定范围内的生存目的。这样的思想,即便有用,人也却会变得相对狭隘了。因此,思想是不能成为文本的平衡点的。

文本的平衡点,一定是与普适性价值相契合的,一定是具有一种“前定和谐”的性质的,也就是仿佛一直是镌刻在人心灵中,具有生生世世、长流不息的特质,好像是天赋一般的。比如爱、善良、宽容……

语言,一开始就是用来表达心灵和进行心灵沟通的,因此,最原始的语言,最能接近人类心灵。语言的发展虽然使其越来越具有了日常交流工具的特性,然而,这种交流工具的本质依然是来自对心灵的传达。而作为优秀语文文本一定更是如此。所以,我认为“陶罐”是打动我们的平衡点。

在这篇文本中,陶罐其实是人类“爱和仁慈”的隐喻,然而,陶罐隐喻形成却有一个过程,因为陶罐开始并不知道自己几千年之后依然那样的“光洁、朴素、美观”,也不知道几千年之后,它将不再是陶罐,而是文物,一种象征。因为这样,陶罐便联结了过去、现在和未来,陶罐其实是人类心灵中早已镌刻的美好的代表。而这篇文本所有的语言文字正是围绕这个平衡点进行排列的。

我们看到,无论是铁罐和陶罐的对话,还是陶罐被发现后的情景,陶罐都是所有语言文字的平衡点。所以在跟学生们解读铁罐和陶罐的对话时,我们将力量用在了铁罐的话语上,这样陶罐的隐喻性质自然“发出了光”,自然使学生们达成了心理的平衡;在解读几千年之后陶罐被发现的情境时,我们将力量用在“听”自己的内心感动上,陶罐的隐喻性质又自动“烛照”了大家。我们没有对陶罐本身用太多的解读,然而陶罐的隐喻却已通彻。我们也没有刻意在“语”和“文”之间侧重某一个方面,但陶罐却将“语”“文”一起带进了学生们的心灵。

语文的平衡点不是所谓文本的“领”,也不是所谓文本的“中心”,这平衡点与我们的心灵契合,因此能够与我们的心灵相通,并且能够引发我们心灵到达另一种平衡,这也正是学生走进文本、并向心灵输入文本的入口。

所以,不要过于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也不要强调所谓人文精神的渗透,只要找准文本的平衡点,语文的“语”和“文”会作为整体一起走进我们。

猜你喜欢

普适性铁罐陶罐
陶罐会呀会跳舞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一种普适性的加权热带气旋风场重构方法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一种普适性LED屏智能参数配置系统设计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故乡是你心中的那只陶罐
对话显“品格”
音乐教学中的普适性审美特征阐释
常见的水果陶罐类静物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