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着“自由”的方向
——关于读写课程开发的若干思索

2016-03-01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小燕子自由爸爸

李 争(特级教师)

读写课程的开发,并非一个崭新的命题,目前大家基本从三个维度实施:一是对现行教材文本的“再开发”;二是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深开发”;三是依靠当前多元媒体的“新开发”。以上的探索与实践多从开发的客体上进行,且呈现出散点状、偶发性特征,对于开发的主体——教师却鲜有研究。读写资源俯拾皆是,可是众多教师课程开发的“自由”之态因何受阻,又如何才能表现为应然、本然的“自由”模样呢?

自由开发,怎会“道阻且长”

法国大思想家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世间万物,论及本性,都是倾向于解放或自由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那么,教师身上本应拥有的自由开发潜能,因何被遮蔽?他们原有的天赋受到了哪些束缚呢?

笔者以为首先就是经验主义。经验是把双刃剑,一不小心就会让我们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沼。那些化入骨髓的前期经验,会让人们无法逃脱,会成为枷锁,把自由拒之门外。

从本质上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由思想者。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随时都可能将其丢失。为何会如此?这就不得不提到人的另一种秉性,那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趋利避害的心理。若一位老师积极开展大阅读实践活动,但在学校统一组织的学科考试中却屡屡受挫,他还能坚守自己的阵地吗?一个人如果不能从自由的思想中得到好处,反而深受其害,他就有可能让自己的大脑处于一种被奴役或者抛荒的状态,变得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你要考什么我便教什么,“额外”的开发自然搁浅。

这也就涉及到学校评价改革的问题,如果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能跟上,课程开发就会成为一句口号,尽管在理论研究上波涛汹涌,可是在课程执行的深海处依然是死一般的沉寂,即便有个别老师会进行一些开发性的实践与尝试,那也是寥若晨星、死水微澜。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教师将很难成为独立的思想者、锐意的求新者、勇敢的拓荒者,反而会变成学校这台教学机器上的螺丝钉。这一颗颗螺丝钉固然有着大头儿子一样的脑袋,可是它们却失去了思想的能力。

自由开发,当致力问题解决

自由飞翔的“起飞屏”应该是我们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改变当下的教育问题,光是靠自由的思想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实践力量的及时跟进。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过上有滋有味的语文生活,大阅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很多学校开出了推荐书目,开设了阅读指导课,很多的家长朋友开始给自己的孩子买书,这个社会好像一下子成了书香社会。可笔者通过观察走访,发现不少学生身上存在着假阅读现象。一到阅读课,就有学生喊着:这本书我读完了。问其大致内容,说不出;让其评点一下其中某个人物,谈不来;请其谈谈作者在表达上有何匠心,更是麻雀啄糨糊——张不开嘴。

阅读应该是一种自主的行为,有什么好的方法能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读进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笔者创造性地编制了《我读我秀》,使阅读的实效性大大提高,让学生的阅读有了明确的方向,并从根本上提高了阅读的实效。

《我读我秀》主要包括:(1)概括大意。将厚书读薄,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一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途径。(2)结识新朋友。阅读中,学生常常会碰到“拦路虎”“绊脚石”。如果他们能通过向他人请教或借助工具书,弄清词语的音和意,这些陌生的字词就会成为学生的“新朋友”。(3)佳句检索。一个句子就是一朵美丽的花,一朵智慧的花,一朵精巧的花,他们粲然开放在文字的原野里,是那样鲜艳,那样夺目!这些句子使文章增色,可谓锦上添花。学生在品味积累的同时,自然也会慢慢地学会表达。(4)精彩回放。聪明在于勤奋,积累决定表达。此环节,可以为学生留下足够的储存空间,让他们摘录下自主阅读中的精彩片段,这些“百宝囊”“采蜜本”,将使他们日后重温文本中的经典段落节省大量时间。(5)超级模仿。创新总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最深的爱慕。关注作者的表达,发现其独特之处,发现其匠心所在,发现内容背后潜藏着的形式和表达规律,然后进行模仿写话。(6)说长道短。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学生可以与文中的人物对话,与文中的事理对话,跨越时空传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同时,阅读的过程,又是一个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学生可以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让自己变得敞亮;与自己的经历对话,让自己变得丰厚。阅读与思考同步,吸纳与倾吐并存,这样的阅读才是高效的阅读。

《我读我秀》开发使用后,学生向教师、家长提问的多了,工具书使用的频率高了,他们的思维有深度了,阅读中的鉴赏行为多了,自主阅读的多了。《我读我秀》不仅帮助学生投入地阅读,而且让他们从中学会了科学的阅读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且让他们“秀”出自己的风采。此举不失为一种智慧地开发。

自由开发,应坚守儿童立场

课程开发的主体固然是教师,可是课程经历的主体却是学生。这就提醒我们这些开发者,不能自以为是地恣意妄为,而要坚守儿童立场,关注儿童经验。成尚荣先生说:“所谓儿童立场,就是指教育是为了儿童的发展,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的需求出发。”

一日,在办公室里,一位同事正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学生习作原文是这样:小红把小燕子放进窝里,燕妈妈赶紧搂着自己的孩子。小燕子对妈妈说:“妈妈,多亏小红救了我。不然,我就被那只猫给吃了。”燕妈妈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忙对小红说:“谢谢你救了我的孩子,我一定会报答你的。”小红微笑着说:“我不需要你任何报答,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

这位同事认为,燕子怎么可能与人对话呢?这样的情节太荒诞,太离奇了。他认为应该这样修改:小红把小燕子放进窝里,燕妈妈赶紧用自己的翅膀把小燕子遮住,生怕它再受到伤害。小燕子伸出脑袋,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告诉妈妈事情的经过。燕妈妈听完了小燕子的叫声,转过头来对着小红叫个不停,好像在向小红表达谢意呢。

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孩子是生活在两个世界中的。一个是现实的现象的世界,另一个是美丽的幻象的世界。而且这两个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同时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中。在人的生命周期中,只有在童年时期才拥有此“特权”。他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国王,一个公主,或一个英雄,让燕子说话那是小菜一碟,根本不值得一提。

王开岭在《人生的纽扣》中这样写道:“儿子三岁,晚饭后,该散步了,他耍赖,不跟妈妈下楼,我脱口喊道:‘黑猫警长,黑猫警长,月亮出来了,快去执勤!’他一怔,丢下玩具,冲下楼。”看来,对孩子来说,童话情景就是生活情景,他从童话里认领的角色和命令,远比现实中委派的更具诱惑力和号召力。小时候,童话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长大后,它才被当成了文学。

没有对儿童的深入了解,就不可能有基于儿童的课程开发;没有对儿童的深入了解,也不可能让开发出来的课程生长成儿童的血肉。

自由开发,要熟悉学科规律

自由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与“自由”如影随形的恰恰是“约束”。有人甚至说“自由即约束”,一个人只有在约束中,默默坚守,才能成为某一角色。可供开发的读写资源是开放的、丰富的、多元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读写资源都能进入课程视野。这里考量的是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熟悉把握,对年段目标的清晰判断,对所教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敏锐洞察。这些都是后天教学实践中历练出来的课程判断力。

翻开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我爸爸》,学生一下子就被其中的语言深深吸引: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游得像鱼一样快。他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河马一样快乐。我爸爸真的很棒!

这无疑是规范低年级学生言语表达的绝佳范本,让二年级的小学生感觉到运用比喻的手法来写话,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同时爸爸还是自己最最熟悉的人物,孩子的话匣子自然会轻松打开。

生:他用了比喻的方法,把爸爸说成了很多的动物。

师:对,比喻也叫打比方(板书:打比方)。打比方能让自己的表达更加生动,更加有趣。你能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说说自己的爸爸吗?

生:我爸爸吃得像猪一样多。(师生笑)

师:同学们感觉这个比喻用得好吗?

生:不好,猪很懒、很笨的,用它来说自己的爸爸不太好。

师:有没有更好的说法呢?

生:我爸爸吃得跟大老虎一样多。

师:老虎的胃口可是非常好的,一顿要吃很多很多的食物!这个比方打得好!

生:我爸爸跑得像豹子一样快。

师:妙!猎豹是动物世界里的短跑冠军,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你爸爸跑得有多快。

生:我爸爸像猴子一样灵活。

生:我爸爸经常晚上加班,熬夜,也不累,我觉得他像猫头鹰一样。

师:你爸爸像猫头鹰一样喜欢上夜班。(生笑)

生:我爸爸跑起来像风一样快。

师:你真了不起!别的同学只想到用动物来比喻,你想到了大自然中的现象,掌声送给她!

明确了教学目标,找准了生长点,选对了教学对象,这样的自由开发才是让人称羡的有价值的开发。一名优秀语文教师应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极其敏锐的触角,精于取材的意识,巧妙整合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对学科规律的熟悉与把握。

自由开发,让个体的经验生长

当前对读写资源的开发多关注于物(文本、图片或视频),而缺乏对课程主体学生的研究。很多老师对于学生习作中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言语禀赋却缺少积极的“二次开发”。学生的自由写作,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个性化行为,正如生命的自由发声、自在存在、自然之态。作为语文教育者的我们是用固有的“成见”来规定与约束,还是让自己成为一名发现者,用教育人特有的爱与智慧谨慎地呵护每一颗充满个性的种苗呢?

我们见过很多写人的作文,可一个孩子竟然这样描写自己的爸爸:

“明明”与“偏偏”

明明是你打碎杯子,

偏偏说碎碎平安,岁岁平安。

明明是你做错了事,

偏偏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明明是你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

偏偏说刚好来场大扫除嘛。

明明是你不愿做饭,

偏偏说今天天气好,去外面吃。

明明是你偷懒,

偏偏说工作忙,休息会儿。

明明是你不会做那道应用题,

偏偏说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自己想去。

明明知道你是个好爸爸,

偏偏写篇作文批评你:

老爸,你好虚伪!

这篇文章摒弃了写人的一般范式,如果老师强行入轨,或许这位孩子潜在的诗性言语之花就会凋零,可喜的是,这位教师没有批评,而是对该生进行了表扬,欣赏其言语的个性、情感的真实、可贵的创新。后来,这个孩子钟爱起诗歌来,买来了儿童诗集,偶有灵感便会信手写来,她创作的小诗更是频频在全国各大学生报刊上发表。如果没有教者的自由,又怎能培养出孩子们自由的灵魂、个性的气质?儿童经验,既是读写课程开发的出发地,又是课程建构的目的地。让每一个儿童的经验都得到应有的生长,并长成他们应有的模样,或许这才是教育的应然追求。

“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烁着自由的光辉。”这句话来自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有人说集中营是一个关押人的思想、扼杀人幻想的牢狱,是一个将活人变成僵尸的场所。可是该片的主人公安迪却用19年时间挖了一条通道,从集中营里逃了出来,重新拥有了“自由”的天堂。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是不是也能从现有的教育体制、教材建制、教学常态中挖出一条“通道”,让您的读写教学实践获得应有的“自由”呢?

猜你喜欢

小燕子自由爸爸
小燕子
听小燕子唱《小燕子》
小燕子回来了
小燕子,背把剪
我和爸爸
爸爸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