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书人》教学简案

2016-03-02孙优

学语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说书人文本情感

□孙优

《说书人》教学简案

□孙优

[教学目标]

1.立足文本、作者和小说主人公展开对话,体会作者笔下“说书人”的形象,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2.赏析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品味富有乡土味、饱蘸感情的语言。

3.学习小说写作中散文笔法的运用,体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准确、深入地体会作者笔下“说书人”独特而深刻的个体形象,提升学生对作品人物的感知及文章情感和语言的理解力。

2.赏析细节描写在表现人物时的作用,正确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思路]

就思路而言,本文有两条线索汇聚。

一是围绕“说书人”的故事线索思路。作者以时间为线索,描写了说书人由中年到年老,终到去世的过程,在不长的篇幅中寻找到切入点。这其中,作者又感情浓烈的抒发了对说书人的肃然起敬和由衷敬佩。在描绘说书场面时,作者的语言是具备诗意空间的;在描写说书人这一形象时,作者又是饱蘸着深情和怅惘的。

二是围绕教学展开的思路。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小说题材,它加入了作者极多的感情抒发的场景,这在其他小说文章中是不常有的。同时文本中的“我”与“读书人”没有任何照面和交流的描写。“我”不仅是“深情”的讲述者,也是“冷漠”的旁观者。

这不由得让我在反复阅读中倍感作品的底蕴,在反复咀嚼和回味语言中,我以和“说书人”展开“对话”为切入点,弃繁从简,努力从“说书人”这一形象,及“我”对“说书人”的看法入手,探寻文本深邃之处。

[教学过程]

1.导入

由教师说一段说书 “定场诗”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路走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注意用醒木即黑板擦的配合)

由这首定场诗可引出该类职业和相关形象。即这类职业为说书人,学生眼里的说书人的形象有哪些?如说出:醒木、长桌、长衫、折扇等,那么学生普遍认知的旧时说书人和作者师陀笔下旧上海的说书人形象又有哪些不同?带着以上问题进入文本。

2.感知“说书人”——围观“说书人”

(1)初读“说书人”

首先,根据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需提前通读并划分段落,辨识疑难字词的读音。

接着,请学生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再次通读全文,发现说书人的形象大概有哪些,并举例?(由学生总结得出)明确:

说形象:面黄肌瘦(借此回答导入的问题。在第1段:“他放一张断腿板桌;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一块惊堂木——又叫做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等。)

说生活:穷困潦倒(举例:如首段:“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桌子和板凳是他向庙祝租来的”。第24段:“这所谓灵框,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等。)

说职业:技艺超群(举例:第3段:“我应该说我被他迷住了”。第4段:“实际上我们全被迷住了;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等。)

说身体:体弱多病(举例:如首段:“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第4段:“他咳嗽,并且吐血”。第9段:“卖汤的说他正害病”等。)

说地位:低微卑贱(第5段:“……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第26段:“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等。)

(2)本文是如何刻画说书人这一形象的?

问题一:有怎样的线索?

明确:以时间为线索。小说情节以描述“说书人”中年、年老、去世这三个阶段,表现其令人叹惋的一生。

作者在本文中共提到了几次说书人?

共三次。第一次是首段,作者看到的说书人:“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第二次“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子塌了,瘖哑了。”第三次“说书人死了”。

问题二:在描写说书人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方式?

明确: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说书人”的外貌、语言、行动,还通过“我”与他人的对话对其进行了侧面描写。

问题三:说书人与环境的关系?

将人物置于环境描写之中。这里的环境描写主要指的是“城隍庙”变迁、听客人数的变化、赏钱的变化、“杠手”等对“说书人”的态度等。

通过以上种种角度反应和衬托了说书人的孤苦与命运凄惨。

3.精读文段——走近“说书人”

本文主要人物形象有“说书人”,此外还有“我”的形象值得格外关注。作者在简单的情节内,设置第一人称“我”来引入叙事,对全文的影响及作用值得学生体会和思考。

(1)“我”是如何评价说书人的?

明确:第三段指出:“我觉得这种职业可爱,另外,或者我应该说我被他迷住了。”而这与世人认定其为“贱业”,有本质的不同。

(2)“我”为何有如此之高的评价?

明确:第四段:“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其实只剩下了个数百年前的大盗刘唐,或根本不曾存在过的莽夫武松——这时候,即使过后回想起来,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

作者此处“我”的介入,既是一个虚构的人物线索,又给人散文的真实感。恰当插入富有诗意的抒情和直白,表现出更浓烈的情感倾向。

(3)“我”对说书人之死的看法?

明确:文本末段作者所提及的“生气”、“世人不可企及的侠义天地”,可看出“我”对“说书人”的真情流露,更能表现出“我”对说书人的敬重,对说书的热爱,以及说书人对“我”的影响和作用。

(4)通过研读“我”(第3段)、“听客”(第4段、第6段)、“杠手”(第23段、第26段)等与“说书人”的关系,进而确定这些人物形象。

开放性问题:这些人物形象是冷漠的吗?明确:

回答一:是冷漠的。如鲁迅先生所言“这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由于民族劣根性,人们是相互冷漠的。

回答二:并非冷漠。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在这样的生存空间下,人们民不聊生,难求自保。在这样的关头,社会因素往往成为人们考虑的第一要素,人们“心有余而力不足”,自然也无暇照顾到“说书人”的感受。

(5)“说书人”的象征意义。

最后引导学生来探讨“说书人”的象征意义。

回答一:代表知识分子。

回答二:代表劳苦大众。

回答三:是作者“我”的精神寄托。

此处可由教师适当引申:说书人在作者眼里成了“顶光辉”的形象,正是由于其为众人创作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或者,这是一个新的精神天地。说书人不再是苦难中国的底层人员写照,反而成为给予生活在战乱中的人们脱离精神苦海的“造梦者”。

4.品味语言

请学生就相关段落(如第4段、第27段)进行精读,然后赏析语言魅力,谈谈理解。

回答一:细节描写,运用反问、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说书人的技艺精湛。

回答二:“顶生动顶有光辉”,“一股生气”,“一个侠义天地”,能看出作者对说书人的推崇,对说书的挚爱。

通过学生表述和课堂讨论,可概括作者师陀的小说不仅具有沉郁的语言风格,又极含诗情画意和丰富情感。内容完整、情感丰富。此处可提醒学生,在日常写作中,要注意文章内容和情感的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高级中学)

[责编 李平]

猜你喜欢

说书人文本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Max讲故事——说书人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