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脑动脉内溶栓与静脉内溶栓疗效分析

2016-02-23周建台苏怀昆

华夏医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周建台 苏怀昆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脑动脉内溶栓和静脉内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滴注;观察组采用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9.2±6.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8.2±5.1)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和全血低切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明显低于对照组(46.0%)(P<0.05)。结论:脑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脑动脉内溶栓;静脉内溶栓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16)05-0048-03

急性脑梗死属于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在所有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患者中,其发病率占比超过一半,尤其是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年龄越大致残率和病死率越高,给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寻找更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笔者探讨了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脑动脉内溶栓和静脉内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70~85岁,平均(78.5±3.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71~85岁,平均(78.6±0.3)歲。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70~85岁,平均(78.6±0.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参考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关于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①发病到溶栓治疗时间在6 h内,经过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的情况;②排除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患者;③排除颅内恶性肿瘤和颅内血管畸形病史的患者;④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接受本次研究,并且签署同意书。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方法,使用尿激酶进行治疗,剂量100万U,加入氯化钠溶液250 ml静脉滴注30 min。

观察组:采用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的方法,按照常规进行局部麻醉,对股动脉进行穿刺,置6F鞘,进行全身肝素化,置5F导管,对颈部双侧总动脉、内部动脉、椎动脉进行脑血管造影,观察血管病变情况。使用微导管向血栓部位输入尿激酶10~20万U,加入氯化钠溶液50 ml,在30 min内注入闭塞区域,并且反复抽动导丝,进行机械溶栓。每次注药完毕,通过造影观察脑动脉的变化,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重复注入药物,每次重复注入,保持剂量为10~20万U,一直到血管再通,尿激酶累计剂量达到125万U则停止注入药物。

1.4观察指标

根据《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血液流变学

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为(4.8±0.6),全血低切黏度为(6.9±0.6),对照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为(6.0±0.5),全血低切黏度为(10.0±0.6),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和全血低切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颅内出血1例,非颅内出血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对照组颅内出血8例,非颅内出血1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在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早期,中央神经元坏死,周围存在缺血性区域;缺血时间越长,神经元受损愈加严重,最终凋亡。因此,必须在早期及时开通闭塞血管,对受损区域的血流进行灌注,促使血管再通,迅速恢复神经功能。有学者认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6 h内必须给予及时有效溶栓治疗,否则将会对脑神经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本研究中患者均于发病6 h内入院抢救治疗,因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排除因延误救治而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静脉内溶栓治疗和动脉内溶栓治疗都能有效恢复神经功能,经过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有效改善。但是与静脉内溶栓方法对比,动脉内溶栓具有更明显的效果,其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更加明显。从血液流变学分析,两种溶栓方法都能够有效降低全血黏度,但是与静脉内溶栓对比,动脉内溶栓降低全血黏度的效果更加明显。脑动脉内溶栓治疗比静脉内溶栓治疗具有更加确切的治疗效果,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脑血管全血黏度,从而保护脑部神经元。

两种溶栓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颅内出血和非颅内出血两种,其中非颅内出血包括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膀胱出血等。静脉内溶栓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因此,动脉内溶栓治疗具有更理想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静脉内溶栓和动脉内溶栓两种方法都能够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堵塞的症状,但是与静脉内溶栓治疗方法对比,采用动脉内溶栓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更确切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建议采用动脉内溶栓方法进行治疗,该方法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急性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与炎症因子的影响
临床检验学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a联合检测变化研究
扩大时间窗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短期效果及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