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播出电视剧的受众分析解读

2016-06-12吴思宜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认同解码隐喻

吴思宜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海外播出电视剧的受众分析解读

吴思宜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 要:电视剧的海外播出对改善中国形象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选取了2011~2015年海外出口电视剧为样本,通过电视隐喻,分析受众对隐喻的生成过程中的不同解码过程,并对海外受众进行分析解读。

关键词:隐喻;认同;解码

2011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之不符的是中国形象屡遭外界误读甚至丑化,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软实力”。2011年1月17日,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上播出的《中国国家形象——人物篇》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西方受众甚至对宣传片产生了排斥心理。

相比宣传片,电视剧柔和的表达方式更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现如今,电视剧的画面制作也在往高质量上转变,电视剧将成为一种更好的媒介文化传播方式。电视剧的传播,不仅是一次视觉传播,通过字幕、画面、文字来传递信息,更是一次隐喻框架的建构,通过叙事、符号来进行隐喻表达。

本文选取了2011~2015年国产电视剧海外输出情况作为样本,从隐喻的角度来探究此问题,并对不同地域的受众进行分析解读。

针对电视剧的传播路径,并按照隐喻框架理论把电视剧的叙事结构归为隐喻的“制造者”,把接收观看的受众归为隐喻的“接受者”。

一、“制造者”——作为客体要素的叙事结构元素

自2011年以来,电视剧作为重要的媒介文化传播产品,国家加大了对电视剧的海外输出力度。根据表1分析显示,2011~2015年向海外输出了共计15部国产电视剧,其中11部历史题材电视剧,4部现代都市剧。而2011年仅有1部输出海外,2012年4部,2013年5部,2014年4部,2015年5部。电视剧出口国家共计10个,主要输出国家都处在东南亚以及东亚国家,北美和非洲也在扩展市场,但是欧洲没有输出情况。

表1

电视剧的叙事结构是由叙事文本及符号构成的。中国浓厚的历史文化是电视剧可以挖掘的丰富宝藏。电视剧《甄嬛传》出口到海外多个国家,并成为首部在美国主流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这与剧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智慧及谋权的叙事张力是分不开的;《步步惊心》也作为清宫剧,在日本播出时改名为《宫廷女官若曦》,其爱情的叙事张力也抓住了全世界对爱情的追求这一“普适性”的价值观;《媳妇的美好时代》作为“优秀电视剧走进非洲”的开局之作,在坦桑尼亚受到热烈追捧,其婆媳关系的叙事内容、人间情暖的叙事张力也是符合当下价值追求的。

《甄嬛传》、《步步惊心》等以清朝为时代背景的历史剧,其“辫子戏”、“宫廷”、“旗装”都成了重要的符号。而这些有着历史烙印的建筑和物件,也显示出海外播出电视剧的“民族性”,这些符号成了记忆和时代的隐喻。

二、“接受者”——作为主体要素的受众元素

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所提出的“编码/解码”,强调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接收的程度受接受者的文化关系、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解码的多义性,这一过程完全不受编码者的控制与主导。作为输出海外的电视剧,不同地域的受众在观看同一部电视剧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文化程度等,对于电视隐喻的解码也会出现多元化,产生主导性解读、协商式解读和对抗式解读。

(一)个体受众的主导性解读和对抗式解读

个体观看是观看电视剧的基本形式。个体受众能够自主地选择电视剧,个人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差异性让受众成为多元化的“个体群”。在个体受众中有两种解读方式:主导式解读和对抗式解读。

主导式解读的受众能够直接接受电视剧的隐喻内容,这一类受众以居住在其他国家的华侨和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受众为主。这部分人群所处的文化环境和个体拥有的文化背景,或多或少与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重叠的部分,能够深层次地理解出口电视剧中的隐喻部分内容,通过电视剧内容可以加深他们的文化认同。就个体指向而言,认同是指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或信任什么样的人,以及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共同体指向而言,指个体对不同社会组织和不同文化的归属感,如《甄嬛传》在海外也得到了较好的评价。对华侨而言,《甄嬛传》中的故宫、花盆鞋都是历史的记忆,虽然花盆鞋和旗服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没有痕迹,但是故宫仍是存在的,在电视剧中出现这样的视觉画面与场景,有效地拉近了海外华侨与国家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强了华侨对自身身份的认知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剧中的封建制度和众妃争宠这样的剧情、非白话文的语言,在现代生活中已经不复存在,但它们却是那个时代的象征。再如,《琅琊榜》中的汉服、发髻都是能够增强华侨文化认同的实物。这些有时代性和记

忆性的内容与符号,点燃了他们的集体记忆,增强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归属感,有助于形成共同体意识。现代都市剧选取的多为北京、上海这样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力的城市,一方面有助于拉近与华侨的心理距离,通过画面感受现在的中国城市;另一方向东亚和东南亚的受众展现了良好的现代中国形象。

目前,国产电视剧没有输入欧洲地区,并且《甄嬛传》的英文版在美国的播出并没有产生很好的传播效果,在美国Netflix视频网站上仅不到2星(满分5星),这都呈现出了受众的对抗式解读。受众的对抗式解读与中西方文化所处的语境不一致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曾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高语境的语言与非语言内容,信息隐蔽而含蓄;低语境的语言与非语言则明确而公开。中国就处在高语境的环境中,中国的古文讲究意境和含蓄,对于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古文、古诗词,西方受众难以理解,即使翻译成英文,多半也失去了原本的意思。例如,《甄嬛传》中的“贱人就是矫情”,在美版中的翻译是“Bitch is so bitch”,这样的翻译让语言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对剧情和内容的理解上都是有偏差的。相对而言,西方国家处在低语境的环境中,他们的语言是明确而写实的。两种不同语境下的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成了传播的阻碍。而对于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故宫”、“辫子戏”,西方人若不能在同一语境下进行隐喻的生成,他们就可能把这些解读成封闭与落后,甚至从根本上排斥这样的电视剧。

(二)群体受众的协商式解读

群体观看,指的不仅仅是群体式观看电视,如以家庭为单位的观看方式。更强调的是网络平台的个体受众的集群式观看。这种观看方式是相对于个体观看的独立性而言的,其更倾向于讨论式的集群。这种群体受众分布广泛,对电视剧的隐喻解读受到地理位置的控制较小,更多的是依靠讨论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产生协商式解读。

全球化进程中,各国人群、经济之间的联系性更加紧密,交流的增多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例如,美剧以及好莱坞大片的全球化播出,已经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受到了视觉的冲击。同时,依靠解说贴和互动评论,找到不同文化中的文化重叠区域和契合点。例如,《媳妇的美好时代》能够在坦桑尼亚热播,正是因为这部剧选择的时代背景是现代都市生活,并且剧中人的生活方式和坦桑尼亚的多数受众有着相似之处,引发了他们的强烈共鸣,激发了其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该剧讲述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媳妇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客观地呈现了女性群体的真实情感与生活状况,较好地完成了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受众的协商式解读,正确地把握了隐喻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郭林.电视产品在中西文化语境中的对话[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2-14.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142-01

作者简介:吴思宜(1991—),女,江西景德镇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14级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认同解码隐喻
《解码万吨站》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解码eUCP2.0
NAD C368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Quad(国都)Vena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