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对比分析

2016-02-23牛雪梅王晓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4期
关键词:早期胃癌

牛雪梅 王晓霞

【摘要】 目的 分析治疗早期胃癌的方法, 促进疾病治疗效果提高。方法 100例早期胃癌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50例。对照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组行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流血量、肠功能于术后恢复情况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1.7±17.8)min、(83±21)ml、(25±9)h、(10.3±1.1)d;对照组分别为(59.3±16.8)min、(142.3 ±142.7)ml、(67±19)h、(12.4±1.5)d, 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镜联合手术治疗有利于缩短胃癌恢复期, 减少患者出血量及创伤面, 可在临床普及应用。

【关键词】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双镜联合手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4.062

胃癌属于最常见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 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不仅在我国占据较高比例, 在全球范围内也占据较高比例, 严重威胁着其生命健康[1]。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胃癌患者在行手术治疗后5年内生存率并不高, 但早期胃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却有较高生存率, 故尽早诊断并治疗胃癌, 可保护患者生命健康。近几年微创手术在临床应用中较为广泛, 针对早期胃癌患者行双镜联合手术可互补优势, 其临床疗效显著[2]。本文选取100例早期胃癌患者双镜联合手术治疗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间收治的100例早期胃癌患者, 其中男45例, 女55例, 年龄28~69岁, 平均年龄(51.21±6.67)岁。肿瘤分型:40例Ⅰ型, 30例Ⅱ型, 10例Ⅲ型, 20例Ⅳ型;平均体重66 kg, 平均体质量指数(BMI)(23.2±1.3)kg/m2。患者入院后均行病理检查、常规胃镜检查和超声胃镜检查, 确定病理类型及病变位置;同时行上腹CT检查、X线钡餐及腹部超声、胸片检查, 确定其肝脏及其他部位是否位移或周围脏器有无复发、浸润。根据患者入院诊治时间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术前行CT检查排除腹腔脏器及淋巴结转移, 行超声内镜明确病变深度有无超过黏膜下层。根据最新早期胃癌内镜切除适应证排除有淋巴结转移风险者:无血管及淋巴结侵犯;低分化腺癌;无溃疡黏膜内癌, 无论肿瘤伴有溃疡或大小, 其直径<30 mm的侵犯黏膜下层癌或黏膜内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将甘油果糖由病灶周围黏膜下注入使病灶呈抬起状。内镜前端套上透明帽, 并在其上安装高频圈套器。透明帽在负压作用下将病变黏膜吸入其中, 最后病灶部位由圈套器切割下来。若病灶部位太大不宜一次性切除, 则应根据实际分多次进行切除直至病灶完全清除。在创伤面处理时, 应及时喷洒止血药物进行止血, 或采用热活检钳进行电凝止血, 若止血不佳者以上钛夹止血。术后24 h内禁食, 使用上钛夹及出血穿孔者, 禁食时间适当延长, 随后逐渐过渡为半流质或流质软食。术后使用常规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等。

1. 2. 2 治疗组行双镜联合手术 患者全身麻醉处理后, 护理人员辅助患者手术台上取大字型平卧位, 切口部位为脐下方切10~11 mm。待患者腹膜壁与脏器分开后, 于穿刺器鞘管中置入双镜, 以直视形式观察患者腹腔内部有无远处转移现象等。在助理医师辅助下主治医师需将内镜自患者结肠边缘游离至胰腺边缘, 显露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等, 待将淋巴结清扫和观察后, 自十二指肠球部继续游离至幽门, 于幽门接近处2 cm下方行闭合器离断切合, 将未病变部位移至切口外, 同时保护切口。然后在患者体内插入腔内直线切割闭合器, 理断十二指肠后做标本移除处理。最后做结肠前位于残胃前壁和空肠前壁处胃空肠吻合。上述操作完成后, 调整胃管位置进行残留口缝合, 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反应, 放置引流管于腹腔内引流, 24 h后可将其拔除。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成功率100.0%, 无一例退出手术, 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5例, 发生率为10.0%, 对照组11例, 为22.0%, 包括肺部及切口感染和肠梗阻,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流血量、肠功能于术后恢复情况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1.7±17.8)min、(83±21)ml、(25±9)h、(10.3 ±1.1)d;对照组分别为(59.3±16.8)min、(142.3 ±142.7)ml、(67±19)h、(12.4±1.5)d, 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癌早期发现诊断及行治愈性切除是首选治疗手段。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传统手术治疗效果虽然较好, 但却存在许多缺点, 如创伤较大, 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相对较差等[3]。近几年由于检查技术的进步发展, 基本上可在胃癌早期将其查出并进行治疗。而针对有癌前病变患者或极小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早期胃癌患者, 必须切除部分胃黏膜, 故内镜切除技术显然更优。

最初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被用作早期胃癌诊断中, 其被称为剥离活检术, 不过随着机械及内镜技术的改进发明, EMR被不断改进创新, 逐渐以微创安全、术后快速恢复等优势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4]。腹腔镜属于光学仪器的一种, 也是内镜类型中的一种, 在本次研究中联合胃镜应用于早期胃癌治疗中, 取得显著效果, 特别是比较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双镜联合手术各方面明显更具优势。并且, 这种手术方法不仅比研究中的EMR更优异, 在于其他手术方法如传统开腹手术相比, 它很少会发生并发症, 且伤口不易受到感染, 创伤面及出血量又小又少[5]。双镜联合手术有利于弥补传统手术的不足, 但同样也优于单纯的内镜手术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基本上无缺点可言, 符合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 双镜联合手术治疗有利于缩短胃癌恢复期, 减少患者出血量及创伤面, 可在临床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治军.早期胃癌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1):68.

[2] 肖永彪.双镜联合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对比分析. 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17):62-63.

[3] 何永林, 郑本波, 李峰.两种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比较.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0(12):1376-1379.

[4] 白顺滟, 肖思洁, 吴俊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对比分析.中国内镜杂志, 2014, 20(8):873-877.

[5] 程国昌, 王勇, 曹晓飞, 等.胃镜联合腹腔镜与常规开腹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比较.医学临床研究, 2014, 45(6):1164-1165.

[收稿日期:2015-08-28]

猜你喜欢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价值分析
胃镜联合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意义
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对比分析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观察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开腹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术后恢复情况及患者生存率对比
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诊断早期胃癌临床分析
电子染色内镜确定早期胃癌的应用价值评析
早期胃癌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淋巴结清扫
早期胃癌内镜粘膜剥离术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