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比较
2016-03-01宋红兵王
宋红兵王 琪
1)河南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平顶山 467000 2)河南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平顶山 467000
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比较
宋红兵1)王琪2)
1)河南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平顶山4670002)河南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平顶山467000
【摘要】目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前循环急性脑梗死和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11例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梗死类型分为前循环组54例,后循环组57例,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24 h、1周NIHSS评分差异,并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后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前循环组溶栓前、溶栓24 h后、溶栓1周后NIHSS评分分别为(14.64±3.03)分、(11.06±5.03)分、(6.77±3.64)分,与后循环组(15.74±4.87)分、(11.79±2.57)分、(8.26±2.44)分比较,溶栓1周后差异显著(P<0.05);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心房纤颤为静脉溶栓后发生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结论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治疗难度较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为颅内出血高危因素,需引起临床重视。
【关键词】静脉溶栓;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卒中类型,目前主要通过静滴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临床效果已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1],可降低患者病死率、致残率,还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但可能提高脑出血发生率[2]。现选取我院111例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前循环及后循环采取静脉溶栓治疗的差异性,并分析可能导致并发症出现的高危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07—2014-05我院收治的11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病时间均6 h内,均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男70例,女41例;年龄45~67岁,平均(60.03±5.46)岁。根据梗死类型分为前循环组(54例)、后循环组(57例),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1)急性发病6 h内入院;(2)溶栓开始治疗前脑功能障碍持续保持30 min;(3)CT头颅检查排除颅内出血;(4)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1)既往3个月内有头颅创伤史、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史或重大手术患者;(2)发病48 h采取肝素钠并且APTT明显延长患者;(3)血小板<10×109/L、收缩压>185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10 mmHg的患者;(4)头颅CT扫面正常但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明显症状患者;(5)可能导致异常出血的其他类型疾病。
1.4方法Rt-PA0.9 mg·kg-1·d-1给药,最大剂量维持在90 mg,其中10%在初始1 min内静脉推注完成,剩余在1 h内完成滴注,患者在溶栓前和溶栓后24 h采取CT、MRI检查,同时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监控,对头颅CT及MRI进行复查。
1.5观察指标采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定溶栓前、溶栓后24 h、溶栓后1周后患者神经系统评分,同时多因素Logistic分析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危险因素。
2结果
2.12组NIHSS评分比较前、后循环组溶栓后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溶栓治疗1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分)
注:与溶栓前比较,*P<0.05
2.2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心房纤颤为静脉溶栓后发生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见表2。
表2 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危险因素
3讨论
近年来溶栓作为脑梗死早期治疗首选方式的观点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同时临床已证实rt-PA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效果显著[3]。NIHSS评分为脑卒中严重程度的主要判断指标,梗死面积越大则NIHSS评分越高,相对应的预后就越差,同时NIHSS评分还可作为疗效判断的重要指标[4]。本次研究对发病时间6 h内前循环及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2组24 h内NIHSS评分显著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治疗1周后2组NIHSS评分进一步降低,且组间有明显差异,说明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改善情况优于后循环。
根据英国学者Bamford等提出的脑梗死分型方式,急性脑梗死主要包括全前循环梗死、部分前循环梗死、后循环梗死及腔隙性梗死四种类型,本次研究前循环主要是颈内动脉供血区,即大脑中、前动脉。本次研究对2组采取相同治疗方式,可见1周后前循环组NIHSS低于后循环组,考虑是前、后循环供血区域的差异所致。研究认为,脑细胞可逆性缺血变化为不可逆梗死是慢性病理改变过程,病理发展过程中受到侧支循环、血管闭塞部位等条件的影响[5]。后循环主要对小脑、脑干等处提供血供,若出现梗死,则病情相对前循环梗死更为严重,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这可能是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改善效果较差的原因。
尽管静脉rt-PA疗效可靠,但仍可导致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出现,严重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颅内出血诱发因素众多,本次研究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除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心房纤颤均为高危因素外,糖尿病可导致微小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脑组织较长时间内处于低氧、脑缺血状态,容易导致脑供血不足,因此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不佳[6-7]。高血压使大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小动脉出现微梗死、玻璃样变性,病程长短和溶栓后神经功能恢复事件出现率呈正比[8]。烟草中尼古丁、焦油可导致血压上升、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一系列机体异常改变,提高出血风险[9]。
综上,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但需完整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分析高危因素,以避免后期发生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4参考文献
[1]高志虎,刘瑞.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8):923-925.
[2]郭翠萍,白青科,赵晓晖,等.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疗效比较及安全评价[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22(5):330-332.
[3]党哲,张国鲁,张微微,等.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15(4):287-291.
[4]王欢,李玮,刘承春,等.脑梗死静脉溶栓后24h内选择性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观察[J].中国卒中杂志,2014,16(10):831-836.
[5]张新宇,王丽平,罗树生,等.用HAT评分预测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后出血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6):1 181-1 183;1 186.
[6]吴杨,刘家丰,于洋,等.心源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12):1 118-1 119.
[7]陈丽丽,詹红艳,王海英,等.后循环脑梗死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408-410.
[8]杨继党,林清原.静脉溶栓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1):1 785-1 787.
[9]王辉.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治疗观察[J].中国医药,2011,6(10):1 189-1 191.
(收稿2015-01-30)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1-00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