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载”字谈略
2016-03-02隋雪纯
□隋雪纯
《诗经》中“载”字谈略
□隋雪纯
“载”字在《诗经》中高频出现,可分为虚词与实词用法两大类:虚词包括承接连词、发语词、“又”、语助词、通“再”;实词包括动词和名词。“载”字在《诗经》中的使用呈现出作承接连词用法使用频率高、虚词为主、实词为辅、篇章分布不平衡的特点。“载”字的使用特性有其深刻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原因,研究其用法与特点对后世的语用规范具有启发意义。
《诗经》;载;词语归纳;词语研究
“载”字在《说文解字·车部》中的解释为“乘也”。而在实际语用中,“载”字涵义丰富,远超其造字本意。事实上,“载”字的多样化使用肇始于《诗经》,其作为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共出现110次 (不算标题),是《诗经》中的高频词汇之一,应作为一个语言现象加以重视并予以研究。在以往的学术探讨中,大多单独着眼于“载…载…”这一句式的单独分析整理和影响研究,而对于“载”字的用法全面整理和“载”字使用现象特点的分析尚不多见。笔者试图将《诗经》中的“载”字进行较为系统地分类与归纳,并着力探求其用法现象特点及成因,考求其历史影响,以就正于方家。
一、“载”字在《诗经》中的用法例析
(一)作为虚词
1.作为承接连词“则”或“乃”
承接连词,又叫“连贯连词”、“承接连字”。连接的词、词组或句子时间上有先后之分,事理上有先后相承的情况。“载”字作承接连词,与连词“则”“乃”意义大致相同,诗经中共出现65次。
①“载A载B”式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国风·卫·氓》)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小雅·四牡》)
载驰载驱,周爰咨诹。(《小雅·皇皇者华》)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小雅·采薇》)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小雅·菁菁者莪》)
鴥彼飞隼,载飞载止。(《小雅·沔水》)
题彼脊令,载飞载鸣。(《小雅·小宛》)
相彼泉水,载清载浊。(《小雅·四月》)
宾既醉止,载号载呶。(《小雅·宾之初筵》)
载骖载驷,君子所届。(《小雅·采菽》)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大雅·生民》)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周颂·载芟》)
载色载笑,匪怒伊教。(《鲁颂·泮水》)
②“载ABC”式
晛睆黄鸟,载好其音。(《国风·邶·凯风》)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
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小雅·斯干》)
维南有箕,载翕其舌。(《小雅·大东》)
载戢干戈,载橐弓矢。(《周颂·时迈》)
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大雅·皇矣》
“AB载C”式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国风·豳·七月》)
神具醉止,皇尸载起。(《小雅·楚茨》)
时靡有争,王心载宁。(《大雅·江汉》)
夙夜在公,在公载燕。(《鲁颂·有駜》)
2.发语词
载脂载辖,还车言迈。(《国风·邶·泉水》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国风·鄘·载驰》)
3.“又”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国风·豳·七月》)
4.语助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小雅·四牡》)
宾载手仇,室人入又。(《小雅·宾之初筵》)
5.通“再”
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国风·秦·小戎》)
厌厌夜饮,在宗载考。(《小雅·湛露》)
(二)作为实词——动词
1.通假
①通“戴”
丝衣其紑,载弁俅俅。(《周颂·丝衣》)
②通“栽”,筑墙所立的木柱。
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大雅·绵》)
2.开始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国风·豳·七月》)
载见辟王,曰求厥章。(《周颂·载见》)
3.承载
輶车鸾镳,载猃歇骄。(《国风·秦·驷驖》)
其车既载,乃弃尔辅。(《小雅·正月》)
4.装载
匪载匪来,忧心孔疚。(《小雅·杕杜》)
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小雅·大东》)
5.藏
彤弓弨兮,受言载之。(《小雅·彤弓》)
6.充满
今我来思,雨雪载途。(《小雅·出车》)
实覃实訏,厥声载路。(《大雅·生民》)
7.翻草
以我覃耜,俶载南亩。(《小雅·大田》)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周颂·良耜》)
8.设置
清酒既载,骍牡既备。(《大雅·旱麓》)
9.持
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饟伊黍。(《周颂·良耜》)
(三)实词——名词
1.所载之物
载输尔载,将伯助予!(《小雅·正月》)
屡顾尔仆,不输尔载。(《小雅·正月》)
2.事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大雅·文王》)
3.年
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大雅·大明》)
二、“载”字使用特点及成因
1.作承接连词用法使用频率高
“载”字在《诗经》中共出现110次,而其中作承接连词出现多达65次,占总数量的一半以上。在承接连词的用法中,又以“载A载B”句式用法为多,共出现47次。在这一句式中,“载”起连接“A”、“B”的作用,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A”、“B”可近义、反义、异义,词性可为动词、活用作动词的名词或形容词等,从时间顺序上也可为共时性、连续性或交叉出现等,用法灵活多变。
从历史成因看,作承接连词用法使用是周代文化环境的产物。周代以礼乐治国,《诗经》是周人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自然要适应“乐”文化的需要。同时,周代人注意到诗歌的审美价值,《尚书·舜典》中载舜夔的对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1]这种注重音律和谐性的文化特点深深影响了文学创作。故“载”作为虚词以配合诗歌节奏的功能性成为其一个重要的用法单元,用“载”虚词意义构成的句式“载A载B”“载ABC”“AB载C”中都具有补充音节、和谐音律的作用,以增强语调抑扬顿挫的听觉感受,更有力地渲染抒情氛围和颂咏的表现力。从中国语言发展的角度看,用“载”字补充四言诗歌体式,不仅是审美感受的需要,也是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历史必然。
2.虚词为主,实词为辅
“载”字在《诗经》中的110处使用中,有85处为虚词用法;虚词用法中以承接连词的使用为主。有25处实词用法;在实词用法中,又以动词的使用为主。
3.篇章分布不平衡
“载”字的篇章分布不平衡:《小雅》中有59处,《大雅》中有18处,《周颂》中有11处,《豳风》中有7处,《鲁颂》中有4处,《邶风》、《秦风》中有3处,《鄘风》、《卫风》中各有2处,《齐风》中有1处,《周南》、《召南》、《王风》、《郑风》、《魏风》、《唐风》、《陈风》、《桧风》、《曹风》现存篇章中没有“载”字用例。“载”字在篇章中分布不均的现象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下的产物。
从地理成因看,“载”字较为集中地出现在 《小雅》、《大雅》、《周颂》、《豳风》中。从产生地域看,《大雅》的产地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西周的镐京(今西安)及其城郊周围这些地区;《小雅》作品产生于西周镐京、东周洛邑(今洛阳)及其城郊周围这些地区;《周颂》也出之于镐京;《豳风》产生于陕西旬邑、邠州一带。显然,在地理上以陕西中心地域较密集分布。由此可以推测,“载”字作为写作《诗经》所使用的一种雅言,是以周代镐京为中心的语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与此相对应,没有“载”字出现的《周南》、《召南》、《王风》、《郑风》、《魏风》、《唐风》、《陈风》、《桧风》、《曹风》等篇章所产生的地域,则分布在山西、河南、安徽等地,空间距离上与陕西较远,方言特征也与镐京地区有所不同,这一差异反映在书面语上,则表现为“载”字使用频率的空白。
从历史成因看,“载”字使用频率的变化也是时代语言习惯变迁的体现。“载”字使用频繁的《大雅》、《小雅》、《周颂》、《豳风》都是西周时代的作品,而没有“载”字出现的《周南》、《召南》、《王风》、《郑风》、《魏风》、《唐风》、《陈风》、《桧风》、《曹风》等篇章则基本写成于周王朝东迁后至春秋时期。由此大致可推断,在西周的语汇中,“载”应是高频词之一,而随时代更迭,社会语用习惯发生变化,“载”字使用频率也逐渐减少。
从文化成因看,创作全体存在差异。《国风》则多属普通大众口头创作,而《大雅》、《小雅》、《颂》等作品都是出于统治阶级不同阶层士大夫之手,具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同样具有典雅庄重性的“载”字离民间俚语较远,而更容易为讲究炼字的士大夫贵族阶层选用。同时,由于士大夫阶层受教育程度较高,其创作的《大雅》、《小雅》、《颂》与民间性和口头随意性更强的《国风》相比较,语言表达上更加注重生动形象性、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作品的文学性。“载”字由于具有实词意义上的多义性、虚词意义上的承接上下文、补充音节、强化韵律效果的功能性,更能够满足士大夫阶层文学创作的需要,所以“载”字在《大雅》、《小雅》、《颂》中的频繁使用便成为历史的必然。
三、《诗经》中“载”字使用对后世的影响
“载”字在《诗经》中的用法深刻影响了后世的语用规范,乃至文学写作。以“载”字虚词用法为例,魏晋至清的各个时期都有效仿诗经中“载”字用法的句式,如“欣此暮春,和气载柔。(晋王羲之《兰亭》)”、“昔我云别,仓庚载鸣。(晋陶渊明 《答庞参军》)”、“永言念兹,旧章载焕。(南朝宋阮彦 《皇太子释莫会》)”、“皇谈载大,惟人之庆。(唐柳宗元《唐挠歌鼓吹曲·靖本邦》)”、“载念行在,将士适当隆署,暴露之久,尤转肤怀。(宋徐梦羊《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七)”、“载晗载思,周不由圣。(元揭懊斯 《孔林图诗》)”、“有璐者萤,载飞载扬。(明刘基《秋怀》诗之五)”、“载辟载拔,会于中权。(清陈廷敬《平滇稚·湘东》)”等,都与《诗经》中“载”字的虚词用法如出一辙,体现了《诗经》中“载”字使用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力。
而从现代汉语语用上考察,“载”字在《诗经》中的用法被部分地保留下来,并成为现代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载”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的虚词的意义范畴中保持了“又、且”的意义;在实词方面则保留了“装载”、“充满”的动词意义以及“所载之物”、“年”的名词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载”字在《诗经》以后的意义也在不断得以丰富和调整。如“载”字的承接连词用法在齐梁朝以后,由于格式固定化以及五言诗、七言诗逐渐取代四言诗的文体发展趋势而逐渐衰微,其作为发语词、语助词和通假字“再”的虚词意义、作为“栽”、“戴”通假字表示“开拓”、“承载”、“藏”、“翻草”、“设置”、“持”的动词意义、作为“事”的名词意义已经退出了现代汉语的舞台。而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载”字又增添了“记载、刊登”的新意义,继续显示出其作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自我丰富与更新调整。(本文得到刘祖国博士的悉心指导,在此深表谢忱!)
[1]鲁洪生:《诗经学概论》,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14页。
[2]杨春燕、蒋宗许:《古代汉语词头研究》,《中国俗文化研
究》2005年第3辑。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 崔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