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验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2016-03-01李娇娇

新课程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数学实验课堂效率学习兴趣

□李娇娇



实验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李娇娇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觉得数学课难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不能有效提高。通过各种方法、途径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效果却不明显。通过研究发现,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激发兴趣、发展思维,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实验;学习兴趣;操作思维;课堂效率

将实验教学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可以有效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且实验教学会用到各种各样的教学工具,学生和教师一起动手实践,形象、直观地将教学内容展现出来,在有声有色的课堂氛围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认真思考,相互交流,不但有效提升了实践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只有让学生对学习活动充满兴趣,才能使其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并最终收到良好的效果。将实验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会产生好奇心,学习数学的热情也会高涨。

例如,教学“体积”时,让学生制作长方体的盒子,并在盒子中装满水,之后将盒子里的水倒入量筒测量体积。先让学生用直尺分别测量盒子的长、宽、高,再进行分组讨论,每个人都可以大胆推测和验证长方体盒子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由于每个学生拿到的盒子大小不一,其长、宽、高也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来计算,“长方体体积=(长+宽)×高”“长方体体积=长×宽×高”“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各种猜测层出不穷。笔者表扬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积极思考的态度,然后进行引导: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具有普遍适用性,适合所有人手中的长方体盒子,大家可以借用同学的盒子验证公式的正确性。通过这次小小的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数学教学效率。

二、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积极、主动地探寻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好主导作用,采取有效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例如,教学“三角形三边”时,让学生用各种不同长度的木棒来搭建三角形,比一比谁搭建的三角形最多,学生纷纷用自己手中各种长度的木棒做实验。笔者顺势提问:“是不是任意3根木棒就可以首尾相接连成一个三角形?”“是!”“不是!”学生大胆地表达各自的看法,笔者找了一位回答“不是”的学生提问:“你觉得不是任意3根木棒都可以搭建出三角形,可以举出一个例子吗?”这个学生认真地从他手里的木棒里选出1根最长的木棒,2根最短的木棒(2根短木棒的长度加起来也不及最长的长),向大家演示说:“这3根就不能搭建三角形。”其他学生点头称赞。之后,笔者让大家开始动手操作,试一试什么样的3根木棒首尾相接不能搭建成三角形,“3根木棒中有1根非常短的”“3根木棒中有1根非常长的”“3根木棒中有2根非常短的”……笔者引导学生将所有可以拼成三角形的3根木棒中的任意2根连成1根,和第3根木棒比比长度,让学生自己总结和体会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笔者仅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收效却很好,大家在互动中收获了知识。

三、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落实。因此,将实验教学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促使学生将操作和思维过程自主联系在一起,而创新意识的起点正是操作和思维的过程。

例如,教学“分数与分数的乘法”时,让每个学生准备1张长方形纸片,要求大家首先折出纸片的3/4大小并标为阴影部分;第二步将阴影部分再分为4等份,在其中3份标另一种颜色;第三步将整张纸片展开,让学生将刚才操作的整个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理解。笔者将分数乘法公式写在黑板上,让大家讨论分数和分数相乘代表的意思到底是什么。讨论过程中学生不断有新的想法提出,并用折纸的方式进行验证,学生在互相指正和鼓励中边思考边操作。

四、有效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数学,要求学生具有严密的思维结构,因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实验应用到教学中,使其与思维过程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语言和学具操作很好地结合起来。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形式,每个人的思维与其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将实验操作的过程和结果通过数学术语准确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对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例如,教学“9加几”时,让学生通过摆木棒的形式来学习,首先告诉学生,9和1相加能够先凑出10,用一个不同颜色的木棒代表……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自己讲述整个操作过程。尽管学生所用的术语不够准确,但都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来表达。笔者先肯定学生的想法,然后引导学生尽可能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解释整个过程。这种训练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使思考过程更条理化。经过长期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述能力有非常好的效果。

在实验过程中,应该体现出从直观到抽象过渡的过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思维水平。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的认知过程,是小学生动手操作的规律。尤其是在数学这种概念性比较强的学科中,借助学具操作,可以让学生收获各种各样的感性认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行比较、分析、抽象及概括,这就使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实现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的突破,最后将事物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形成概念。在整个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的口、眼、脑、手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对于将实验操作过程转化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有着重要意义,实现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高。

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够在实验和表述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及语言表述能力,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实验教学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有重要作用,还能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作出重要贡献。

(编辑:易继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0-0111-02

作者简介:李娇娇,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数学实验课堂效率学习兴趣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方式方法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