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小说在教学中的甄别与选择

2016-03-02杨文瑞

学语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小说作品小说精神

□杨文瑞

中国古代小说在教学中的甄别与选择

□杨文瑞

中国古代小说作品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引导学生解读这部分作品的主题,以剔除糟粕汲取精华,应围绕作品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人道主义思想、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以及爱国主义、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几个方面进行发掘,使学生获取真知、提升操守、健全人格。

语文教学;中国古代小说;思想内容

在中国小说欣赏的选修课中,古代小说的内容占据了重要的篇幅。这些小说受时代局限,在思想内容上精华与糟粕并存。周作人曾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指出:“中国文学中,人的文学,本来极少。从儒教道教出来的文章,几乎都不合格。”他列出了九类非人的文学:(一)色情狂的淫书类;(二)迷信的鬼神书类(《封神榜》《西游记》等);(三)神仙书类(《绿野仙踪》等);(四)妖怪书类(《聊斋志异》《子不语》等);(五)奴隶书类(甲种主题是皇帝状元宰相,乙种主题是神圣的父与夫);(六)强盗书类 (《水浒》《七侠五义》《施公案》等);(七)才子佳人书类(《三笑姻缘》等);(八)下等谐谑书类(《笑林广记》等);(九)黑幕类。对这些“文学”,周作人并没有全盘否定,他认为“倘若懂得道理,识力已定的人,自然不妨去看。”处于成长之中的学生恰恰是识力未定的人,面对此类文学作品,对其思想内容,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甄别与选择,剔除那些蕴含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里的思想糟粕,让学生充分汲取其中的精神养料,为他们成就积极健康的人格提供助益,这是语文教师应当承担的重要职责。

从入选教材的小说作品来看,“糟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品中夹杂的大量情色的描写。被称为“世情书”的人情小说带有明显的通俗小说特点,在描写凡人生活故事的同时,不免写到人的情欲,甚至有许多露骨的描写。课本中选用了“三言”中《玉堂春》的片断,吏部尚书之子王景隆长年宿于妓院一事,即有“色情”味儿。即使像《红楼梦》这样流传甚广的作品,亦有不少隐晦的同性相娱的描写。《聊斋志异》中的男女关系更加显得随便,课本选用的《香玉》便相当典型。而像《金瓶梅》之类的极端典型,对青少年而言,今天仍然要作为禁书加以隔绝。如果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不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其理解其时的世俗人情,作品中的糟粕势必会污染青少年的心灵。

二、漠视、践踏人的生命。古代的小说作品里,特别是在宣扬英雄主义精神的时候,常可以看到对普通人生命的践踏,从课本中选用的《水浒传》片断中可见一斑:“……李逵抢将过来,只一斧劈胸膛砍倒,便把两颗头都割下来,拴作一处。李逵性起,砍将入去,泥神也似都推倒了。那几个伴当躲在灶前,被李逵赶去,一斧一个,都杀了……”这些不问青红皂白的厮杀,充满了血腥的气息。即使是对待自己的生命,作品中也随处可见这样的语言:“李逵道:好却好,只是有些惶恐,不如割了头去干净。”且不说一个割字是多么的随意和血腥,这种漠视生命的行为令人发指。在各类历史演义小说里,宏大的历史叙事湮没了个人脆弱而渺小的生命,从《隋唐演义》到《说岳全传》无不如此。即使是宣扬纯洁高尚的爱情悲剧作品,也随处可见生命被践踏的凄凉。

三、宣扬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宿命论指人生中早已注定的遭遇,包括生死祸福、贫富贵贱等,或者相信一切事情都是由人无法控制的力量所促成的。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人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注定的,由上帝或上天预先安排,是人无法改变的。宿命论思想是封建统治者愚民的重要手段,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最常见的。俗语有云: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老不看“三国”的原因就是“三国”里有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作者基于尊刘的前提,解读这一时期的历史,无法把握历史的潮流,或者说历史的潮流与作者的情感相左时,只能把一切归结为天意。最为典型的是蒲松龄的 《聊斋志异》,因果报应说是这部著作的重要主题之一,课本中选用的《王六郎》即是这样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有劝人向善的功用,揭示了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引人深思,但其表现出来的宿命论麻痹了人的思想,削弱了人同环境斗争的精神,而敢于同逆境斗争的精神,正是青少年最宝贵的精神气质,因而教师应该对这种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观念有正确的阐释和引导。

四、狭隘的忠孝仁义观。忠孝仁义是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由于时代的局限或者阶级立场的制约,许多古代小说作品都宣扬了狭隘的忠孝仁义思想。《说岳全传》中的岳飞,作为民族英雄的形象鲜明而高大,但是他性格里的愚忠、愚孝、愚仁都十分突出:在十二道金牌的催促下,他不敢采取“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建议,终于给事业和个人都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害。甚至岳飞死后为鬼,也处处阻碍部下向昏君和权奸起兵复仇。曹宁大义灭亲,却被他以“孝道”逼令自尽。他明知君侧不清,却以宽仁为怀,放走罗汝楫等人。凡此种种,其消极性显而易见。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义的观念。缺少正义和高远境界支撑的义是最能迷惑青少年的,而这种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触目皆是。《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了全兄弟之义贸然发动全国之兵伐吴,致使动摇了国家的根基。《水浒传》中死于兄弟之义的冤魂数不胜数。《聊斋志异》和“三言”“二拍”中,对于这种狭隘的义的观念的宣扬和歌颂又何尝不是随处可见。

五、英雄人物或正面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性阴影或人格缺陷。古代叙事文学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性格鲜明的文学形象,这些形象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成长,他们从这些文学形象里汲取宝贵的精神营养。比如岳飞、宋江等。但这些英雄事迹背后的历史局限总让人扼腕长叹。《红楼梦》里贾宝玉,常被视作封建制度的拆楼人,是反抗封建统治的新生力量。他的身上体现了人性复苏的力量和对人性解放的追求精神,然而当把这个人物形象放到具体的社会生活里,我们会发现这不是一个完美的“新人”,而是畸形病态社会里的“病人”。在任何一个家庭或者是集体里,这样的人都是无法生存的。我们可以认为作者创造的这个形象是旧时代的掘墓人,是对旧的社会毁灭的歌颂,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还没能找到时代的新面孔、新的生活方式,所以作品中透露出期盼旧的毁灭又看不到新希望的忧伤。另外,对贾宝玉身上的诸多性格缺陷如纨绔习气,我们也要予以正视。

小说选修课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引导为辅,遵从从部分到整体的原则,从选文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兴趣的原著,进而充实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以上所罗列思想倾向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回避不了的,那么教师的引导就十分重要了。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分析作品中有益于青少年成长的精神营养,形成学生积极健康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雅的志趣,提升精神境界。基于这样的目标,教师要善于发掘古代小说中积极的思想情感,善于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学会仔细甄别和选择,帮助学生去粗取精,以达到含英咀华的效果。针对古代小说的思想内容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一、发掘作品里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总体上说,教材选用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积极健康的,无论批判还是歌颂,从作者本意来看都是教人向善的。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寄托了传统社会认可的道德观念,是传统道德的具体化、形象化。我们的解读正是要抓住这一点,借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一部《水浒传》就淋漓尽致的演绎了中华民族传统理想的完美人格,宋江的急人之难、信守忠义,李逵的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林冲的隐忍含蓄、果断坚韧,吴用的灵活多智、料事如神,鲁智深的心地良善、同情弱小等等,无不鲜活生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发人深思同时也教人向善。《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厚德,关羽的大义,张飞的豪勇,千载以来仍然光彩夺目,传为美谈。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用优秀的作品感染他们,用传统的文化滋养他们,品行道德之树将会愈加繁茂。

二、发掘作品里的人道主义思想。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人道主义思想本来就不足,因而在教学中发掘这一思想显得尤为重要。人道主义的核心就是把人当人,提倡尊重和实现人的个体价值。人性的解放是人类永恒的梦想,也是文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类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自我迷失,心灵无处安放,人性无由解脱等问题,所以这一话题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一部《红楼梦》正是宣扬人道主义和人性解放的猎猎大旗,在这部作品中真正体现了把人当人,尤其是把女人当人的思想。贾宝玉、林黛玉、探春、鸳鸯……鲜活的生命自然本真的绽放在世人面前。还有《聊斋志异》中那些神秘而又真实的年轻女子形象,无不是摆脱了礼教和世俗束缚的生长在野外阳光里的野百合,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三、发掘作品里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知识分子向来被视为社会的良心和脊梁。古代小说作品里塑造了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形象,比如《儒林外史》里的庄绍光、杜少卿、迟衡山等,作者以钦佩的心情,歌颂他们坚贞的志节和不凡的抱负。《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形象成为中国士人的典型代表,坚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条,一方面打磨自己完美的人格,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寻求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以求成就一番功业。这些精神特质正是今天中学生所缺少和急需的。

四、发掘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以及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也是古代小说作品的重要精神特质。这类思想集中在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中,《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刘备对天下兴亡的关注,《说岳全传》里的岳氏父子对国家的忠诚,而《水浒传》里的草莽英雄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无不体现了这些宝贵的精神,这些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着历史长河流进了民族的血脉。今天的青少年,有着过多的自主意识和过多的对自身的关注,恰恰淡漠了对国家民族的情感,淡漠了对道义和社会责任的担当。因此,古代小说选修课应该让他们接触民族精神中的优秀传统,使之受到精神的熏陶和洗礼。

在中国古代小说的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实时监测以及对学生阅读的及时有效引导,可以用读书报告会的形式,教师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让学生预先在课外阅读作品,提交读书笔记,再组织交流。这样既延伸了有限的课堂空间,拓展了课堂阅读的内容,同时也硬化了选修课的课外阅读的软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的阅读感受,对其阅读行为加以引导。对思想内容复杂的作品,可以组织学生开讨论会,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阐释,以寻求最佳的解读。俗话说理越辩越明,把学生的阅读置于可控的、透明的思想空间,既可以减少古代小说作品的糟粕污染,积极汲取其思想精华,涵养学生的精神气质,同时也可以形成健康的阅读心理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作者单位:安徽省庐江中学)

[责编 李平]

猜你喜欢

小说作品小说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拿出精神
论哈代作品中所蕴含的乡土情怀
论述小说人物语言的翻译问题
《老残游记》的语言艺术探析
张爱玲小说作品中悲剧意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