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环境下的小人物命运
——教学中引导学生解读鲁迅作品

2016-03-01海南省昌江县民族中学符克江

新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夏瑜鲁四阿Q

□海南省昌江县民族中学 符克江



大环境下的小人物命运
——教学中引导学生解读鲁迅作品

□海南省昌江县民族中学符克江

【摘要】鲁迅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苍老、最困苦的时期,他的文章见证了中国斑驳陆离的社会怪状,蕴含了许多大环境下小人物的血和泪。引导学生关注和解析作品当中环境与人物命运的联系,有利于读者更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身处时代的人物命运,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鲁迅作品人物时代背景

鲁迅小说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但他更娴熟于环境描写,通过对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环境描写,或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或揭示时代特征,或服务于情节的发展,或暗示主人公的命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笔者仅从鲁迅作品的环境与人物命运来引导学生。

鲁迅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苍老、最困苦的时期,他的文章见证了中国斑驳陆离的社会怪状,蕴含了许多大环境下小人物的血和泪。

鲁迅作品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我姑且把它称为“大环境”与“小人物”。

一、《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小人物”孔乙己的出场是在鲁镇的酒店,那曲尺形的大柜台旁。作者选择了咸亨酒店这么一个特定的环境,集墨于“笑”的描绘与刻画,让“孔乙己”这个小人物的命运在“笑”的氛围中增添了几分凄凉。作为穷困潦倒的文人,满口“之乎者也”似乎是他全部的体面。即使别人说他偷书,他虽红着脸,但尚能争辩,然而揭到他的痛处,“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时的孔乙己,却“颓唐不安”,脸色也笼上了一层灰。鲁迅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读《孔乙己》时,我们不免深思:这究竟是命运的悲剧,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这个小人物无时不面对着周围人的嘲笑,丁举人的残酷,同等地位人的冷漠、麻木不仁,掌柜的贪婪、无情、冷酷,就连一个小伙计对他也是鄙视和嘲笑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冷酷的大环境之中,他的命运注定以悲剧收场——只能在萧瑟的秋风中凄惨地死去。

二、《祝福》中的祥林嫂

《祝福》这篇小说借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讲述了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祥林嫂是一个穷苦农家妇女,她的命运始终逃脱不了“封建礼教”这个大环境的摧残。丧夫的她却要被狠心的婆婆出卖,逼得只好出逃到鲁四老爷家做佣工。而命运并没有得到些许转变,祥林嫂在鲁四老爷“皱眉”中饱受鄙视和虐待——这一切仅仅因为她是个寡妇。可没多久,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现实的环境无不预示着祥林嫂已经失去了她人生的春天。在被卖给贺老六为妻后,朴实善良的贺老六让她深受感动。接着,两人很快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似乎可以过上安稳日子了。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不堪地主的身心摧残,得了风寒饮恨而死,阿毛又被狼叼走了。虽然祥林嫂在不断地进行抗争,用她的辛勤劳作来谋生,在她经历了辛酸和血泪之后,还要在人们的唾弃中夹缝求生。而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起到推波助澜的是鲁四老爷,“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此处属于住所环境的描写,鲁四老爷书房中的对联,宣扬的是理学家的自我修养标准。在作品中,鲁迅先生没有将那脱落的上联直接写上,而只写这“半面对联”,目的是含蓄地告诉我们,鲁四老爷心中的理学家的修养只是一个幌子,他的标榜和行为的差别很大,他对祥林嫂仅仅因为是寡妇身份,不是皱眉就是满口的“可恶”。一副对联是对鲁四老爷的辛辣讽刺,他的虚伪阴险嘴脸跃然纸上,鲁四老爷是间接杀害祥林嫂的真凶,着墨那么多在鲁四老爷身上,其实是为暗示祥林嫂的命运做埋伏的。而贯穿整个祥林嫂悲惨命运的环境描写却极为简约:春天——祥林嫂失去了丈夫,春天快完了——祥林嫂失去儿子阿毛,迎春之时——祥林嫂惨死,在冬天即将结束时的祝福晚上。而就在人们的一片欢欣的祝福声中,在漫天的大雪之中,在鲁四老爷的“封建礼教”中,在神权和夫权的枷锁之下,祥林嫂如一片毫无价值的枯叶,悄无声息地悲惨地飘落了。

祥林嫂的悲剧,不正是她所遭受的野蛮的、残酷的和令人窒息的精神虐待的必然结果吗?

三、《故乡》中闰土和杨二嫂

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几句话写出了故乡的萧瑟与凄凉,反映出了当时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与人民困苦的生活,也为下文写闰土脸上那凄凉的神情而做铺垫。

文章通过前后两幅画面的对比,来揭示人物命运的真正悲剧。第一幅画面: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一个少年英雄就鲜活地立在我们的面前。这时的闰土是可爱的,聪明伶俐、勇敢能干、心灵是纯净的,没有尊卑贵贱。月夜西瓜地的描绘,在诗意的氛围中写出了小英雄的可爱与故乡的美丽。而另一幅画面:脸色灰黄,眼睛通红,头戴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闰土的一声“老爷”,则突显了农民闰土与知识分子的“我”之间的隔膜,儿时勇敢灵活的“小英雄”在生活的重压下变成“木偶人”的悲苦神情。《故乡》里描绘的贫穷的故乡并不是真正的原因,最令人震撼的是“闰土”的那一声“老爷”,道尽了闰土所遭受的精神压迫和痛苦。而作为小说的陪衬人物——杨二嫂,她的尖刻、自私、贪小便宜的个性,正是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穷生活的间接体现,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在故乡衰败的大环境中,年轻貌美的豆腐西施,在艰辛生活的折磨下,她不得不变得自私、贪婪、势利、泼悍。中年闰土的憔悴不堪、呆滞麻木,杨二嫂典型的庸俗小市民形象,无不演绎着故乡这个大环境的变化,悄然揭示出这些小人物的命运。

四、《药》中的夏瑜和华小栓及其他

《药》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华老栓的愚蠢,竟然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对革命者漠视,却对刽子手康大叔恭敬有礼。这样的现象只是个别的吗?且看华老栓生活在一种怎样的环境中:作为“群众代表”,茶馆里的一伙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他们会“感到气愤”;至于牢头对革命者的狠打,他们则极其地幸灾乐祸;而当听到革命者对民众觉悟低下的叹息时,又纷纷惊诧道“疯了”。革命者残忍被杀害,人们却蜂拥赶去看热闹。这些都充分揭示着:置身于一个丧失觉悟、麻木不仁的民众群体之中,华老栓绝不可能独善其身,自然也会变得麻木冷漠。

文章开头的环境渲染:冷清的秋天,大黑早里,到街上来赶热闹的看客,忽然发现杂了一个“老头子”,便觉得稀奇古怪,似乎这“老头子”穷开心,也来凑热闹,似乎这纯粹是“我们”年轻人的专利。“我们”则蕴含以下小人物的愚昧和麻木:

1.小栓死得呆怜。得了痨病,病得厉害,吃了“人血馒头”也没治好,葬在西关外坟地右边穷人的丛冢里。

2.夏瑜死得鲁莽。被自家叔伯夏三爷出卖了,还至死不悟。连家人都没有争取到,又怎么能得到其他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呢?红眼睛阿义是去盘问底细的,却把他当成真心朋友,掏心窝子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他所从事的是脱离群众的“夏瑜式革命”,生活在这样一群人当中,只能是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英雄的悲剧结局。

3.“二十多岁”活得糊涂。第一次,康大叔说到夏瑜劝牢头造反,第一个反应的就是他:“啊呀,那还了得。”一个“二十多岁”的人,表现出气愤的模样。当夏瑜骂阿义可怜时,他又跟着“花白胡子”省悟。夏瑜宣传革命,大多数人不能理解,这是社会麻木的悲哀。而同是二十多岁的青年,没有染上老年的顽固,对世界自然有一份较为清醒的认识,应该是容易接受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的。可是他也不能理解,甚至还很气愤。这种愚昧与他的二十多岁极不相称。他最后的附和,最后的“恍然大悟”,说夏瑜是发了疯了,这种终结更是“青年”的悲哀了。

结尾一段: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一切显得毫无生机,夏瑜的坟冢像枯草一样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夏瑜本着“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的信念而献出生命,而华老栓却用这样的血来做医病的良药。而其他的“呆”、“莽”、“愚”这确实是对人灵魂的最直接拷问,这种病态的社会里的人都是“病态”的。

五、《阿Q正传》中的阿Q

稍微有些区别而又略带一些喜剧色彩的是《阿Q正传》里的阿Q。诚然,环境已发生了变化,鲁迅文章笔墨重心已由批判国民转为改造国民。阿Q的自欺欺人: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中自己打了别人一般”。这就是所谓的精神胜利法。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自尊自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的典型形象。一个卖劳力为生者,却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他的“精神胜利法”,让这个悲剧的人物抹上一层喜剧色彩。而围绕在阿Q身边是一群怎样的人物呢?赵太强是未庄的强权者,是封建统治和封建意识的绝对维护者。他可以压迫阿Q和未庄的所有弱者,他坚决将反抗的阿Q置于死地,将革命的萌芽扼杀。假洋鬼子和赵秀才,对劳动者没有同情和爱护,他们都运用手里的“权杖”敲打阿Q,他们是利用革命风潮争取自己利益的小人。吴妈是一个冷漠自私的人,她认为阿Q的求欢拉低了她的身份,跑去向赵家人求救,使阿Q挨打遭罚。处于相同地位的普通农民对阿Q也没有应有的同情。小D这一人物,无名无姓,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之人,也是“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虽然具有改造性,但也患上了“阿Q精神”的典型病例。

阿Q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的典型性格。

鲁迅作品中的种种“小人物”形象,无一不反映出当时封建体系给人民套上的“精神枷锁”,集中体现了当时旧社会中民众的扭曲病态,一部部作品,一个个画面,都是渗满着泪水的喜剧。

每个作品都有一个特定的时代意义,在鲁迅的作品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只有把握准时代背景和对作品人物命运的深层剖析,才能让学生融入时代环境和人物内心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体味作品的内在精髓,这样才会在教学上获得成功。

猜你喜欢

夏瑜鲁四阿Q
阿Q和老A
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
政治、经济及大众娱乐三重视角下的夏瑜之死及其思想意义
抓住人物描写的“牛鼻子”
——以《祝福》中三处细节描写为例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阿Q故事新编
鲁四小姐人物创造目的及艺术效果浅析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体会
悍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