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金融产业服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2016-02-27胡玉田
□胡玉田
创新金融产业服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胡玉田
近年来,中国凭借着改革开放、加入WTO、土地、人口以及环境五大红利,总体保持着国民经济持续迅猛的增长。但从2013年开始,中国经济连续三年以7.7%、7.4%、6.9%开始回落,国民经济己悄然由高速増长转变为中高速増长。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模式变革、新旧动力交替的新常态阶段。根据我国经济学家长期研究发现,中国经济现如今最大的短板就是结构性的供需错配严重,亟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缓解经济结构的总体失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指出的五大结构调整任务中,几乎每一项任务内容都和金融业有着紧密联系。由此,金融业必须在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下,不断通过创新经营模式、服务理念和改革现有的体制机制,有效地配置好相应的金融资源,提高金融产业的服务质效,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一、引言
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来看,中国经历了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给我国压抑已久的市场带来巨大的红利。2001年加入WTO,使得被低估的经济发展要素红利得到进一步释放,也使得“中国制造”产品开拓了全球市场。随着我国第二产业不断繁荣壮大,促使中国农村众多劳动力迁移至城市,进而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蓬勃发展。并且强力拉动我国城市房地产、基础建设以及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但根据近几年国民经济增长数据来看,经济增长总体呈下滑趋势。工业生产的增值速度自2012年来持续下滑严重,工业发展形势较为严峻。从统计数据看,需求侧总体处于弱势,导致对经济的拉动力明显不足,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因此,仅仅再依靠刺激总需求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空间已非常有限。
2015年底,党中央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的重大概念。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作出了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的重大改革举措。这些状况都指明当前我国生产要素驱动如果再像以往那样较为粗放的增长,就不能够再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三驾马车”需求侧带来的动力不足,也反映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当前中国经济供需侧结构的不匹配。总体而言,我国经济不仅总量上产能过剩,也存在着供给侧结构性过剩的矛盾。一方面是因为低端、低效能产品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高端、高质效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要着重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量的同时,要做到去产能、去杠杆、补短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不断降底生产成本、使供给侧结构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经济的发展。
中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示为我国经济增长指明了新的方向。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提出的5大结构调整意见中,几乎每个任务都和金融产业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可以看出供给侧改革的最重要的方面在于金融产业的改革。改革关键是创新金融产业服务的制度,核心目的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金融业不断深入推进利率市场改革、加强创新驱动融资结构以及完善金融产业服务结构,可以有力地助力工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不断创新金融产业服务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的重要内容。
二、供给侧理论发展研究
结合世界经济发展史,从第二次工业革命至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始终都伴随着低端制造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最为典型的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亚洲四小龙”成为发达国家淘汰低端制造业的重要“接盘侠”,随后低端制造业也逐渐转移到了我国。我国在引入这些低端制造业的同时,也吸收借鉴其相对我国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促使我国制造业逐渐繁荣,从而使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形势和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供需矛盾越来越严重,其中产能过剩最为突出。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供给侧改革并非首现于我国,早在19世纪初期,萨伊定律的提出就对供给侧改革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通过对萨伊定律供给侧理论不断深入的研究,又突现了在宏观经济管理学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学派—供给学派。该理论研究认为,经济的不断增长源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市场会根据经济发展状况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供给学派的理论焦点为增强供给侧需求和提高供给侧效率的机制。其中:一是怎样增强供给侧需求的机制,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侧能够自动创造需求。当然萨伊定律在当时通过对简单的物物交换研究,来阐释现代自由市场经济具有一定局限性。但是对供给学派对近现代供给侧结构的研究有着长远的影响。目前最新供给学派又提出供给侧创造需求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例如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二是对供给侧效率的研究。目前供给侧管理学理论研究一致认为,供给端不断增长的动力主要源于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产业的不断创新是提高生产率的最为关键因素。同时供给学派也认为政策导向作用也非常大,其核心理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要求对企业进行减税,因为从微观主体来看减税政策是提高供给的最恰当的激励。从而有效的激励企业不断提高有效供给。二是认为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加强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各领域的干涉,可以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发挥企业竞争机制的作用,促进供给侧的生产效率。
我国经济专家学者在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也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有“新”有“立”、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从供给侧发力的新主张。汪红驹和刘霞辉根据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指出,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不是扩大产能,而是高质效的产能的重组,提髙产出效率,促使市场供求总体趋向均衡。金年海认为政府要不断解除对企业供给主体的约束,通过制度改革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供给侧理论更注重于经济制度变革与产业机制体制的创新、发挥市场经济与企业的主体作用、使各生产要素能够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不断理顺政府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尊重企业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拓展经济新主体,确立新激励机制提高企业供给效率。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的目标是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动力和产业结构改革来为经济发展提供创新驱动。
三、金融业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难点研究
(一)现阶段金融产业所处的经济背景。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回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下行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经济下滑压力的同时,也并存当前中国经济的核心风险。主要有:一是产能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低效产能导致的高库存时刻威胁着企业的生产与运营;二是金融体系杠杆率过高潜在着巨大系统性风险,尤其是在国民经济增速放缓的阶段,过高的杠杆率极易引发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三是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和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致使国民经济难以持续稳步的发展。
对当前形势下大数据的研究,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来达到V型反弹,很可能会经历一个长期L型增长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粗放增长模式的结束,金融产业的规模扩张阶段也将结束,新的转折点已悄然到来。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可能表现为客户日益不断升级的金融性需求与金融产业较为落后的服务和组织结构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必须深入推动金融产业供给侧的改革,使金融业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上来。通过不断提升管理效率、经营水平和金融供给效率,促使生产力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真正的创新驱动。
(二)金融产业改革面临的难点。
1.高储蓄率抑制金融产业结构创新。近10年来,人民银行已连续多次调整银行储蓄利率。尽管利率一降再降,但居民的人均储蓄率却不断攀高,几乎每年以0.5%的速度不断高涨。储蓄率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40%以上,远远大于世界25%的平均水平。而广大客户相对较为初级的金融需求,往往能够抑制金融产业的创新发展。金融产业只需通过发展像储蓄那样传统的同质化产品就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使得金融业经营表现出明显的“卖方”特征,即多数时间以自身为本位,简单的采取“资金投入、规模扩张、销售主导、利润考核”的经营模式粗放的增长。这与现今中国市场供给侧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奇特的呼应。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学家发现现阶段的金融产业已经不能够满足相当一部分群众的需要。从而使金融产业面临着高储蓄率导致的产业创新不足,与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之间的矛盾。根据对经济发展的规律研究,这一矛盾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目前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家庭的储蓄率难以在短期内下降,大部分民众对目前的低水平同质化金融供给相对较为满足,这无疑非常不利于加强金融产业创新。
2.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产业的影响。随着央行不断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都给金融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利率市场化会影响金融业存贷息差,使金融业存款吸收、贷款发放难度进一步加大,竞争加剧。我国金融业以往主要通过资本投入以及较为固定的净息差来获得盈利。据2015年的金融年报显示所有上市银行几乎都受到存贷息差影响。其中四大国有控股银行受存贷息差缩窄政策执行力度影响,盈利能力一路下降。从2015年人民银行对金融业的两次调息结果来看,金融业息差水平收窄将会进一步加剧。
3.不良贷款率不断提升面临的挑战。我国以往依靠“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无法持续,近年来经济不断下行。GDP同比增速从2010年的10.6%下降到2016年上半年的6.7%。随着宏观经济面临着下行的压力,信贷资产质量也随之进入了下降通道,潜在的金融风险不断提升。从金融大数据来看,2014年资本形成名义的增幅下降至7.6%,2015年的资本形成名义增速直接降至5%的历史低位。由于工业生产增速不断弱势,制造、采矿和电力三大部门全面下滑,导致产能过剩的行业信贷资产质效严重降低,信贷资产管控的压力逐渐加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行。
4.金融业经营管理模式较为落后。最大问题是粗放的管理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追求机构扩张追求盈利为主的管理,利用同质化产品形成的低效竞争;二是以发展业务数量为主的管理;三是以运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模式,短期的业绩考核成为经营成败的标准,优秀的营销人员、交际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未受到重视;四是等客上门的传统贷款模式依旧,贷款审批和风险管理的“双控”体系尚未建全。在经济新常态下,一旦客户出现新需求时,金融业原有的发展模式就会面临着有效供给侧严重不足的问题,而经营管理模式必将重构。
四、金融产业创新结构模式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推动金融产业供给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全新的探索和尝试。需要在宏观经济规划中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全面考虑现有的金融资源,研究符合自身发展的策略。既要服从国家宏观战略的指引转变思想服务大局,也要不断创新金融产业激发市场供给端的活力和服务水平,努力发展集约化、系统化的经营新模式,不断推进金融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一)金融业思维模式创新。
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总体设计思路的出台,以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近期做出的5大结构调整指示,可以看到金融产业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众多经济学家认为,金融产业思维模式的创新会极大地激发市场供给侧潜在的活力。推动金融产业供给侧改革创新,是当前中国经济新形势下的新重点。金融产业供给侧的改革创新,必须要做好产业思维模式的创新,在把握好时机的同时必须确立科学化决策、系统化引领的指导思想,加快实现以产品、业务营销为中心向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转变,改变过往较为单一的分割服务,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准则、客户满意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
金融经营思维机制的创新,有利于加强内控管理促进技术运用,加快赶超国际先进金融产业标准,实现自我强大的产业升级指导。当前,金融管理机构必须要加强经济全球化意识,融入并参与全球化竞争,不断建设“走出去,引进来”的高水平双向通道。对于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导向的新兴产业,必须努力实践创新思路,进一步延展金融供应链业务。通过银企间交易链条不断的新融合,显著提高金融产业的盈利能力,提高产业附加价值。
金融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总体布局只有通过思维模式的不断革新,才能形成集成化、系统化、精细化的供给新模式。只有增强金融企业的思维能力才能真正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才能进一步创造出高度独到的金融供给,激发供给侧活力和服务水平,提高客户的依赖程度,实现金融产业和实体经济共赢的良性循环。
(二)金融业经营模式创新。
积极设立更贴近市场需求的小、精、专门机构,实行精细化作业。例如,多增设小微银行、社区证券、惠民保险机构。通过建立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以及合作性金融共同协作机构体系,有效增加金融服务产业供给。在研究转型发展路径、简化优化业务操作流程、提高风险防范机制上多做文章。
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围绕国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要求,逐步减少“两高一剩”、“僵尸企业”产能过剩企业对信贷资源的占用率。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大力支持部分产能过剩的企业进行升级和并购重组。不断发展投资银行、资产类托管、现金类管理、财富类管理等新型业务。通过鼓励金融业机构加大对新兴科技产业、民生服务工程、创业群体、小微经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强力推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发展。有效促使金融资源的配置与经济转型方向相呼应,推进金融产业经营模式快速转型,实现做专做精做优。
(三)金融业服务模式创新。
深入挖掘客户潜在的金融需求,是加快金融产业创新和服务提升的重要一步。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一直是金融业服务创新的目标。随着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的应用,使金融业服务覆盖率快速加大,互联网金融更是以低服务成本的优势不断壮大。积极整合金融业内外部资源,进一步强化与持牌机构合作,探索提升多元化、优质化的服务水平。加速转变以往提供较为单一的存贷金融服务结构,向客户提供多元化混合式的金融解决策略。根据对产业实体经济差异化的判别,创新提升融资环境,持续探索创新担保、授信、风险控制、定价权限,进一步探索互联网联动投贷运营模式。加大对传统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信贷投入,加强对科技企业的长期支持。
随着当前产业的融合与技术的升级,金融业需要把控好产业发展大局,加速产业服务转型。从以往较为单一式的金融服务转为全方位的顾问式、智能式、互联网金融便捷服务模式,不断满足新形势下新客户的金融需求。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这一利器,全面建设新商业逻辑服务能力,搭建综合金融、产业协作的服务平台,提升金融产业服务的能力,为客户提供具备行业竞争力的高级金融服务方案,不断满足客户提升的需求。
综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质效,来促进经济运行效率的总体提升。从提高产业供给质效出发,利用改革的办法促进结构调整,正确配置生产要素,提高供给侧结构对需求侧变化的应对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通过金融产业服务的创新加快自身供给端的变革,高效的配置和使用金融资源助力实体经济供给侧的改革和发展,这不仅是宏观环境下金融产业自身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也是推进其他产业供给侧改革和转型的需要。金融产业自身供给端的改革创新主要通过转变思维模式、优化经营模式以及提升服务模式这三个领域来提高金融供给侧效率,只有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才能为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与现在所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发点、内在逻辑以及目标是相一致的。由于目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长期性和紧迫性,要求金融产业服务创新做到以战略指导为引领,以客户需求为向导,以管理变革为支撑,以归并重塑为保障,激发金融产业经营活力,为宏观经济环境下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再平衡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南京溧水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