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县域农行如何提升三农服务有效性
2016-02-27卜妍
□卜妍
新时期县域农行如何提升三农服务有效性
□卜妍
2016年2月1日,《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连续12次聚焦三农发展。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和考验的时刻,农业银行应责无旁贷地履行好服务三农使命。本文以苏州市吴江区为蓝本,探索县域农行服务三农的新思路和新对策。
一、吴江地区三农发展现状
苏州市吴江区地处江苏省东南部,曾居全国百强县第二位,随着该区2012年正式撤市建区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纵深发展,业已成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地区,诸多行政村已经或正在进行社区式改造,并逐步完成从乡到镇的转变。截至2015年末,该区实现农业总收入70.4亿元,同比增长3.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85元,增长8.5%;农村经济已由传统的农林牧副渔向劳动密集型轻工业转化。吴江与其他县域农村不同的是,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农村人口增势异常迅猛,县域中心镇经济发展不断加快。但随着吴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地区也逐渐呈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经济结构失衡,过多的人口参与到工业发展中,导致农业经济比重下降,大量农田用于建厂建房,不利于农村经济改革的纵深推进。此外,由于农村工业化进程的持续加快,使得农村资金更快地流向城区和大中型企业,削弱了农村地区的资金供应力度,三农业务供求失衡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表现得十分明显。
随着吴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少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加速到该地区集聚,除“四行一社”(工、农、中、建、农商行)外,又相继有江苏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苏州银行、宁波银行等近20多家中小股份制银行入驻吴江。但不管是地方原有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还是新近入驻吴江的股份制银行,其在经营取向上往往都更多的倾斜于地方优质大中型企业和地方政府平台项目,导致真正能用于地方三农服务的资金捉襟见肘,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民间借贷或高利贷的滋生、蔓延。
二、吴江农行服务三农现状
近年来,吴江农行积极履行“面向三农,服务城乡”的崇高使命,不断加大三农服务力度,高标准地打造“市民最信赖银行”,较好地发挥区域性三农金融服务主力军的作用。
(一)立足地方经济,助推新农村建设。积极配合地方新农村建设整体部署,科学把控涉农信贷业务的投向投量,不断完善信贷管理机制,持续加大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等规模型建设的融资力度。相继向地方城投公司开展项目融资,如向吴江同里科技农业示范园“万顷良田”示范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道路、桥梁、污水处理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筹备投资1.2亿元等。
(二)倾力“惠农通”工程,改善金融服务环境。
该行针对农村点少、客户分散的特点,持续调整优化网点布局和自助设备布放,深入推进“惠农通”工程建设,结合“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金融知识进万家”等主题活动,深入各乡镇、村、区大力开展金融知识宣讲活动。截至2015年该行共安装自助设备310台,布放转账电话17160台、POS机940台,设立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21个、实现区行政村“惠农通”服务点全覆盖,极大地满足了广大村民们结算、缴费、理财等多方面的金融需求。
(三)创新三农服务,开辟融资绿色通道。该行针对农户用款“短、小、频、急”的特点,开辟从业务受理到审查审批直至放款的一系列“绿色通道”,并专门组建营销团队,全面推行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的管理模式。截至2015年末,该行已发放惠农卡40918张,带动400多家农户发家致富。
吴江农行积极探索商业化服务三农的有效新模式,已构建起以物理渠道为基础、电子渠道为引领、流通渠道为补充的多层次、立体化、广覆盖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但由于三农的弱势性、差异化与农行商业运作的趋利性、管理集中化的矛盾,使得该行在服务三农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员工三农服务意识和能力仍不够强。部分员工在三农业务的拓展上缺乏紧迫性和创新性,片面将三农业务等同于老农贷,对当下三农业务“新主体、新要素、新渠道、新市场”和党中央“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战略认识不足、行动不力。二是三农业务的资源配置还不到位。农行的网点、自助设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及“惠农通”服务点分布最广,但由于人员、费用等因素制约,仍然很难适应三农业务服务半径大、业务小而频的特点。三是现有信贷管理与三农业务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三农领域蕴含着巨大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但农行现有信贷准入往往依据客户的经营规模、经营效益、资金流量和有效担保等因素,而这往往是三农客户所缺乏的,这也是该行三农信贷占比长期不高的重要原因。四是固有的服务体系难以适应三农业务发展的需要。尽管农行目前已形成比较健全的服务三农产品体系,但实际操作的针对性、适应性依旧不强。尤其是审批耗时过长、业务创新滞后严重制约了三农业务的纵深推进。五是管理机制还不能适应三农业务的持续快速发展。目前该行没有设立专门的三农服务部门,业务尚由公司业务部和个人金融部兼管,基层网点也没有配备专门从事三农业务的客户经理,导致实际工作中分工不明、职责不清、考核激励不到位,员工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
三、有效提升三农服务的建议
(一)更新服务理念,在经营取向上要有新突破。
一要增强机遇意识。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以及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必将为深入开展三农金融服务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故要切实确立与时俱进的经营思想,牢牢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做优做实做强三农金融服务,重塑县域农行在三农金融服务领域的品牌形象。二要增强竞争意识。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渐趋深入,各金融机构必将以崭新的姿态争夺农村蓝海市场,作为服务三农主力军的县域农行,要及早调整经营策略,充分利用自身网点、网络、产品和服务优势抢占业务制高点。三是增强创新意识。随着三农新型主体的不断涌现和三农与互联网结合的日趋紧密,迫切要求各县域农行审时度势,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以数量更多、种类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三农客户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二)强化因势利导,在运营机制上要有新突破。
要切实顺应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点,因地制宜地优化网点布局和资源配置,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县域三农服务功能,使各基层网点切实成为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等各类产品的综合服务平台。在信贷管理机制方面,要加强流程再造、提升营销层次、简化决策流程,全面实施“两级终审”;对零售类信贷业务要采取“严格授信,灵活用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对信贷担保管理,要探索企业联保、动产抵押、专利权质押、行业协会+风险补偿基金+保证金+合作社等多元化担保方式;对信贷风险管理,要全面推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管控体系,加强定价管理和利率风险控制,合理摆布资产结构;对信贷绩效管理,要摒弃以往“权、责、利”相脱节的做法,充分调动基层网点开展三农信贷业务积极性。
(三)勇于创新驱动,在产品研发上要有新突破。
一是要围绕农民生产生活、现代农业、农村商品流通、县域小微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资源开发、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社会发展事业、公共金融配套服务等八大领域,创新研发信贷产品。如可以惠农卡为载体,推行“龙头企业+农户”、“农村信用村+农户”、“专业担保公司+农户”融资模式;试办集体用地、宅基地抵押贷款和养殖水面使用权质押贷款;与地方政府或保险公司合作推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配套贷款和农业保险项下贷款。二是围绕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代理保险、代理基金、个人理财等业务,创新研发中间业务产品。如设计开发一系列与农产品价格指数、涉农类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相挂钩的投资产品;根据农村和县域客户特点适时开发各类低风险理财产品;为地方政府和涉农企业适时提供投融资顾问、资产管理、资本运作、财务策划等专业化咨询服务;联合农村保险公司为农村地区提供全方位的农业保险服务、保险解决方案,研发丰收保护类的创新型保险产品;研发面向一般农户或农村高端客户的以电话、电视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为载体的具有三农特色的电子渠道产品等。
(四)强化科学定位,在优化服务上要有新突破。
一是抓好服务渠道建设。要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优化县域电子化设备配置,在经济重镇和人口大镇要增建惠农金融服务站和离行式自助银行,全面推进金穗惠农通工程升级换代,创新推广互联网金融三农服务平台,不断完善“物理网点+自助银行+金穗‘惠农通’工程+互联网金融”四位一体金融服务渠道体系。二是抓好现代农业金融服务。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大力度支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土地整治;要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抢抓一批优质城镇化、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项目,探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金融服务;要加强对建档立卡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精准营销,全面提升市场覆盖率。三是抓好营销服务体系建设。各县域农行要加强市场细分,编制三农金融生态图谱,细分落实目标客户的营销责任和考核任务。各网点负责人和客户经理要当好“侦察员”、“引导员”、“信息员”、“战斗员”,走出网点开展营销,并要建立服务三农联络机制,邀请村书记(或村长、村会计、妇女主任)等有较高威望、熟悉当地民情、深受村民信任的人员,担任本行服务三农联络员,提高县域农行在农村市场的客户占有率和产品覆盖率。四是抓好特色产品推广。要重点加大现有的金农贷、美丽乡村贷、苏科贷等三农特色产品推广力度,扩大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试点开办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抵押贷款,并要以深化与农发行、国开行战略合作为契机,通过银团贷款、商业贷款与专项贷款配套等方式,做深做广政策性和商业贷款金融服务三农合作领域。
(五)强化稳健经营,在风险管控上要有新突破。
一是要联合当地金融监管部门及同业、其他配套行业、农村各类组织以及地方政府,加快建立强大的服务三农风控平台;二是要充分利用产权交易平台,加快推进三农法人贷款和农户贷款客户名单制管理和常态化风险预警预控;三是要联合地方政府建立农地流转风险补偿基金及担保公司、行业自律组织等,有效控制风险隐患;四是要狠抓制度建设和基础管理,夯实风险管理,做到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在区域、行业、客户三个维度上积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有效防控风险,尤其要加强担保圈、大中型隐蔽性集团客户、小微企业、农户贷款等重点领域的风险监控和治理,落实管控责任,做好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努力将三农和县域不良贷款控制在合理水平。
(六)强化“人本”管理,在提升服务水平上要有新突破。
一是注重人才管理。要在优化调整现有三农业务人员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配备专职三农业务人员,既要坚持高学历用人导向,把一些素质高、有志于三农业务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基层一线,另一方面要强化专项培训,适时选拨一批优秀人才到相关机构和院校深造。二是完善专项培训。要根据三农业务的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涉及新政策、新制度、新产品、新业务、新技术等方面的专项培训和现场指导,为纵深推进三农业务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三是强化动态管理。要完善现有客户经理操作规程,补充三农业务内容,形成对三农业务拓展的刚性制约和规范。四是优化考核激励。要进一步探索与三农业务相适应的“责、权、利”考核激励机制,试行和完善星级客户经理管理制度,适度增加三农业务的考核权重,并要在日常评先、提干、绩效上予以适当倾斜。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苏州吴江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