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多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
2016-03-02王爱淳
□王爱淳
学生“多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
□王爱淳
中学诗词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尽量少教;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努力多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情感体悟能力、想象力及思维拓展能力,并尽可能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小老师”的作用。在“少教”中让学生“多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自主多学;品味感悟;教师引导
中学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见仁见智,但不管如何,高明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尽量“少教”,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努力地“多学”。教师应教给学生鉴赏、理解诗词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多学中领会诗词的美。
一、培养学生对诗词的自主鉴赏能力
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说:“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品,还在于它使人到处都可以感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拓展生命的活力。”读诗和学诗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古诗词就好比一杯陈酿的好酒,要学着去品味、去鉴赏、去分享。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鉴赏的能力,不要让学生把学诗当作只是应付考试的差事,而要带领他们一起去寻找其中的乐趣。
(一)学会品味古诗词
优秀的诗词作品往往有着精炼的语言、美好的意境、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因此,其中的文字、情感、意境都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悟出其中的真谛。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以拟人的手法烘托出了钱塘湖春之美。语句的精美,对仗的工整,老师要从“早莺”、“春燕”、“争”、“啄”等字眼给学生以提示,请学生品味其中之美,就好像端出了一杯清新的绿茶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只需细细一品就能闻出“这杯好茶”的清香。当整首诗完全展现的时候,学生会联想到 《钱塘湖春行》这一幅美丽春景的画面,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走进钱塘湖,一起去感受和品味这其中的意境,以及白居易当时的心情。
所谓“品”就是要逐字逐句去斟酌,不可“囫囵吞枣”,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多搜集相关信息和材料,在学生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再学习别人的观点,从中会品出不一样的诗情画意,会获取更多的想法。
(二)学会鉴赏古诗词
都说每一首诗词都是一个故事、一幅画卷,老师要通过有限的“少教”,让学生具备一双心领神会的眼睛,学生则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鉴赏。诗词中的每一个画面都是一个个唯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则是由一个个“物象”组合而成。学生在品鉴和欣赏诗词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字词提出来,与老师和同学相互交流、探讨。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支曲子字数甚少,却呈现出一幅完美的图画。老师可以请学生找出其中关键的几个物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瘦马”,然后请班上画画较好的同学,在黑板上尽可能将整个画面勾画出来,请同学描述这个意境,最后大家一起来鉴赏整首词所表达出的情感。情感基调主要以思乡、流浪、孤独为主。全班同学分为各个小组,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尽情地表达出来,相互交流。
在这个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大家集思广益,将彼此的想法汇总到一起,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三)学会分享古诗词
分享,是一个传递快乐,制造快乐的过程。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学生也应该在自主学习当中分享给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自己对诗词的那一份理解。学会分享古诗词主要是体现了“少教多学”中学生“多学”这一教学理念,在这个环节,老师主要是倾听者,而学生主要是分享者。老师可以安排全班同学每人准备一首古诗词,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利用每一个早自习,请一位同学上台和大家分享自己准备的古诗词,如有欠缺,老师可以在学生结束后作相应的补充,这样的话,每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同学之间相互做笔记,然后给分享的同学评课,共同交流哪些地方分析得不够透彻,而哪些地方又是可取的。如对于诗仙李白的诗作及他的人生历程,有同学会认为诗仙李白是一代文豪,才学惊人,创作出了太多优秀的作品;他广交好友,以诗赠别,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他不畏权贵,品格高尚,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有人说李白后期心态消极,不敢直面社会,如《将进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因此,每个人看待问题的方式不一样,大家可以将自己的鲜明立场表达出来,同学间各取其长。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就需要从他们 “多学”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则要积极配合,予以引导、支持和鼓励。
二、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古诗词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则更注重对学生的熏陶,古诗词中情感的感悟能力、想象的发散能力及思维的扩散能力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情感的体悟能力
每一首诗词都饱含了作者真切、深沉的情感,作者注入了自己的思想及体现了自身的人文情怀,老师应该尽可能培养学生对其中情感的感悟能力。“少教多学”教学理念中所提倡的学生“多学”,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当中自我感悟,挖掘作者那一份深层次的情感。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老师在给出这首诗的时候,就应该请学生找出诗中作者想要表达何种情感。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会直接将作者的情感从教参上面毫无遗漏地全搬进学生的大脑;但是,根据“少教多学”这一教学理念,学生应该通过诗句自我感悟其中作者的“三愁”,首先是“国破山河在”的“国愁”,其次是“家书抵万金”的“民愁”,最后是“浑欲不胜簪”的“自愁”。然后通过“三愁”,学生再自行展开自己的思路进行深入的阐述。
(二)培养学生想象的发散能力
想象力对于学生学习新事物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古诗词学习中,仅从文字并不能完全将古人的思想揭示出来,因此,要培养学生想象的发散能力。如学习杜甫的《石壕吏》,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那么老师可以给学生提出疑问,让他们想象一下,老妇被抓走后自己的遭遇、孙母的处境以及老翁的惨况。通过这一层次的拓展,学生的想象力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散,时代的黑暗也会被学生更进一步揭示出来。在这个程度上,学生不仅会对《石壕吏》这首诗所处的那个年代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还会被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那一份心系百姓、兼济天下的情感所打动。
再如学习《诗经·关雎》,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尽情地想象:诗中的“淑女”到底是什么样的长相?为什么会让男子流连忘返?然后再对照一下如今的美女,于此就可以让学生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审美观与今天有多大的区别,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学生就会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从中可以看出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对于情感持不同态度。老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无数古诗词作品当中,仅有的文字并没有将作者的所有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这些诗作“续写”出来。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
古诗词是以形象思维方式表达的艺术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应“巧”字当头:巧借图画,巧借文字,巧借意象的比较和辨析。所以老师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学生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将不易理解的古诗词转变为形象易懂的文字、画面传达给学生。
如学习北朝名歌《敕勒歌》,可以请一组学生代表事先搜集一幅相关的图片,然后请同学口述这样一个场面,最后再将准备的图片展示出来,同学们可以将自己头脑中所构想的与展示的图片相对应,将抽象思维形象化、具体化。
如学习《诗经》中的《蒹葭》,一开始可以先给学生播放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在曼妙动听的歌声当中,学生可以逐渐拓展自己的思维,将那个抽象的画面转移到诗句中去构思一个形象生动的画面。
思维的转变是古诗词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抽象化到具体化、形象化是一个由难到易的过程,教师可以带给学生一些灵感和创新点,逐步拓展开来。
三、展现学生在教学中“小老师”的重要地位
以育人为主,以人为本是“少教多学”理念主要提倡的,怎么才能做到将讲台真正归还给学生?那就是让学生充分展示在古诗词教学中“小老师”的重要地位,模仿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其他同学。老师要求每一位学生抽签决定出场顺序,每天由一位学生上台给大家讲解一首古诗词。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课内的发挥表现及课后的自我总结会让学生对古诗词有更加透彻的领悟,这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多学”,而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怎么操作,怎么去实施,这也就体现了教师的“少教”。
(一)课前学生的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也就是“备课”,要求每一位小老师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作者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手法,“小老师”们需要全方位了解。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可以通过纸质资料、网上搜索等途径做准备工作,然后制作PPT,将重点部分一一展示出来。
(二)课内学生的积极表现
课堂内的发挥是“小老师”表现的重要环节。全班可以分为几个小组,提问小组、回答小组、朗读小组。“小老师”可以将任务安排下去,请各个小组做好本组的工作,以小组间互动为主。“小老师”可以在上课开始先展示自己制作的PPT,PPT的每一个部分都要衔接得当,如介绍词人李清照,“小老师”可以在PPT上给出关键词“易安居士”,然后请学生补充完整易安居士的生平、词作、时代背景等等,在同学给出答案后,“小老师”要将自己的结论通过PPT展示出来,同学间可以相互对照,取长补短,将自己的思考丰富完善。
古诗词主要通过读去认真感知作者的人文情怀,“小老师”可以在PPT当中插入相应的音频,自己事先多练习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再配上音频,感受其中丰富情感。课堂上,“小老师”可以请同学起来读,然后自己配上音频,以比赛的方式进行诗词朗诵,营造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氛围,师生在这种氛围中会将古诗词中的深层内涵诠释得更加清晰。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也可以参与学生的互动,师生共同提问,共同解决问题,老师也应该加入到学生的团队,了解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一般都会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应该怎样帮助学生解决,在提出问题过后,观察“小老师”又会怎样解决,得出的结论会有多大的差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距,然后大家一起来商讨得出最佳答案。
“小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被给予相应的权力,才能把课堂弄得有声有色,每个同学都要认定台上的“小老师”,必须认真完成“小老师”安排的所有任务,而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协调工作,保证课堂能够正常运转,师生共同携手打造以“小老师”为主的和谐的古诗词教学课堂。
(三)课后学生的自我总结
每一位“小老师”在课后都应该做一次总结,主要以自我总结为主,全班总结为辅。“小老师”应认真思考上课的每一个环节,哪些环节的知识点得到了凸显,同学吸收得比较好,哪些知识点同学理解得不够透彻,理解不透彻就说明这个知识点对于自己和同学们来说较难,那么“小老师”要在课后再搜集相关信息和资料巩固知识体系。
全班总结主要是在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抽出一定的时间师生共同指出这一节课“小老师”的优点和缺点。大家畅所欲言。此外,还可以说说对本节课的感触等等。
[1]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朱光潜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349页。
[2]王世颖:《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3]李小娟:《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文学教育(上)》2013年第12期。
[4]钟一鸣:《中国古典诗歌欣赏十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8页。
[5]赵海英、闫森:《少教多学,变“灌”为“启”,打造高效课堂》,《语文学刊》2014年第3期。
[6]管然荣:《如何确定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3期。
[7]陈秀吉:《初中古诗文“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新课程(中学)》2013年第1期。
[8]肖方泉:《少教多学:古典诗词教学模式探索》,《学苑教育》2014第2期。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
[责编 潘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