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策略
2016-02-25魏双平
魏双平
【摘 要】作业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量大会增加学生负担,量少起不到应用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寻找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以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作业设计;和谐;个体差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3-0095-02
小学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载体。其效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让学生“愿做”“爱做”“乐做”,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提高作业质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优化数学作业设计,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是每个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练习已适应不了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和学习的要求。那么,数学教师如何让数学作业练习成为学生学习、创新、游戏的乐园,为课堂教学而服务呢?怎样避免数学作业形式和内容单一、简单机械、作业量大、质量不高等现象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实践中找到答案。
一、注重作业的生活性与趣味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生活环境体验中选取学习素材,更容易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广大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数学作业,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
1. 作业标题人性化、趣味化
传统的作业标题往往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题目缺少人文性,缺少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下学习。数学作业也应营造这种氛围,让学生感受关爱,减少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例如,在作业命题过程中,题首设置“友情提示”“情感激励”栏目,写上“下面都是你学过的基本计算题,只要你细心,一定能做得又对又快”的提示语。又如,将“判断题”改为“我当包公”等这些亲切、有趣的语言,改变数学作业标题呆板和单一的状况,使学生在轻松而有趣的氛围下积极答题,让数学作业成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
2. 作业内容情境化、生活化
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是数学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因此,设计数学作业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的情境式作业,才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主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不断激起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学习“厘米、米的认识”后,设计测量回形针长度、食指宽度、书本长宽、平伸两臂间的长度、教室的长宽等作业,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3. 作业形式游戏化、多样性
游戏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活动之一。将所学知识寓于愉悦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唤起探索思考的热情,最终想办法解决。例如,学习“两步及三步计算式题”后可以设计“夺红旗”“抽卡答题”“小组比赛”“玩扑克牌”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进行多样性的计算练习。
二、注重作业设计的层次性与弹性化
新课改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数学作业设计应面向全体,着眼于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分层设计作业。作业难易程度可分为3个层次,即基础练习、综合练习与拓展练习。按层次设计作业,可避免数学作业简单机械、质量不高等现象,既能减轻学困生的学习压力,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各层次学生都能量力而行,获得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单元,学习完简便算法后,可从3个层次来设计作业:
基础练习:①6.4×72+6.4×28;②(1.25+2.5)×4。
综合练习:①6.4×99+6.4;②8.5×10.1。
拓展练习:①8.4×5.6+8.4×5.4-8.4;②9.4×7.2+0.94×28。
这种“自助餐”式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自主选择,有利于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立足现实世界,增强作业的实践性与探索性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当中处处蕴含数学问题。数学作业是数学学习的一种延伸活动,这种延展活动不是单纯地对例题的模仿与复制,而是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的对知识再认识、再体验的过程。因
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究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知识的探索与体验者。
1. 实践操作性作业
实践操作是手脑并用的过程,也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学习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还需借助活
动。例如,学习“长度单位”后,让学生测量自己和同学的身高,最后制成身高统计表。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调查探究性作业
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进行数学统计与调查,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数感。通过收集、调查相关的数学知识,同时利用网络的优势查阅资料,并利用课外作业的机会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生活调查,获得大量的数学信息,丰富所学知识。这样的作业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数学的生命活力。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后,布置学生调查比千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比毫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学生通过实际调查,上网查阅,还有的到课外书籍中查阅,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的途径,锻炼了学生的能力。endprint
调查探究性作业设计除以上情形外,还有很多的类型,如小课题的研究、数学日记……这样的作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学生求真、求实,回归到生活的“大课堂”,学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更有利于他们长远的发展。
四、发展创新思维,凸显作业的开放性与自主性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学习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数学作业设计中,要适度引进开放性习题,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可设计这样的开放性作业:老师带五(1)班38名同学去春游,个人门票价40元,10人以上团体票价打8折,利用以上信息,说说你的购票方案。”这样的开放性作业,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又培养了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思考的乐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引进开放性数学作业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发动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才能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运用更多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学习“小数乘法”后,让学生结合学过的乘法运算定律,自拟几道有关小数的简便运算题,编好题后与同桌交换做题,然后交给出题人评改。这样的作业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奠定基础。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新课改的重要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探索并实施新型的、多元化的数学作业是一个重要切入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数学作业的实施上巧设计、细思量,多动脑、多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作业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发展,提高数学素养,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作业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刘春生.让学生爱上作业[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 丁雁玲.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认识与实践研究[EB/OL]. http://www.yzps.edu.sh.cn/teacherweb/hq_pmd/new_page_2.htm.
[4] 顾元康.浅谈数学作业的设计原则[J].教学与管理,2001,(1).
(编辑:易继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