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为自己拟一副嵌名联
——我的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
2016-03-02陈智峰
□陈智峰
引导学生为自己拟一副嵌名联
——我的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
□陈智峰
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我尝试从传统语文中寻找灵感。我以“嵌名联”为主线,上了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既让学生学习了对联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这种做法对增强语文课堂的魅力或许有启示意义。
传统语文;嵌名联;语文实践
一、缘起
以往每接任一届高一新生,我的“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往往按如下程式推进:先请几位同学聊一聊从小学到初中9年来对学习语文有哪些心得体会,还存在着哪些疑难困惑;然后再由我自己来谈一谈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诸多区别与不同要求;最后再强调一下高中语文学习应当养成的一些习惯等等。如此一来,40分钟时间就会在不疾不慢中如期过去,而这样的开学第一课,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也颇 “语文”,但静下心来一想,它实际上只是“隔靴搔痒”,并没有体现多少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因而也并未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于是往往也与很多其他学科的“开学第一课”一样,只是走过场而已,很难在刚迈进高中大门的学生心灵深处留下什么深刻的印痕。因此,去年的“开学第一课”,我下定决心来点变化,寻思着能否回到传统语文中去找些灵感。
二、回放
我想,语文起始课不仅要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更要从语文学科的魅力之处、经典之处来引导他们的兴趣。最终,我撷取了“对联”这朵魅力无穷的传统语文的小花,以“嵌名联”为主线,开出了一堂别具一格的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
课堂环节之一:初识对联。以自己的一副嵌名联“智慧属天生,欲与斯人说今古;峰峦拔地起,每从是处觅仙源”(此联乃学者、诗人戴岩梁先生所赠)导入,并让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名字。这样的导入方式,既让学生充满了新鲜感,又于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众说纷纭了一番之后,答案揭晓:智峰。
课堂环节之二:议议对联。让同学们由老师的这副“嵌名联”展开自由讨论并尝试着归纳出对联的一些基本特征,然后老师再做进一步引导总结。最后师生共同探讨,得出如下结论:
1.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而且上下联同一位置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不能称之为对联,而“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则可以称之为对联。
2.对联要求上下联的词性相同。上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副词对副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特点,我辅以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为例。正是因为这种特点,使对联具有了一种对称的美感。
3.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平仄相调。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语一般平仄相反,尤其是上联尾字须是仄声,下联尾字为平声 (这正是戴岩梁老先生所赠的嵌名联中上联的“古今”写作“今古”的原因所在,我又联系了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中的对联题的上联“学问藏今古”作为佐证)。因而对联显得音韵和谐,读起来既铿锵有力,又悦耳动听。我又进一步对古音的“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与今天的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稍稍作了解释和比较,但并没有在此处多加纠缠,因为这个知识点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讲已经难度过高了。
4.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要求在内容、情调、意境、色彩、风格等方面都要努力做到协调。为了进一步说明对联的这种特点,我又例举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名联来加以辅助。
课堂环节之三:补写下联。让学生补写一副简单的嵌名联的下联,以进一步把握对联的特点。我板书了自己现场命制的一副自己嵌名联的上联:“频步书山增睿智”。接下来由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展开小组讨论,尝试着对出下联。然后几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板书展示各组对出的下联,接着大家一起来品比高下并说明理由。最后博采众长,对出下联:“躬身学海上高峰”。
课堂环节之四:拟嵌名联。让学生尝试为自己拟一副嵌名联,并选代表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可以对其联展开自由讨论,评头论足,并发表改进意见。
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纷纷登台展示,写了满满的一黑板。他们的嵌名联虽然稍显稚嫩,不大合联律,但也堪称精彩纷呈,让人眼前一亮。现择取数则,例举如下:
卢俊朗:明月低悬才人俊;红日高挂君子朗。
王锡特:无实践,安辨锡不如钢铁坚;有特点,乃知人弗与万物同。
张梦如:梦里花开花落;如今月明月隐。
陈文丽:文章天成画师古;丽日初照百花明。
陆剑铃:平川冷风剑影现;湖心清音铃铛鸣。
王话雨:话语清亮传天外;雨声悦耳入人心。
徐怡君:怡然笑傲一生;君心似水柔情。
余艳茹:余生志意远,艳阳照静婉;茹洪心气古,青竹为行伴。
马孝天:求佛莫若多行孝;成事自当感谢天。
邱珏莹:双玉璧中出生珏;水晶石里现身莹。
李金城:金石揭天地;城关立乾坤。
张贤婷:贤能之士自来去;婷秀为姿任逍遥。
胡悠怡:悠扬琴声荡山谷;怡悦鸟鸣彻天空。看着这些新鲜出炉的嵌名联,或豪迈,或婉约,或稳重,或灵动,我不由地为同学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惊叹,同时也为自己设计的这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而甚感欣慰。
三、反思
语文教育家于漪先生曾忧心忡忡地指出:“母语的地位正在下降,母语学习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凝聚力的重要性、必要性日益被忽视,这给语文教学带来极大冲击。”她的这些话并非杞人忧天。我们痛心地发现,语文课程在当前的中学阶段各学科中“老三”的地位已然不保,甚至悄然退居到了“小五”“小六”的位置。不少学校对语文课程不予重视,不少学生也对语文课不予理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当然,我们语文老师自身也是难辞其咎的。我们发现,很多语文课上得干巴巴,毫无“语文味”,令人不忍卒听。钱理群先生曾说过:“所谓改变语文教学方式就是要 ‘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怎样增强语文课堂的魅力?怎样确立语文课程应有的地位?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我们从这堂“开学第一课”中也许可以看出些许端倪:
1.语文课堂不应忽视传统文化的精粹。要想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就必须选择“语文”特有的教学内容,不能忽视诗词曲联等传统文化的精粹。相对于诗词曲,对联这种艺术的确是被忽视了。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于1932年在《大公报》上撰文指出:“对对子所对不逾十字,已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当代学者、“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也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评述:“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诚哉斯言!我们在今天新课改的背景下再来审视两位前辈的这些意味深长的话,实乃真知灼见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毋庸置疑,语文课堂中“对对子”“猜灯谜”,甚至简单如“补歇后语”“成语接龙”之类包含汉语言文字特点的语文趣味活动的开展,对于开阔学生语文视野,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以及发展学生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功效。
2.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师应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己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堂“开学第一课”的嵌名联实践给我一个启示,我们应充分利用自己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比如对联、短信、广告词等),创造一定的语文学习情境,把语文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对接起来,努力使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不仅是一个口号,更应是深入人心的一种理念。因而,语文要走出去,要接通与社会与生活的血脉。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3.语文课程活动务必要“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我们的母语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语文课程应该遵循母语学习的规律。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尚文先生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呼吁语文教学要 “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按语文自身的规律指导和规范语文教学实践,最终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功能落到实处。也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语文课程的“独担之任”。的确如此,像“自拟嵌名联”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正是因为紧紧抓住了“语文的缰绳”,因而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将语文教学的人文功能真正落到实处的一种绝佳途径。这堂课无疑是一次大胆而有意义且较为成功的尝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也是一次直抵学生心灵的语文实践。
也许若干年以后,学生可能不再记得我这个曾经的语文老师,但我深信还会有不少学生牢牢地记得自己在步入高中生活的第一天曾上过这样一堂“语文开学第一课”,也许还会深深记得自己在青涩的高中时代曾为自己拟过这么一副嵌名联。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责编 张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