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与公共领域的跨国化转型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公共领域互联网

张 洋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互联网与公共领域的跨国化转型

张 洋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伴随着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的演进,经典的公共领域理论呈现出跨国化转向的趋势,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团体和个人通过互联网等跨国媒介,就普遍关心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并达成了共识,使得公共领域的范围溢出了民族国家的边界。本文通过梳理国际学术界对跨国公共领域的研究成果,勾勒出跨国公共领域的概念、脉络和边界,为后续研究提供较系统的思想起点。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领域;跨国化转型

一、公共领域的跨国界发展

公共领域思想最初源自阿伦特,理解为由人们透过言语及行动展现自我,并进行互动与协力活动的场所。德国学者哈贝马斯通过梳理近现代欧洲的历史,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公共领域的社会理论,其认为公共领域是一种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场域,立足于不受公共领域管辖的私人领域,却又跨越家庭的藩篱,致力于公共事务的讨论。理想的公共领域需要具备三种构成条件,其一是由具备独立人格的个体组成的公众,在理性基础上进行辩论;其二是拥有可以自由、充分交流的平台;其三是公共事务涉及的各方能够基于该平台展开自由辩论并形成共识。[1]

经典的公共领域理论,建立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确定的国家主权基础之上,随着冷战格局解体和全球化时代来临,民族国家不再是具有垄断效力的政治结构形式。因此,公共领域的结构也需要随之调整。一方面,民族国家内部的多元文化群体借助阶级、性别、种族等因素而聚集,发展出若干次反公共领域;[2]另一方面,分散在不同国家的文化群体借助跨国的市民社会进行勾连,使得公共领域溢出了民族国家的边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对话者,能够按照公认的规则就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商议并达成共识,从而形成了跨国公共领域。

二、公共领域的媒介学取向

公共领域作为社会交往的场域,必然依赖于特定的交往媒介,不同媒介的性质,也会对公共领域交往的结构和效果产生影响。哈贝马斯在其经典著作中分析了印刷媒介对塑造欧洲公共领域的影响,指出随着书籍和报刊生产、组织、销售模式的变化,公共领域的基本结构也会发生转变,而电子媒介造成的时空观念变化则对公共领域造成了更加强烈的冲击。因而哈贝马斯所揭示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福利国家对私人领域的接管;另一方面,也源自新的技术媒介改变了社会交往的条件。

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传播方式由传统媒体拓展到复合的视觉文化领域,公共交往更加依赖媒介的中介化,这也催化了公共领域结构的新一轮转换。互联网的发展为跨国层面的讨论提供了开放、交互的载体,使得不同国家的民众能够以议题为中心对跨国事件的意义进行对话和协商。这种由媒介技术所促成的全球性讨论,具有凝聚全球共识的潜能,也是构筑跨国公共领域的基础。

三、跨国公共领域的争议与辨析

跨国公共领域的概念自其诞生以来便面临争议。在理论上,公共领域是作为政治权力的对立面而存在的,然而在跨国层面上,并没有足够强大的政治权力对于跨国公民身份构成威胁。对此,批判学者倾向于将全球资本主义视为跨国公共领域所要制衡的强大力量。跨国公共领域的三种典型形态:流散公共领域、本土公共领域、对抗性公共领域,究其生成机理而言,都与全球资本主义的作用有关。这种全球资本主义衍生出的跨国公共领域,具有内在的颠覆性潜能,成为对抗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化的重要形式。[3]

另一个争议则是跨国界治理的可能性。在公共领域之中,公民社会的行动者通过对话商议来影响公共政策,然而在国际层面并不存在能够有效调控各方的跨国组织。公共领域的参与者可以分为弱公众与强公众,前者仅能参与意见形成,无法直接转化为政治实践;后者则拥有影响决策制定的能力。[4]跨国公共领域并非直接作用于强制性的跨国治理,而是透过自下而上的跨国公民社会参与政策制定,从而以政治有效性弥补了理论合法性的缺失。

跨国公共领域的结构与形式极其复杂,其比单一的公共领域更难判断。非政府跨国组织、网络论坛、社群刊物等载体,都被赋予跨国公共领域的意涵。理论合法性的解决并不意味着跨国公共领域的现实存在,其核心威胁是全球不平等的问题。平等地参与对话并发表意见的能力是公共领域的必要条件,然而在国际传播中,不同的群体生来便不平等。互联网上的英语霸权、不同国家间技术接入与使用的不平等、威权国家对互联网的严格审查以及互联网技术本身所内嵌的意识形态特质等,都制约了平等在线讨论的可能性。

公共领域的理想型不管在欧洲还是美国都从未真正实现,而是一种兼具规范性与经验性的理论视角。笔者赞同采用现象学的研究取径,避免将跨国公共领域视作一种恒定不变的理想型。而是从经验现象出发,判断互联网在何种程度上符合跨国公共领域的规范性要求,思考这些规范性要求对于我们理解和改善全球信息化时代的跨国交往具有怎样的指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曹卫东,王晓珏,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39-41.

[2]南希•弗雷泽.重新思考公共领域:对于实存民主批判的贡献[J].社会文本,1990(1):56-80.

[3]康威,辛格.世界社会论坛是跨国公共领域吗?[J].文化与社会理论,总第26期,2009(1):61-84.

[4]萨里格鲁.网络时代跨国公共领域与新世界主义的可能性[J].传播与媒介技术线上期刊,2011(1):150-170.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040-01

作者简介:张洋(1991—),男,山东济南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社会学,跨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公共领域互联网
论共享理念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中的正确定位
中国语境中的公共道德与公民道德辨析
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的解析与研究
新型主流媒体与主流价值观的建构
理解公民道德
微信朋友圈:互联公共领域的新舆论圈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