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初步观察及分析
2016-07-26姜晋灵
姜晋灵
【摘要】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处理, 研究组予以静脉溶栓处理,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 而神经功能缺损指数(NIHSS)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 安全性高, 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值得借鉴。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6.105
急性脑梗死属于临床比较严重的疾病, 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均有上升趋势, 好发于老年人群, 成为全球威胁老年患者生命安全最为主要的疾病之一, 需加强重视。本病患者脑部血液循环障碍, 进而出现缺血与缺氧等症状, 导致局限性脑组织软化或缺血性坏死[1], 为此临床多建议尽早确诊, 甚至在病变早期或超早期就实施及时、有效的溶栓处理。为了进一步探讨急性脑梗死采取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 作者就本院接诊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采取静脉溶栓与常规治疗进行了对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接诊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均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且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或病变、凝血机制异常、出血、颅内出血等禁忌证患者[2]。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5~79岁, 平均年龄(61.3±6.8)岁;合并糖尿病7例、合并高血压10例;病程1~19 h, 平均病程(3.9±5.8)h。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3~77岁, 平均年龄(61.8±6.2)岁;合并糖尿病9例、合并高血压9例;病程1~18 h, 平均病程(3.7±5.9)h。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及时确诊, 对照组按照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案处理, 即口服拜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肠溶片, Bayer Pharma AG, 批准文号H20130340), 3次/d, 0.3~0.6 g/次,
必要时可4次/d。研究组则采取静脉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前取250 ml的20%甘露醇静脉滴注, 溶栓时以(100~150)万U尿激酶+100 ml生理盐水混合后静脉滴注, 30 min内滴注完毕;溶栓当日予以500 ml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 并口服50 mg
阿司匹林肠溶片, 1次/d, 连续治疗10 d。研究组患者在溶栓前后都要对凝血酶原时间、出凝血时间、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等检测, 以便调整治疗。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 同时记录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变化, 并对比分析。
1. 4 疗效评价标准[3] 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 同时神经功能恢复, 且生活能自理;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生活可自理, 但神经功能有一定缺陷;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能力等均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 高于对照组的7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分别为(13.18±5.47)、(5.33±2.08)分, 对照组分别为(13.24±5.29)、(8.54±3.16)分, 组内比较可知,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可知, 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 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脑梗死属于常见疾病, 好发于老年人群, 但近几年呈现年轻化趋势。脑梗死是指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受到外来栓子堵塞等而发生脑组织的缺血与缺氧, 并引发相应症状。脑组织对缺血与缺氧十分敏感, 研究显示当血流阻断30 s后脑细胞代谢便出现巨大改善, 神经元功能于血流阻断1 min后停止活动, 4~5 min后逐渐死亡[4]。急性脑梗死病情危急, 若不及时有效治疗, 坏死细胞增多, 24 h内无法清晰显示病灶区, 不仅会提高诊断难度, 同时也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上世纪80年代, 急性脑梗死治疗以溶栓治疗为首选方案, 但疗效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研究表明发病3 h内实施溶栓效果更好, 故而倡导尽早诊断与治疗。
当前, 国内普遍采取尿激酶、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作为静脉溶栓药物, 本研究结果显示静脉溶栓治疗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P<0.05)。本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相似, 在同类研究中除了指出疗效与NIHSS改善更明显外, 还显示采取静脉溶栓治疗闭塞血管再通率要更高;同时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生活能力改善程度要明显更优[5]。
传统方案治疗尽管有一定效果, 但会损伤机体, 并无法根除症状, 留下后遗症。静脉溶栓治疗则能更好地打通闭塞血管, 本研究选用的药物为尿激酶, 其可激活机体内部纤维蛋白溶酶原往纤溶酶转变, 使得血栓溶解, 同时还可降低脑血管血液粘度, 减少脑神经元死亡, 从而改善梗死区域血供。急性脑梗死患者因血供区域血流慢慢减少, 并逐渐往坏死区域扩散, 为此建议尽早诊断与实施静脉溶栓治疗, 尽快畅通堵塞的血管, 从而挽救患者生命。
综上所述,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 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勇林, 陈仰昆, 肖卫民, 等. DRAGON评分在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中的应用.广东医学, 2013, 34(13):2043-2045.
[2] 张春阳, 石秋艳, 张会岭, 等.心房纤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近远期疗效的影响.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4, 27(6): 422-424.
[3] 马瑞, 张晓惠, 徐亚辉, 等.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5): 919-920.
[4] 郭舜源, 陈波, 史宗杰, 等.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4, 23(12):1314-1318.
[5] 李欣, 李雯, 刘凌云, 等.依达拉奉联合rt-PA超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14):3287-3288.
[收稿日期:2016-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