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物象作用”题答题误区及备考策略
2016-03-02王敏井冠华
□王敏 井冠华
高考小说阅读“物象作用”题答题误区及备考策略
□王敏 井冠华
小说阅读“物象作用”题近年多次出现于高考试题中,成为较为热门的题型。所谓“物象作用”题,是对小说中出现的在情节安排、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物象进行考查的一类题目。这类题目涉及的考点较多,综合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存在一些误区,得分情况不容乐观。
【答题误区】
生搬硬套,脱离文本。不少考生看到此类题目,就把老师总结的所谓的答题模板照搬上去,凌虚蹈空,脱离文本。
角度单一,内容重复。有的考生虽然也分条作答,但只是围绕某一个方面阐释,角度单一,内容交叉重复。
用词不当,表述不清。比如有考生常常把“线索”和“推动情节发展”等同起来,把“丰富人物形象”和“烘托人物形象”混为一谈。
【备考策略】
一、看清题干要求,注意设问方式
“物象”作用题的提问方式一般分为两类。一是限定角度,如2014年湖北卷第17题:小说中那块活泼有趣的玉蟠螭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这个题目明确限定了答题角度,考生只需要从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回答就可以。二是笼统提问,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第11(3):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这个题目设问比较笼统,考生作答时要全面考虑。
二、认真阅读文本,明确思考角度
解答“物象作用”题,一般可以从情节安排、形象塑造、主题表达、情感抒发、手法运用、读者感受等角度思考。
1.情节安排
物象在情节安排上常见的作用有叙事线索、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强化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等。作为叙事线索的物象一般可以推动情节发展并使故事情节更集中,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1题第(2)小题: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鞋”这一物象的作用既是叙事线索,又使故事情节更集中。但考生要特别注意的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物象并不一定是叙事线索。如2010年辽宁卷第11题第(3)小题: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这几个物象虽然可以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但不能说是线索。
2.形象塑造
物象在塑造形象方面的作用一般为丰富人物内涵、衬托人物品格、烘托人物心理等。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1题第(2)小题: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第三次写到的自由飞翔的鹰就是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从而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在2014年湖北卷中,“玉蟠螭”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明显是衬托人物的品格:写东家爱玉,是衬托其风雅;写知府爱玉,则反衬其贪婪。
3.主题表达
物象大多是小说主题的载体,可以揭示、丰富、凸显或深化小说的主题。在2009年宁夏、海南卷中,“牛”这一物象就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这一主题。在2016年全国卷Ⅱ第11题第(3)小题中,“电话”这一物象的作用则丰富了主题的想象空间。
4.情感抒发
物象往往是情感的寄托物,可以表现小说人物的喜怒哀乐,也可以传达作者的爱憎之情。在2009年宁夏、海南卷中,“牛”这一物象的作用之一就是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在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中,“鞋”这一物象明显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5.手法运用
从手法运用方面分析物象的作用也是思考的角度之一,涉及到的手法有衬托、对比、侧面烘托等。如2010年江苏卷第12题: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就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这属于侧面烘托。在人物刻画方面的衬托作用又可分为两方面:一是正面衬托战战兢兢的“我”,二是反衬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
6.读者感受
试题中涉及到的读者的阅读感受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激发阅读兴趣,二是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第(2)小题:“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所给答案要点之一: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营造作品的神秘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三、紧扣文本作答,力求语言简洁
考生作答时不能只说空话、套话,一定要紧扣文本,做到有的放矢;一定要认真思考文本,做到言之有物。此类题目答题要点一般不少于三个,即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语言要简洁,表述要准确。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第二中学;安徽省宿州市教育局)
[责编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