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德育:农村寄宿学校的实践探索

2016-07-08海南澄迈思源实验学校吴克宝

新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道德德育农村

□海南澄迈思源实验学校 吴克宝



生活德育:农村寄宿学校的实践探索

□海南澄迈思源实验学校吴克宝

一、生活德育及其内涵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概念,定义为:“生活的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其核心是“生活即教育”。内涵为: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陶行知关于生活教育的理论对于当今学校德育启发性仍然很强。生活德育所强调的,一是关注教育与生活的链接,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脱离生活是没有意义的教育;二是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三是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遵循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四是关注生活教育强调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德育实践工作中,生活德育必须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德育目标要具备促进学生成长的生活特性,即德育在一定意义上要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德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完成道德的社会化,而且还要帮助学生完成对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提高的任务,将德育由纯粹的利他性变为利他和利己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为学生进行自我道德完善提供动因。二是德育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即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主要有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社会生活。在和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细节中,全方位搜寻有价值的德育内容,不断扩大和拓展德育的空间。三是德育途径的生活化。即德育要采取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理世界的教育途径,让学生在各种具体的生活场景中,通过主体参与、亲身经历和体验感悟,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形成对人生和对生活的道德信仰。

二、生活德育在农村寄宿学校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农村寄宿学校学生大多来自相对贫困落后农村或少数民族聚居地,由于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在综合素养方面往往呈现出独特的特点:一方面是学生勤劳、朴实、善良的本性,可以说大多数学生是没有经过雕琢的璞玉,这是学校实施有效德育的前提;另一方面是学生行为习惯和正确价值取向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因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造成现阶段相对落后农村地区学生的家长长期在外务工或忙于生计,隔代看护的情况屡见不鲜,对学生的品行教育关注不够或缺乏有效的方法,家长对子女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甚至有的家长视学校和老师为保姆,将学生一送了之,任由学生自由生长已是不争的事实,造成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好、道德价值取向不明。同时,学生进入寄宿学校后,对校规班约以及集体生活不适应,部分学生还带有浓厚的世俗陋习等,这些则有待于在寄宿生活中学校能施加影响,整体弥补养成教育课程,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适应性,使之成为未来社会的高素质公民。

寄宿学校即学校容留学生住在校内进行生活和学习。其根本含义,一是在学校里学习,这和普通的学校没有什么不同;二是学校要除了提供给学生学习条件以外,还要肩负起准家长的管理职能,即孩子们在校期间饮食起居、安全防范、课外活动等方面的责任,学校承担了巨大的管理教育重任。但从另一方面看,寄宿学生在学校内不仅要学会自己独立生活,还要学会和他人共同生活,而且是全天候、全方位的集体生活,从学习、食宿,到交往、活动等,内容十分丰富,这为寄宿学校生活德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载体。可以说,在家长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在农村寄宿学校实施生活德育,将德育引向学生实际生活,无论从德育内容的丰富性,还是从达成德育目标的现实性来看,在一定意义上比走读制学校更有优势。

三、生活德育在农村寄宿学校的实践探索

首先,框定生活德育内容。在农村寄宿学校实施生活德育,依据的仍然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总体德育目标,以及现代中小学生德育基本内容,在遵从常规德育规律的情况下,所关注的重点是将德育内容,以及方法途径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融合。学生的生活内容是丰富的,根据农村学生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分成四大类若干方面,如右图。

其次,营造生活德育氛围,创设增进学校道德风气的氛围,建设学校道德团体。农村学生进入学校,进入某个年级、班级、宿舍、兴趣班以及团队组织,和同学、老师、食堂员工、生活老师、门卫、校医等学校所有人员都发生着多样性的人际关系,维持这些关系的直接链接机制,如信任、合作、支持、共同学习,还是自私、怀疑、恐惧、控制、对抗,对学生道德形成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为此,营造全校上下关注道德养成的氛围则变得十分重要,从餐厅到操场,从教室到宿舍,从走廊到草萍,美德都应该随时被发现、被关注、被赏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到几个方面:一是发挥教职员工的道德示范作用;二是要鼓励学生做集体的主人,关心并解决学校、班级、宿舍或学习小组出现的问题;三是挖掘生活内容,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如,农村寄宿生的理财教育主题活动——通过理财,了解家庭,懂得感恩,学会节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家庭美德和独立生活能力的早日形成;四是建设紧密、互助的人际关系,如班主任记得每一个学生的生日并给予恰当的祝贺,给困难学生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建立班级博客加强师生交流等均是加强紧密关系的重要方法;五是要关注学生的“自由时空”,营造“沉浸式”生活德育氛围。所谓自由时空,是指学生的课外活动、周末或其他休息时间,还有学生的自由交往空间,等等。寄宿学校学生除了上课、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以及就寝等集体生活时间以外,自由活动时间,就餐前后,仍有足够的时间是自己主观支配的。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这些时空是要还给学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此放任自流,而是要有目的地、积极地营造一种无形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在前置的空间内从事自己的活动,使学生无形中受到良性环境的积极熏染。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场所。如,学校开放式书吧、班级图书角的建立,广播电视新闻的开通,图书体育场馆的开放,各种书画展览,校本课程的开设,等等。要加强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引导,尽可能发挥团、队、会各种学生团体的带动引领作用,对学生的行为规范、遵规守纪等方面加强检查、督促、评比,使他们在相互管理的实践中提升自己、帮助他人,尽可能消除学生道德机会主义滋生的温床,全方位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事实上,农村学生的集体生活、遵守公约、生活自立等方面的话题十分丰富,均是生活德育的绝好素材,“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并非泛泛而谈。

第三,确立生活德育机制。要使生活德育收到实效,工作机制的建立是重要一环。一是成立生活德育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年级长、班主任、宿舍管理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代表、学生团队代表等共同参与,各类人员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位、协作有力;二是关注生活细节,建立生活行为标准。因寄宿学生全天候生活在学校,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是学生活动的场所,德育的空间必须覆盖学生教室、操场、宿舍、食堂等所有生活场所,形成一整套全面覆盖学生生活全部内容的生活准则,使生活德育有章可循;三是将生活德育工作和学校的课程规划相结合,在以校为本的课程体系中体现生活德育的特色;四是建立系列关于年级、班级、宿舍、学习小组等系统的评价激励机制,对生活德育工作进行实时评价,引导道德团体的正确走向,使生活德育真正收到实效。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