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读品味迁移运用
——《石榴》说课稿

2016-03-01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子儿石榴自然段

罗 妹

【说教材】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6课《石榴》是一篇典型的状物类文章,课文介绍了石榴的生长过程和品尝石榴的过程。本文条理清楚,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形象,精当的比喻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对家乡的热爱,读来饶有趣味,是学生习得语言和习作的范例。

【说学情】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初步具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词的能力,但对于文中的儿化音“劲儿”“子儿”和一些多音字,如“间”“结”等容易出现误读,需要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和学习实践。在内容理解方面,学生能够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能理清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了什么,但对于观察事物的方法、写作手法的运用、作者情感的体悟等则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13个生字,会写其中的9个。读准多音字“结、剥、间”和儿化音“劲儿、子儿”。

2.了解石榴由抽枝、长叶,到开花、成熟的生长过程,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对家乡的热爱。

3.学习按一定顺序描写事物,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事物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的写作方法。(重点)

4.品尝一种水果,能仿照第4自然段写一段话。(难点)

【说教学过程】

一、扣题激疑,整体感知

从整体入手,并能够探寻作者的行文思路,感悟作者选材、组材和遣词造句的匠心独具。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上课伊始,与学生轻松交流,“你们吃过石榴吗?见过石榴树吗?”并通过播放相关图片,唤醒学生记忆,让学生直观感受石榴的特点。接着,板书课题,强调“榴”字本身读第二声,在“石榴”一词中读轻声。通过质疑“作者是怎样写石榴的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提出如下要求: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文章围绕“石榴”写了哪些内容?在学生充分阅读、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出第2、3自然段写的是石榴的生长过程,第4自然段写的是品尝石榴的过程,边小结边板书。最后,抓住第一自然段中“驰名中外”一词,通过理解词义,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自豪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二、着眼写法,细读品味

整体感知,能提挈要领,文本细读,才能深入品味。我将第2、3自然段的学习作为本环节的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三次“对话”,了解写法,品味语言。

一读,解决读正确的问题。本文生字较多,集中识记不仅耗时,往往效果还不尽如人意,随课文识字不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能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第2、3自然段,在学生的朗读中相机纠错、正音,重点指导读准“劲儿、子儿、一半儿、咧开、结出、露出”等容易读错的词语。

二读,解决写作顺序的问题。引导学生“浏览第2、3自然段,试着按顺序,简洁地说一说石榴生长的过程”,并提示:只要说清“什么季节,石榴怎样了”即可。在学生回答时,我适时示范,譬如学生说到“春天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我引导“抽出新的枝条”可以归纳成“抽枝”,并让学生仿照这样的方法,继续提取出“长叶”“结果”“成熟”,最后结合板书说一说石榴生长的整个过程,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石榴生长过程的表达方法。

三读,解决写作方法的问题。我结合板书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16个字就能概括的生长过程,作者却把它写得那么具体、生动,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文本,“边读边画出你觉得写得特别有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努力把‘有趣’读出来。”在“特别有趣”的提示之下,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第2、3自然段中的这两处语段:

“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通过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鼓着劲儿”,感受作者把“石榴花”想象成“小喇叭”不仅因为花形似喇叭,还因为石榴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的热闹景象与小喇叭吹起来时的热闹情景一致。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花形的有趣,花开的热闹。

第二处拟人句的品读,主要通过图文结合,以读促讲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想象的丰富,描写的生动。

三、学习写法,迁移运用。

第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感受作者对石榴喜爱之情的同时还要习得语言,学习写法,练习表达。

1.领悟写法。本环节教学,主要让学生习得有序表达和具体表达。

为了让学生感受作者表达有序,首先引导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品尝石榴的?边读边圈画出关键词”。在学生自读自画,充分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按“剥、看、嚼、感”的顺序,条理清楚地写出了品尝石榴的过程。

表达不具体是学生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为了直观感受“写具体”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两组句子比较:

A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里面有很多的子儿。

B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A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真好吃。

B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A句是许多学生在写作中的“常用句”,B句则是文中语句。学生通过两组句子的比较,不难发现作者是抓住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味道以及品尝时的感觉和作者丰富的想象,将品尝石榴的过程写得具体生动。

2.顺势迁移。结合板书,明确写作实践的要求。“同学们,作者按剥、看、嚼、感有序写出了品尝石榴的过程;抓住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味道以及品尝时的感觉,将品尝过程写得具体生动。我们在接下来的写作中也要能够像作者这样,有序、具体地记录下你品尝水果的过程。”这样,训练的要求就显得十分明白,目的也更加明确。

3.尝试运用。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并进行实践运用,我设计了“四步骤”,分别是:有序品尝、分享交流、尝试写作、反馈评价。

有序品尝。“请按照作者品尝石榴的过程尝一尝你们带来的水果。”很快,学生便会发现问题——有些水果无法按石榴品尝的顺序去吃,学生纷纷质疑。此时,我再进行引导“的确,很多水果在品尝时与石榴品尝的顺序略有不同,即使同一种水果,譬如苹果也有不同的吃法——带皮吃,去皮吃。同学们在品尝水果时,要能按不同水果的吃法去品尝,并记住你的品尝顺序”。

分享交流。利用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发言等形式,鼓励学生充分表达,根据学生的表述,组织学生共同修改、指导,重点仍在“有序、具体”上。

尝试写作。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在口头作文时“很能说”,可一旦让他写下来就没那么出色了。根据这一情况,在巡视时加强个别指导。另外,在巡视过程中如发现学生出现了共性的问题,不妨停下来,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后再继续往下写。

反馈评价。集体反馈评价的学生作品要有代表性,或存在共性问题,或具有个性表达……总之,要对大部分学生的写作、修改有指导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石榴》虽不是什么名家名篇,但丰富的想象、有序的表达、情感的真挚是学生习得写作方法的范本。

猜你喜欢

子儿石榴自然段
石榴红了
吃水果,不许吐子儿
石榴籽
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
秋天
石榴
榨汁前,果蔬子儿都应去掉吗?
美丽的秋天
苹果子儿有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