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以《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例
2016-03-02王磊
□王磊
大道至简,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以《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例
□王磊
语文教学应该追求一种简单的境界,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个智慧之人,教出语文课的语文味。“激趣”“尚读”“多写”三个环节简约而不简单,教师就是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就是扎扎实实求发展。
语文味;梁启超;演讲
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我在教学中坚持“大道至简”的教学初心,围绕“激趣”“尚读”“多写”组织教学。本文试以《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激趣。激趣入情境、激疑求愤悱。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在上个世纪初,有一位维新先驱、国学泰斗,他早年叱咤政坛,后“饮冰十年,难凉热血”,他把家国情怀传给子女,400余封家书让他的子女个个成才,各有建树。“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九个子女中有三位院士、两位抗战志士,七人学贯中西而无一人留在国外。他是谁呢?问题一出,学生无不怀着兴奋且崇敬的心情去思考,然后纷纷喊出他的威名:梁启超!是的,我们今天就通过他的高足梁实秋先生的一次回忆,一起走进这位“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清华导师。
二、尚读。梁实秋为文一向冲淡优雅,文字不徐不疾,寻常中涌动赤子情怀、细碎中彰显方家气象。学习本文时,我主要抓住作者这种语言风格,通过自由诵读、示范朗读和重点品读,达到范读入境、诵读助悟、品读解疑的目的。
1.示范朗读。“绚烂之极归平淡,豪华落尽见真淳。”梁实秋先生深谙其道。他总是用最寻常的话语、最朴素的方式,叙说最动人的情感。本文语言既流利又典雅,是纯正的白话书面语,所写内容件件琐事,却字字含情,开头两段介绍性文字语调平缓,接下来几个精彩片段高潮迭起,通过教师或平缓或高亢,或淡然或热情的示范朗读,让学生领会作者对人物、对世事的似海深心。
2.自由诵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诵读,边读边找出文中刻画梁启超最精彩生动的句子,并做圈点、批注。如讲《桃花扇》时“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批注:亦悲亦喜真性情);先生背诵忽然记不起下文时“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演讲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批注:动作夸张而不失真,细节传神而不失态)。
3.重点品读。本文行文用语极简,只撷取人物活动几个精彩镜头,不求故事完整,但求形象鲜活,教师如能通过“读”走进故事、走进人物形象,让学生以读助悟,学生定会兴趣勃发。如教师指导品读梁任公两句开场白:第一句“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当读得平缓,“启超”应读得轻,意在表现梁启超的谦逊;传统文化里关于人称的使用颇有讲究,通常自称“名”以示谦逊,他称“字”或“号”,以示尊重。“任公”是梁启超的号,是梁实秋对老师的尊称;“启超”是名,是自称,表现了梁启超的气度、胸怀。第二句“可是也有一点喽!”好一位学富五车、自信满满的学者!“可是”应稍作停顿,表达转折之意,“一点”应读得响亮,尤其“喽”读音应上扬,既有作为教授意气风发的自信、作为学者饱读诗书的自负,更彰显出梁启超先生风趣幽默、不造作的“真性情”。前一句的平缓语调与后一句的轻扬节奏形成变化,先抑后扬,表现梁启超先生的自信又自负、谦逊而率真。
再如《箜篌引》“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让学生通过品读来体会。“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以公欲渡河“起”、以劝阻渡河“承”、以渡河而死“转”,以无奈追随“合”。“无”字表达陈述兼劝止,当读出重音,说明渡河人不具备渡河条件,渡河是死路一条,这是渡河背景,“竟”表达惊讶、意外、痛苦甚至绝望,情节急转直下,读音疾而沉,“其奈公何”无力劝阻,只有追随而去,“其”作为语气副词,当读重读长,这看似平静的疑问包含着一个极其悲怆的故事!渡河的白发狂夫被水冲走,劝他的妻子悲痛欲绝,怀抱箜篌对江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故事中的白发狂夫明明知道结局还是义无反顾,这种执着、无畏的追求包含的不正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的戊戌君子之风吗?这不正是梁启超当时为中国富强而奔走呼号、蹈死不顾的“热心肠”吗?
三、多写。作为一篇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人物形象光彩照人。因此,我设计了教学的另一项任务——写,为梁任公画像,包括:
1.在精彩处旁批。如第三、四段描写梁任公的出场,学生的旁批练笔:该段(第三段)写身材,短小精悍——浓缩的都是精华;写容貌,秃头宽颌——造化的尽属奇品;写气质,风神潇洒——流露的皆为不凡。该段(第四段)写开场白——谦逊而自负,幽默且有趣;评价声音——敬爱师长、缺点变优点,地道广东官话胜过标准国语、学术演讲变成性情表演。两段文字既写形又写神,真正的形神兼备!
2.在省略处补写。本文第八节写梁启超“讲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此处省略很多内容,“悲从中来”,悲什么,为什么“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但凡紧要处务必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补写练习:《桃花扇》是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叹明朝兴亡之感的清代戏曲,第十四出《哭主》写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缢死煤山。消息传到江南,明朝大臣一片惊惶,左良玉等哭拜崇祯。文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明史》评价他“恭俭有制,勤政爱民。”他执政期间正值国家内忧外患,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然而“所用非人,卒至寇乱,身殉社稷”。梁任公之“悲”不仅仅是因为自尽殉国的崇祯帝,还由崇祯帝“悲”到他敬重的光绪帝。光绪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由于慈禧干政,维新变法失败,光绪帝“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
3.在紧要处评点。本文写人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卓尔不群的外貌特征、气势不凡的登场亮相、妙趣横生的开场告白、手指敲打秃头的细节描写、手舞足蹈的夸张动作,让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如此紧要处就需要师生认真打磨,为此我设计了对联练习,要求根据上联拟写下联,准确画出梁任公的形象。练习展示:①上联:小秃头,神采奕奕(下联:大智慧,自信满满)②上联:博闻强识,秃头里尽显学问(下联:短小精悍,浓缩中皆是精华)③上联:开场白,谦逊并自负(下联:好声音,官话胜国语)④上联:诵《箜篌》、悲《桃花》,涕泗交流难自已(下联:着长袍、敲秃头,风神潇洒显真纯)。
碎片化的阅读感悟常常异常珍贵但又总是如流星般转瞬即逝,对那些来自初步阅读的灵光乍泄,如何内化成一种思想认识,如何夯实文本理解的基石,形成一种能力,勤写勤记便是不二法门。
(作者单位:安徽颍上一中)
[责编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