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阶段变化护理干预模式对脑梗死偏瘫病人的影响

2016-03-01徐志钦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偏瘫脑梗死影响

徐志钦 高 平

1)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沧州 061000 2)河北沧州市中心医院 沧州 061000



·护理体验·

分阶段变化护理干预模式对脑梗死偏瘫病人的影响

徐志钦1)高平2)

1)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沧州0610002)河北沧州市中心医院沧州061000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接受分阶段变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沧州中心医院2012-06—2014-09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76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前提下实施分阶段变化护理干预,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干预后临床治疗及护理依从率(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65.79%),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家庭关系、家务活动、心理状态、工作及经济情况、休闲及户外活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患者接受分阶段变化护理干预对改善其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分阶段变化护理;影响

为深入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接受分阶段变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意义,本文对我院2012-06—2014-09收治的7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06—2014-09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平行对照法随机分成2组各38例,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45~78岁,平均(63.12±2.54)岁;脑梗死22例,脑出血16例。实验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46~80岁,平均(64.65±2.83)岁;脑梗死23例,脑出血15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有关诊断标准[1];(2)经MRI、头颅CT检查确诊为首发脑梗死;(3)均伴有肢体功能障碍,属于单肢瘫痪;(4)临床资料齐全,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精神病史、血管性痴呆、言语障碍、意识障碍者;(2)伴有不同程度肝、心、肾、免疫系统、造血系统疾病者;(3)恶性肿瘤者;(4)病情进行性加重者。

1.3方法对照组行入院针对性讲解、病情观察、健康教育指导等常规护理,基于此,实验组采用分阶段变化模式,从患者个体依从行为阶段与治疗、康复等阶段出发,制定个性化干预策略:(1)于前思考期及思考期以提高患者认识为主要方向,详细阐述康复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主要内容包括康复基本知识及注意事项,并推行针对性心理疏导;(2)准备期以提高患者方法及技能为主要方向,详细告知示范肢体康复锻炼方法、注意事项及锻炼时间,制订针对性康复计划,并强化心理疏导;(3)在行动期,以增强管理为主要内容,鼓励患者坚持锻炼,降低依赖性,提高患侧下肢肌力,主要内容包括予以肢体康复锻炼指导,告知该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争取患者家属协作。同时,积极督促、鼓励患者对异常运动模式进行纠正,强化基本活动功能训练,维持生活适应能力训练,改善社会关系,并辅以个性化心理疏导;(4)在维持期,以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内容,具体措施涵盖残存功能代偿适应性指导、适应性功能训练指导,并积极推行健肢替代疗法,强化ADL生活技能强化训练,将心理疏导贯彻其中;(5)干预形式:住院期间,主要涵盖个别指导与集体讲座两种形式;出院后,开展随访干预,于随访1个月内每周进行1次,1个月后坚持每间隔2周1次。同时,从患者具体情况出发,推行电话随访或家访活动;第3个月,行1次随访评价。

1.4观察指标(1)治疗依从程度:完全依从:患者完全掌握并主动协助医护完成每日康复计划;部分依从:患者需家属及医护监督才能完成每日康复计划;完全不依从:基于督促下亦无法完成每日康复计划;(2)运动功能评估:应用FMA运动功能评定法进行系统评估,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提示肢体功能恢复效果越佳;(3)生活能力评估: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估,总分100分,得分越高,则提示生活自理能力越高;(4)生活质量评估:应用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表,开展系统评估,主要涵盖家务活动、心理状态、家庭关系、休闲活动及户外活动、工作及经济情况等内容。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2结果

2.12组依从率比较实验组依从率达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65.7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治疗依从率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评分比较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接受护理干预前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评分无显著性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评分均呈上升趋势(P<0.05)。见表2。

±s,分)

注:与对照组,*P<0.05

2.3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家庭关系、家务活动、心理状态、工作及经济情况、休闲及户外活动上的评分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目前,临床针对脑梗死偏瘫治疗主要以改善患者各方面的功能为原则,进而提升生活质量。研究证实,就脑梗死偏瘫患者而言,应从实际需要出发,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与生活自理设计护理原则,进而行康复程序编排,才能获取较为满意的康复效果[2]。国外有学者提出了TTM模式,其作为一门以功能学为关键内容的新型医学影像技术,证实在体质量控制、戒烟、饮食调整等不良健康行为干预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值得临床积极推广[3]。该理论表明,行为改变属于连续性过程,须经历前思考期、思考期及准备期与维持期,且存在不同的心理需求与变化历程,并强调个体化行为变化阶段需求,以此制定健康维持及恢复策略。另有研究证实,要想在行为改变上获取成功,于健康教育过程中须重视行为改变阶段性变化情况,而本文主要以TTM理论为指导,并综合脑梗死偏瘫康复程序改变情况,制定以提升患者依从性为主的个性化方案[4]。

急性期脑梗死偏瘫患者由于生活突发改变,生活无法自理,易形成愤怒、悲伤、悲观等不良心理情绪,临床多表现为治疗、护理不配合,故此阶段需强化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在病情稳定期,患者在瘫痪肢体康复上存在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故必须提高患者对康复知识与技巧的了解及把握能力;在恢复期,诸多患者认为急性期后痊愈希望被破灭,极易产生绝望心理,对后期康复训练抱有怀疑心理,严重情况下,往往易显现情绪障碍,易影响后期康复效果[5]。此外,在康复后期,诸多患者瘫痪肢体功能尚未完全康复,伴有一定的依赖心理,生活自理能力严重下降,故此阶段需强化患者残存功能代偿适应指导,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6]。一般而言,依从性主要强调患者行为与医嘱维持一致,而患者对医嘱的依从程度对疾病治疗与转归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常而言,脑梗死患者无法在住院期间获取完全康复,诸多病人需获取家庭及社区维持性康复治疗,基于环境改变、人际关系建立等因素影响下,需予以患者鼓励与指导,本文实验组患者接受分阶段变化护理干预,将住院治疗拓宽至家庭,结果表明,患者依从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实分阶段变化护理干预对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治疗及护理依从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有效增强患者治疗信心,调节其心理状态,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改善其预后。

此外,在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推行分阶段变化护理干预康复计划中,严格遵循患者个性化原则,坚持全面训练与循序渐进原则,依据其病情康复不同阶段予以系统化护理干预,重视患侧可动性,并以随意运动、分离运动为目标,进行适量、反复康复锻炼,便于患者及其家属早日掌握康复方法,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7]。目前,临床研究表示,分阶段变化护理干预模式内容简洁,不易遗漏,规避了以往常规护理的盲目机械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际运行状况与标准差异,可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及时改进,有助于确保护理质量得到可持续性提高[8]。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表明分阶段变化护理干预能有效规范脑梗死偏瘫患者健康行为,最大限度提高康复护理效果,改善患者运动及生活能力,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

综上所述,分阶段康复干预模式能有效改变脑梗死偏瘫患者不健康行为,提高患者康复依从性,最大限度改善患者残障,维持其正常生活,改善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4参考文献

[1]郑玉姬.康复护理对股骨颈骨折合并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1):25-26.

[2]荆满华.康复训练指导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2010,16(3):83-84.

[3]秦蕾,冀蓁,陈蕾,等.延续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的干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1(31):3 512-3 513.

[4]邱金凤,龚桂平,杨美玖,等.良肢位摆放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2,16(12):1 902-1 904.

[5]慕海芹.康复护理指导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0):86-87.

[6]邓艳莉,刘伟彦,司徒成云,等.神经功能康复仪治疗脑梗死偏瘫疗效观察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8):39-40.

[7]黎玉梅.康复护理方法对脑梗死偏瘫病人的护理要点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12):1 589-1 590.

[8]贾传珍.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2):224-226.

(收稿2015-01-14)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1-0129-02

猜你喜欢

偏瘫脑梗死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