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的社区老年群体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2016-02-17陈龙根
□马 莉 陈龙根
“互联网+”下的社区老年群体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马莉陈龙根
摘要:在中国社会老龄化不断加深的今天,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一种国家战略被不断推进,对社区老年群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被提上了日程。以提升社区老年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为切入口,从老年群体的需求出发,侧重新媒技术学习、媒介信息真伪辨析和安全性把握,学会使用媒体社交、发声和自我成长,具体的路径是需要把课程开发、借助载体、开放高校校园和成立推广队伍等相关工作开展起来。
关键词:“互联网+”;老年群体;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是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并且已经开始逐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1]。这也预示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将与社会每个个体(包括老年群体在内)都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渗透到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毋容置疑,“互联网+”行动计划也势必会直接的、间接的、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数以亿计的我国老年群体。每个人都会老,老年群体是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关注,关爱老年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老年群体“银发族”习惯使用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等,来打发他们的闲暇时光,因此从现实看,“银发族”对于媒体的依赖度是比较高的,同时对媒体忠诚度往往也非常高。但是,当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崛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断深度融合,“互联网+”开始全行业渗透,新媒体不断向移动化迁移,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配件,移动支付、移动金融、移动教育、移动医疗和移动出行等新生事物的出现,移动互联网正迅速地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社交方式等。在新媒体“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老年群体该如何应对,毫无疑问的是要对他们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互联网+”要真正“+”老年群体,必须对他们展开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通过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让社区老年群体能从容应对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变革,优化自身的生活质量,提升社会参与感和促进自我成长,增加老年生活的幸福指数。
目前关于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权威的划分标准有二:一是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二是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分别是由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的《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和1956年联合国委托法国学者撰写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一书中提出的[2]。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末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有2.1亿,也就是说大约每七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超过60周岁。我国老龄化社会正在加速,已是不争的事实,身边的银发族在日益增多,需要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绝对人口数量大。但是,老年群体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对老年群体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就必须对老年群体进行细分。从中国城乡差异来看,老年群体可分为城市老年群体、农村老年群体。从年龄上跨度上,可以分为61-70岁的年轻的老人(低龄老人),71-80岁的中年的老人(中龄老人),80岁以上的老年的老人 (高龄老人)。从受教育程度来分,老年群体又可以分为文化程度高的老年群体、文化程度中等的老年群体和文化程度低的老年群体。因此,对他们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分层次、有针对性、体现差异性和适应性。同时,还要时刻关注老年群体特有的属性——老年性和独特性。由于城市社区老年群体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网络设施比较完备,本文侧重针对城市社区老年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做一探讨。
一、社区老年群体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中国老年教育兴起,以山东省红十字会老年大学创立为标志,它是中国第一所老年大学,是中国老年教育迈出的第一步。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区老年群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的有力助推器,也成为了开展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让社区老年群体充分享受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生活便利,提高网络使用安全防范意识,提升社会参与感和自身价值感,拓展和维系社交网络,实现智能养老,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众媒介有三大正面的社会功能:监视环境、协调关系和传承文化,是被传播学研究先驱拉斯韦尔首先提出来的,后来社会学家赖特在此基础上补充了“提供娱乐”一大功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在他们的基础上总结了大众媒介的主要功能是守门人的功能、决策的功能、教师的功能、娱乐的功能和商业的功能[3]。时至今天,媒体科技日新月异,几位大师对媒介功能的论断已经被现实充分论证,甚至在新媒体崛起的当下,媒介不断融合,国家层面“互联网+”概念提出的大背景下,每个个体、每个群体都生存在媒介生态环境中。社区老年群体也面临着如何在媒介生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因此针对社区老年群体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一)促进终身学习变成现实
终身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我国在推进积极老龄化工作中,提出了六个老,其中有一个就是“老有所学”。对老年人而言,真所谓“生命不止,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通过开展社区老年群体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大幅度提升老年群体的自我学习能力,进而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当前,随着我国大规模在线学习MOOCs的推进,老年远程教育网站和学习资源建设的不断完善,老年群体想继续学习的愿望已经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居家继续学习已经变成现实,关键是要引导老年群体如何借助互联网这个新媒体开展自我学习,促进自身发展,让媒体成为发展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动力,而不是成为媒介的奴隶。
(二)跟上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步伐
老年群体,在刻板印象中负面的往往会和脱节落伍联系在一起。老年群体要改变这个形象,重塑时尚能人的老年人形象,要学会和新媒体打交道,这就离不开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当今的新媒体具有信息海量、交互性、即时性、移动终端无处不在和个性化等特点,数字电视、数字报纸杂志、数字广播、博客、微博、微信和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等多种新媒介铺天盖地而来,移动支付、移动金融、移动出行和移动医疗等给人们带来学习、工作、生活和社交便捷的同时,也隐藏着对网络安全性的担忧。老年群体面对这些新现象、新事物和新问题表现出的态度是接受、否定,还是中立。据吴信训等在新媒体环境下上海老年群体对新媒体的感知度调查中显示,有近七成的老年人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新媒体给生活带来的变化[4]。因此,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毫无疑问会帮助老年群体跟上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步伐。
(三)拓展维系多元化的社交网络
老年群体,往往由于离开原有的工作岗位,接触的人群减少,或者长期呆在家中,或者部分由于家庭出现变故,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越来越少,圈子也越来越小。当前,有媒体报道我国出现了五类特殊的老年群体,分别是农村留守老人、城市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失能老人和“候鸟老人”,心灵的孤独感应该是他们的共性,他们都是特别需要给予关注的群体。而如今的新媒体形式,如QQ、微信和视频对话等新型的网络通讯方式,能够便捷地与家人、亲人和朋友时时处处保持联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排解这种孤独感。同时,让老年群体能够借助这些新媒体平台,参与到更多的社交群体中去,如摄影爱好者微信群、旅游爱好者微信群、爱做美食微信群和保健养老微信群,以及某些共同抗击疾病的微信群等,能够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融入到更多的集体生活中去,甚至能找到应对疾病的共同病友,从而让老年群体的身心更加康健,老年生活过得更加丰富多彩,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和支持。
(四)提升社会参与感和自身价值感
老年群体,按照生理和精神状态可以分为年轻的老年人、中年的老年人和老年的老年人,老年人从心理上会有一种“我是不是没有用了”的自我怀疑。而事实上,尤其是年轻的老年人,从人力资源开放角度来看完全可以做二次开发,在积极老龄化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他们的价值。他们可以成为网络媒体中正能量的发声者,例如参与各个论坛,开设自己的博客和微博,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表自己观点,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身边的人,这就涉及到如何创造传播,这也是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然有些老年人,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还有自己的意愿,离开工作岗位以后,还想开展自己新的事业,进行创业,这时候媒介素养,尤其是新媒体素养也将成为其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
二、社区老年群体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在国际范围,媒介素养教育经历了从保护主义,到超越保护主义,辨析和批判精神,到赋权参与范式的演变。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网络媒介以它特有的互动性优势,也势必成为社区老年群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吴信训等对上海老年群体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新媒体在老年群体中的扩散,存在客观和主观需求[4]。那么,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在老年群体中的推广和具体内容可以有哪些,或者说侧重于哪些。老年教育,在国际上,以国外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通常分为三大块内容,补偿教育、继续教育和闲暇教育[5]。在老年群体中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可以被囊括在后两者中。老年教育学大师麦克拉斯基在1997年提出老年教育要满足老年人的五个需求,即应付需求、表现需求、贡献需求、影响需求和超越需求,这和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相通的。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对中国的老年群体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必须从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出发,要遵循老年教育公益性、福利性、实用性、易学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激发老年群体参与教育的愿望和开展契合他们参与能力的教育内容。同时,要清楚看到老年群体内部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
(一)介绍使用新媒体的基本技能
互联网带来的读图形式和智能时代的到来,一键通触摸屏的媒体技术,为老年群体带来了很多便利。譬如,网上购物,现在几乎你想要购买的物品,足不出户,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还有出行,网络叫车服务,滴滴打车、快的打车软件等,让出行变得越来越方便,网购飞机票、火车票和汽车票都已经成为现实;还有如果想见自己的孩子、孙辈,无论远隔多少万水千山,都可以通过视频聊天,变成咫尺天涯;再有如果想去医院看病,可以通过网络提前挂号预约……。这些便利的功能,对于老年群体来说,要学习,要掌握,新媒体已经悄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即便是中国部分落后的农村,还在开展对老年群体的识字扫盲,如何让新媒体充当好老师,让老年群体真正感受到它的魅力。随着经济发展,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数字电视等的普及,新媒体也在不断向农村渗透,美丽新农村建设一定离不开新媒体的参与。因此掌握最基本的网上购物、网上叫车、网上社交、网上学习和网上看病等基本的新媒体使用技能,就如同掌握一项生活本领,必不可少。
(二)提升媒介信息真伪辨析能力
在一切都可以数字化,信息公开和透明度日益增强的今天,媒体信息的安全性鉴别日益重要。老年群体,尤其是城市社区里的一些老年群体,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许多上网基本技能,但是对于媒介世界信息真伪辨析,以及安全防范,都缺乏必要的知识和判断能力,如对钓鱼网站的鉴别,对网络病毒的预防,对网络诈骗手段的识别等,这些都还需要学习和掌握。身边也有不少例子,比如炒股的老年人,有些还是知识分子,他们会熟练操作网上炒股,也会通过搜索引擎检索相关股票企业的信息。但是现实中也存在他们中也有不少人,被号称知道内幕信息的钓鱼网站欺诈,骗取钱财。再譬如,老年群体由于年龄的原因,身体机能老化,不少有慢性疾病,有些时候四处求医没有很好解决,容易轻信网络上一些虚假的医疗信息,2016年3月新华网报道的中消协公布老年人消费十大受骗案例中,有病切记乱投医,轻信来路不明的网络医生情况,排在第一位。
(三)利用媒体如何开展社交活动
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如何得到满足,社区老年群体中确实存在“经济不是最大的问题,精神上的孤独才是问题”的现象。国内外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正说明社会交往是人们的重要精神需求,如国外著名社交媒体网站Facebook的兴起,就是最好的应证。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交媒体(Social Media),表述有很多,中心意思是指在互联网基础上生成的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在中国当下,手机已经成为社交网络中最重要的硬件载体,而QQ和微信等是网络社交中使用最广的途径。老年群体要学会使用QQ和微信,因为它们对于社交生活的影响巨大。有些时候,和年轻一代沟通,拉近距离,这两个是最为便捷的途径。同时,老年群体在构建自己的生活圈时,新媒体沟通途径也是最直接的通道。在建立健身群、摄影爱好者群、广场舞群、美食制作群和琴棋书画群等群的情况下,都可以通过QQ群以及微信群,来安排活动,联络感情,是一种新的便捷、经济和省时的社交方式。据全球调研巨头Kandar发布的 《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中指出,在中国,2015年社交媒体(微信等)扩散到中老年群体55岁以上的用户翻倍增长。
(四)创造传播利用新媒体发声
老年群体如何发挥余热,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就要学会创造传播,拥有话语权。老年群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是社会重要的可开发资源。老年群体如果掌握了创造传播的能力,可以成为网络空间一支重要的正能量队伍。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草根也有话语权的自媒体时代,传统的说听传播模式已经被颠覆,媒介生态环境由于声音众多而显得嘈杂。老年群体学会在互联网上开辟自己的博客、在论坛里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微博里传递自己的声音,可以成为维护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从而为国家稳定、社会和谐贡献力量。媒体有一度曾大肆讨论了老年人摔倒,该不该扶的话题,舆论导向似乎变成中国老年群体道德滑坡的佐证,事实上在这次大讨论中老年群体有没有话语权,是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媒介建构的老年群体形象,让人觉得中国老年群体的道德水平在不断下滑。而事实上,老年群体如果学会了用媒体发声,那么在媒介建构老年群体的形象时就可以听到更多的声音,从而对老年群体的评价会更为客观、公正和全面。
(五)掌握新媒体开展终身学习
媒体可以说是当今社会一位无所不晓的老师,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好体现老师层面的价值。网络上信息资源鱼龙混杂,要学会过滤到那些糟粕,寻找到对自我成长有帮助的网络资源。这就需要掌握信息检索能力、判断能力和收集归类能力,学会参加网上慕课学习,掌握网上远程学习这些本领。当前针对老年群体的学习资源在不断丰富,可以通过媒体学到各类学科较系统的理论知识,还有养生保健、先进的教育儿孙的理念、炒股、摄影和烹饪等等知识。2015年1月28日,国家开放大学老年开放大学正式成立,它实质上是网络版的老年大学,为老年群体设计和提供了大量丰富的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为”的视频课程资源,老年群体可以在里面寻找到应该知道、需要知道和想要知道的很多学习内容,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老年群体和这个网络版的老年大学对接上。
三、社区老年群体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
对社区老年群体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的具体表现。媒介素养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大陆以来,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在许多普通高校里已经开始设立专门的课程讲授。在青少年当中,很多中小学也已经在尝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但是对于老年群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是还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如丁卓菁对新媒体环境下开展老年群体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了探讨[6],吴信训等对上海老年群体新媒体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等[4],但是实践环节几乎为空白。那么,究竟在社区老年群体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有哪些?
(一)要开发适合老年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课程
开设针对社区老年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课程是当务之急,同时要在老年教育中大力宣传媒介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高社区老年群体对媒介素养的知晓度,并积极努力地把他们从知晓公众转化为行动公众。同时,不要简单地把媒介素养教育就等同于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首先就要与目前老年教育当中的电脑技术课程相区别,或者可以把网络媒介素养课程作为学完电脑技术课程以后的进阶课程,也就是更高一级别的课程来实施。在课程设置上要力求实用、易学,体现人文性和综合性。要让“互联网+”能真正和老年群体连接上,而不是深不可测、遥不可及,使人望而却步。
(二)要借助载体推进老年群体提升网络媒介素养
老年大学可以成为开展老年群体网络媒介素养课程的核心阵地。老年大学一般设立在城市中心,就读学员的文化层次往往比较高,对他们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技术的掌握并不是难点,侧重于媒体发声和终身学习,同时要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中的热心人能成为老年媒介素养教育推广的志愿者,从而形成互帮互学的氛围。社区教育以它密集的教学网点优势,如浙江省提出构建“十分钟学习圈”,使得老年教育可以惠及所有社区老年群体,要实现对整体老年群体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必须依靠社区教育实现全覆盖。开辟第三龄网络媒介素养课堂,可以通过网上教育和移动学习的方式来普及媒介素养知识,这样老年群体可以在家就可以便捷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三)要让高等院校对老年群体开放媒介素养教学
从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高等学校在2013年为2788所,其中普通高校为2491所,成人高校为297所,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460万人。在开展高等教育的各类院校里,仍有不少教育资源可以开发和利用,例如通过申请批准,让社区老年群体以旁听的形式到高校进行学习等。甚至可以考虑借鉴美国开展的老年游学的方式,在高等院校设立老年寄宿形式,让社区老年群体走入大学,接受教育。现在不少高校已经把媒介素养作为一门必修或者选修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上也体现各个学校自身的特色,同时正在不断完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因此,当老年群体走入高校接收教育时,应该考虑把媒介素养课程作为老年群体进入大学学习的必修课。
(四)要组织一支推动老年群体提升媒介素养的队伍
对老年群体开展教育,有它的独特性,要尊重老年群体的特点。如生理特点方面,老年群体记忆力下降,视力、听力和敏锐度降低,存在学习速度较慢的情况。但是同时,他们有学习时间充沛,以及理解能力比较强的优势。因此,构建一支推动老年群体提升媒介素养的队伍非常重要。从队伍性质上分,应该包括专业师资队伍(可以是来自高校的老师)和志愿者队伍(可以是来自高校的青年大学生,也可以是在老年大学里培养和发掘的合适的热心人),老年群体互教互学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好。从队伍作用上分,应该包括宣讲队伍(主要是开设专题讲座,让老年群体了解媒介素养咋回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授课教师队伍(是具体进行教授媒介素养知识的人员),以及辅导教学的队伍(主要是老年群体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问题的时候,负责解答疑问的人员)。
(五)要鼓励成立媒介素养教育推广的社会组织和民间机构
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时代的变迁,法治社会的构建,社会的文明进步,都离不开人的素质的提高。媒介素养作为一种当今社会公众亟待提升的素养,势必要引起重视。从国外情况来看,许多国家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轨迹,是自下而上的。例如英国和加拿大等国,都是先有民间组织或机构发起和组织的。加拿大作为当今世界媒介素养教育的领跑者,尤其是其安大略省各类媒介素养协会和机构众多,并最终通过各方努力,加拿大政府从法律制度层面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给予大力支持,使之名正言顺地进入到正规教育体系中。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有许多学者提出要在中国语境下开展,要进行本土化运作。我国首家媒介素养教育领域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浙江省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会2011年在浙江传媒学院成立。首家全国性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机构——“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也于2014年在广州市少年宫正式成立。它们的诞生和发展,将会大大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形成。
综上所述,在社区老年群体中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快的今天,已经被提上了日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尊重老年群体的特点,要区别老年群体中不同层次的老年人,内容建设上要实用、易学和有针对性,具体路径首先要开设针对老年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课程,同时要借助老年大学、社区教育、社会机构、民间团体和第三龄网上课堂等载体,由媒介素养教育推广的专业老师和热心的志愿者群体来具体实施推进。
参考文献:
[1]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32-38.
[2]张松.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9.
[3]荣建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9.
[4]吴信训,丁卓菁,吴小坤,等.新媒体环境下上海及我国老年群体生活方式优化的前景研究——基于上海城市老龄群体新媒体使用情况的调查[J].科学发展,2011(4):88-106.
[5]王英.中国社区老年教育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9.
[6]丁卓菁.新媒体环境下老年群体媒介素养教育探讨[J].新闻大学,2012(3):116-121.
责任编辑王国光
作者简介:马莉(1978-),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传播学;陈龙根(1952-),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工业大学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和公共管理。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5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MOOCs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编号:16NDJC222YB),主持人:黄美初。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5-00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