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3项指标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2016-03-01杜立树平龙玉张曼俐
杜立树,平龙玉,张曼俐
(绵阳市中医医院检验科,四川绵阳 621000)
·临床研究·
血浆3项指标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杜立树,平龙玉,张曼俐
(绵阳市中医医院检验科,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检测在早期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该院急诊科2011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8例ACS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30例、稳定性心绞痛(SPA)组37例,并随机选择体检健康者30例纳入对照组。分别监测AMI、UA、SPA组患者入院时与入院48 h后血浆D-D、NT-proBNP、hs-CRP水平,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入院48 h后AMI组、UA组、SPA组3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和UA组在入院时、入院后48 h 的血浆D-D、NT-proBNP、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SPA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入院时的D-D、NT-proBNP及hs-CRP指标,对各种类型ACS能够较好地及时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D-二聚体;N末端脑钠肽前体;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属于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疾病,指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栓生成与远端血管栓塞,引发了冠状动脉不完全或者完全的阻塞,具有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临床上能否早期地诊断ACS,同时对阻塞血管有效地实施再灌注治疗,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以往临床上使用心肌酶来反映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病情,但是该指标诊断时效相对滞后[2]。本院对各种类型ACS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D-D)、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进行了检测,分析各项指标在早期诊断ACS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纳入118例研究对象,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4~74岁,平均(56.4±6.8)岁;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2~77岁,平均(57.5±7.1)岁;稳定型心绞痛(SPA)组37例,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43~78岁,平均(57.1±6.4)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0~78岁,平均(55.1±6.9)岁。88例ACS患者均为2011年2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病例,纳入标准:(1)UA患者,心绞痛发作3 d内进行性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持续时间延长、每次发作时间至少15 min,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检查可发现ST段抬高或者压低,缓解后可恢复正常;(2)AMI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及其动态演变做出诊断;(3)有胸痛病史,经体检、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排除标准:排除合并肺栓塞、心肌炎、周围血管病变、脑卒中、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4组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检测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在入院及48 h分别进行静脉采血,用含109 mmol/L枸橼酸钠的真空采血抗凝管(湖南三力实业有限公司)取静脉血1.8 mL(1∶9),轻轻颠倒混匀,1 h内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浆,采用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检测血浆D-D,所有检测均在2 h内完成。分别检测AMI、UA、SPA组患者入院时与症状得到控制后48 h血浆D-D、NT-proBNP、hs-CRP水平。对入院的ACS患者在入院时及时抽取5 mL静脉血,其中2 mL采用枸橼酸钠抗凝,1 mL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用贝克曼库尔特 DXI-800全自动发光免疫分析仪(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检测NT-proBNP。采用贝克曼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hs-CRP。上述检测严格按仪器使用操作规程及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试剂为该仪器原装配套定标液、质控液。
2结果
2.14组研究对象入院时3项指标水平比较4组间3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UA组、SP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UA组与SP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与U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4组研究对象入院48 h后3项指标水平比较4组间D-D、NT-proBNP、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UA组、SP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UA组与SP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与U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4组研究对象不同时期3项指标比较4组研究对象入院时D-D、NT-proBNP、hs-CRP水平较入院48 h后均有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4组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
±s)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SPA组比较;△:P<0.05,与UA组比较;▲:P<0.05,与入院时比较。
3讨论
ACS是一组威胁生命安全,主要以急性和区域性的心肌缺血或者心肌梗死为特征的心脏疾病,患者可以表现出胸部、颈部及手臂的疼痛[3]。本病患者一般主要以冠状动脉内皮下的不稳定斑块发生破裂为主,患者急性血栓生成,冠状动脉出现急性狭窄导致血流下降为基础特点的急性心肌缺血事件。因此如果要在早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需要对患者的胸痛等临床体征进行早期的筛查,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基础是发生了血管壁慢性炎症性反应,炎症因子与炎症细胞目前认为是造成不稳定斑块发生破裂的重要诱因[4-5]。相关研究显示,在ACS患者的体内存在着易损的斑块,这些斑块的纤维帽很薄,脂核较大,含有丰富的炎症细胞与组织因子,当出现斑块破裂时,单核巨噬细胞或者肥大细胞分泌了大量的蛋白酶消化纤维帽,斑块内的T淋巴细胞通过合成γ-干扰素抑制了平滑肌细胞所分泌的胶质原,可以让斑块纤维帽进一步变薄,同时受到了动脉壁的压力以及血流对于斑块表面的冲击,这些因素均造成了冠状动脉压力升高和血管痉挛,同时可以诱发和正常的管壁交界部位斑块发生破裂[6]。因此ACS患者多数存在多个部位斑块破裂,导致各种炎症性介质和凝血系统被激活后多种标记物升高。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的是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作为ACS的诊断指标,但是无法实现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本院对比了三种生物学监测指标在ACS中的检测情况。冠状动脉的血栓形成是ACS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因此凝血机制的异常在本病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D-D主要反映纤维蛋白转化的情况,代表了血栓形成和降解的情况,该指标已经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的诊断过程中价值明显,但是在ACS中的应用上存在分歧。研究显示ACS患者极早期阶段,由于发生了冠状动脉内斑块的破裂,因此冠状动脉内早期已经继发了血栓生成,而D-D能够早于心肌的生化标记物而升高,但是该指标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需要联合诊断的方案[7]。NT-proBNP属于脑钠肽前体裂解为脑钠肽的产物,目前广泛地应用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中,该指标同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性高,目前已经成为了在心力衰竭和呼吸困难诊断中的客观标准,该指标的半衰期更长,也更稳定,因此其在反映心肌缺血程度,对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以及预后评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8-9]。hs-CRP在人体内可以同C多糖、磷酸单酯等多种物质相结合,具有众多的结合特性,能够通过结合识别多种病原体,与机体受损或者坏死的细胞膜及细胞核相结合,发挥进一步的生物功能,hs-CRP则对外来的病原体与受损细胞产生了特意性的识别功能,可以结合在患者的受损部位,激活补体系统,清除患者外来的病原体与受损细胞,可以加快患者机体的恢复,hs-CRP水解后能够释放类似吞噬细胞的增强素多肽,可以增强刺激白细胞吞噬效果,同时能够与血小板的激活因子所结合,抑制了血小板集聚,在控制机体炎症反应方面具有调节效果,研究显示组织损伤的6~8 h内血清hs-CRP浓度会迅速升高,在48~72 h左右达到了高峰,因此可以早期诊断具有炎性反应的疾病[10]。本研究显示,AMI组入院时D-D水平为(1.58±0.45)mg/L,入院后48 h 降低至(1.14±0.32)mg/L,入院时NT-proBNP水平为(584.3±153.9)ng/mL,入院后48 h 降低至(358.4±110.4)ng/mL,入院时hs-CRP水平为(12.4±6.5)mg/L,入院后48 h降低至(8.4±3.5)mg/L。AMI组上述指标在两个时间点均明显高于UA和SPA组,AMI患者上述指标升高最为明显,其次为UA,再次是SPA,上述指标升高幅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疾病的变化,可以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其他心血管临床指标进行判断。
综上所述,根据患者入院时的D-D、NT-proBNP及hs-CRP水平,对各种类型ACS能够较好地及时诊断,同时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与心电图等临床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桂媛,林涛,高鹏霞.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血浆脑钠肽联合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1,18(2):65-67.
[2]王新.缺血修饰白蛋白,肌钙蛋白和心电图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J].吉林医学,2011,46(5):847-848.
[3]李雪,邱佩绵.N端脑利钠肽前体对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检查的可行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9):2194-2195.
[4]冯秀.联合检测超敏CRP和心肌肌钙蛋白I对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4):670-672.
[5]盛博,李志民.冠心病超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T与心肌梗死面积的相关性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0):1298-1300.
[6]付小蕾.急性脑出血患者D-二聚体、血凝测定的临床意义[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1):2198.
[7]罗燕,林燕,李广,等.探索血浆D二聚体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中的变化[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2009,30(6):164-165.
[8]任静,姚朱华.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2013,31(5):328-331.
[9]巧力翻·阿尔斯,瓦尔·阿布力孜.超敏C反应蛋白与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关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7):1487-1488.
[10]占伟,毛建.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心肌肌钙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5):2919-2920.
(收稿日期:2015-11-08)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6.03.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130(2016)03-03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