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胰岛素及血糖之间的关系
2016-02-23耿利军凌伟赵海潞
耿利军 凌伟 赵海潞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胰岛p细胞的功能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之间的关系。方法:119例糖尿病患者分为I型糖尿病组(DMl)10例;Ⅱ型糖尿病组(DM2)32例;妊娠性糖尿病组(GDM)55例;已发生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组(DC)22例;检测各组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和血糖水平以及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DM患者男女间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l、DM2、GDM组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D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核细胞计数与空腹胰岛素呈负相关,与餐后30 min、120min、180 min血糖值呈正相关,且P<0.05。结论:DM患者出现慢性并发症时胰岛素水平下降,降血糖治疗时应考虑到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计数。
关键词:口服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餐后血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16)05-0017-05
糖尿病(DM)主要发生于发达国家,预计2035年DM患者将会达到5.92亿。2012~2015年,全球每年因DM而死亡的人数估计在1500,000~5,000,000人。超过80%的死亡人数发生于中低收入国家。2014年全球因DM经济花费估计达到612亿美元。世界卫生组织估测2030年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中,DM排名将上升至第七位。DM人群目前还在迅速增长,患者并发心脏病、癌症、脑中风、低血糖、慢性肾病的风险还在不断攀升,因此,DM患者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且不容忽视,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之间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住院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DM患者均符合WH01999年DM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任意时间血糖≥11.1 mmol/L,即可诊断为DM。共119例,其中男68例,女51例,年龄7~82岁,平均50.8岁。根据DM病型分类分为4组:①Ⅰ型糖尿病(DMl)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7-50岁,平均31.7岁。②Ⅱ型糖尿病(DM2)32例,其中男19岁,女13岁,年龄33~82岁,平均58.8岁。③妊娠型糖尿病(GDM)55例,其中男27例,女28例,年龄27-79岁,平均50.5岁。④已发生慢性并发症的糖尿病(DC)22例,包括DM肾病、DM眼病、DM高糖毒血症、DM病足、DM酮症酸中毒等,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10-69岁,平均48.6岁。4组均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肿瘤、外伤及免疫性疾病。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入院初期空腹12 h后采集清晨静脉血,分注3管,1管含有EDTAK2抗凝剂,混匀后用日本Sysme XE5000五分类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做细胞计数。另1管肝素锂抗凝,分离血清后用德国Cobas 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空腹血糖(FBG,采用GLU酶法),最后1管肝素锂抗凝,分离血清后用德国Cobas E601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在餐后30min、60 min、120 min、180 min分别抽取静脉血,分注两管,1管测餐后血糖(PBG30,PBG60,PBG120,PBG180),另外1管用来测餐后胰岛素(PINS30,PINS60,PINS120,PINS180)。以上项目均用仪器配套控制物做室内质控,结果均符合要求。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标准软件SPSS 18.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以x±s表示,两组间显著性检验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多组间显著性检验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partial相关性分析外周血细胞计数与血胰岛素和血糖之间的相关性,显著性水准取a=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DM患者口服糖耐量试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DM患者口服糖耐量试验血糖水平、DM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详见表1~表3。
2.2在所有参与血细胞计数检测的DM患者中,白细胞计数值(WBC)女性高于男性,淋巴细胞计数值(LYMPH)男性稍高于女性,单核细胞计数值(MONO)男性稍高于女性,中性粒细胞计数值(Neut)女性高于男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2.3 4组DM患者FINS、PINS30、PINS60、PINS120以及PINS180中,DMl患者、DM2患者以及GDM患者之间秩均值并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DC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5。
2.4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与血清胰岛素和血糖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单核细胞与FINS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21,与PBG30、PBG120、PBGl80血糖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15、0.291、0.316,且P<0.05。详见表6。
3讨论
DM的发生是由于胰腺胰岛B细胞发生衰竭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者胰岛素效应细胞对胰岛素发生了抵抗。现主要有3种类型的DM:DM1、DM2以及GDM。DM1又称“儿童型DM”、“青少年型DM”以及“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主要由于自身免疫引起β细胞受损最终导致内源性胰岛素的绝对缺乏。DM2又称“成年型DM”、“肥胖型DM”以及“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发生显著性胰岛素抵抗,随着病情的发展并伴有胰岛素相对缺乏。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DMI患者FINS、PINS30、PINS60、PINS120以及PINS180与DM2患者以及GDM患者比较并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DC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从表1可以看出,DC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DM1组,但却小于DM2组和GDM组。且胰岛素分泌水平明显低于DM1组、DM2组以及GDM组,从表2可以看出它们之间血糖水平并无明显差异。相关研究报道DM并发症的发生通常在发病后10~20年。本实验研究结果发现DM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时间明显提前。从表6可以看出单核细胞与PBG30、PBG120、PBG180呈正相关,提示當临床大剂量使用胰岛素及降糖药物时应该考虑到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相关研究报道也显示当今医学因对DM患者盲目大剂量使用胰岛素与降血糖药物,其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对人类健康的损害要远远比所产生的微弱效果严重。在胰岛素及抗生素被应用于临床之前,酮症酸中毒以及感染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随着胰岛素在临床广泛使用,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DM患者的寿命,同时在微血管病变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脑血管病、心脏病、肾病等慢性并发症已成为DM患者预后主要不良因素且也已成为DM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研究发现长期使用胰岛素会增加癌症风险,胰岛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无症状性低血糖,强化血糖控制但会以低血糖为代价。DM患者最大的危险并不是高血糖反而是低血糖,低血糖加速患者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与生存质量,因此,在给予患者降血糖的同时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不容忽视。
生存疗效和功能性治愈要远远比各种检测指标更有价值,降血糖的同时应该考虑到患者自身免疫细胞的功能,激发体内糖自稳调节能力,将成为DM治疗的根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