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
2016-02-17张庆堂朱征宇
□张庆堂 朱征宇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
□张庆堂朱征宇
摘要:产教融合背景下,科研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与地位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应当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科研定位与方向,并从理念、定位、制度、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入手加强科研创新,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产教融合集教育教学、素质养成、技能训练、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于一体,不仅能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还能促使高职院校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亟需在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明确科研工作定位,理清科研管理理念,分析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科研管理的创新方法和创新对策,不断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区域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做出贡献。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与高职院校发展非常不相匹配的一个问题是,高职院校的科研表现却十分一般,不能很好地发挥高职院校应有的作用[1]。尽管起点不高、底子较差、环境氛围不够等是高职院校无法回避的客观原因,但是学校科研管理理念的落后、科研管理力量的不足、科研管理制度的缺失等情况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一)认识上存在较大偏差
众所周知,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前身是中职学校、中专学校、成人高校,普遍存在着科研基础底子薄弱问题,与之配套的教师队伍又有着整体科研水平不高的问题。高职院校的一些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很少关心学校自身的科研工作和科研工作者的困难,在思想深处不重视科研,只是简单抓教学工作,眼光不够长远,仅仅将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作为学校的工作目标。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内部也没有认识到科研对于学校教学工作、院校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虽然也可以看到有部分高职院校重视科研,并且在科研方面做了大量投入,但是其在自身科研方向、内容的定位上存在着偏差,只是简单照搬照抄本科院校的做法,将项目数量和经费数量作为指标,导致科研工作的方向出现问题。虽然在实际中这些指标也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是高职院校的优势所在,反而屏蔽了自己的特色。盲目追求这些指标反而没有带来效益,却导致科研项目内容较为低劣、社会效益不佳,这些不仅没有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其办学的声誉。
(二)机制上不够科学完善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互联网+”和“工业4.0”的时代,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机制无法满足时代要求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常见的问题有:科研管理人员不足,在应对日趋复杂与多样化的日常管理时显得捉襟见肘;落后的观念、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能力有限等问题也在制约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与能力有限,难以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对教师进行真正有效的指导,结果造成科研管理几乎等于项目材料的简单转发和报送。这样的科研管理过程就没有真正使科研管理服务院校发展、服务教职员工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科研管理举措还存在着相对笼统的问题,很多问题往往一笔带过而没有具体的实践指导。上面所提到的种种问题和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科研创新的发展。但是,总体来说,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目前相对落后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三)经费上短缺现象严重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年科研经费投入在10万元以下的占一半左右,10-30万元的占五分之一左右,30-50万元的占十分之一左右,50万元以上的仅占到五分之一左右[2]。经费的短缺直接造成了一些科研的基础设施不完善,难以达到进行科研管理创新的标准。另外,科研的资助资金、奖励资金的不足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职员工进行科研的积极性。人才是进行科研创新的主体,无法调动教职工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丧失了科研管理的原动力和基础,将严重制约高职院校未来科研的创新与发展。科研资金投入不足的原因,普遍是因为高职院校发展时间短,资金投入的重点近年来放在改善学校的基础办学条件方面,在“蛋糕”总量一定的条件下,自然造成对科研投入力度不足。而高职院校要想获得外部资金,即省部级、国家级课题及支持资金,难度很大,所以高职院校进行科研的资金基数少,而渠道又窄,面临着比较艰难的处境。
(四)管理方式上创新不够
从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来看,偏重于行政命令,忽略实际情况是最大的弊端和最明显的问题。此外,有些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偏重于物质奖励,造成了科研的功利性太强。实际上,如果一个人或一个研究团队开展科研活动的动力完全依赖于外部物质或经济上的刺激,而不是因为自身对科研的重视与热爱、出于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那么这种科研的热情与动力是很难持续下去的。这一状况在人们对待科研创新成果的态度上表现比较突出。对高职院校管理部门来说,关注的重点往往只是科研成果在统计中的作用,即只注重数量,而不重视科研成果的实际推广价值和实际应用效果,不重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中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动机
历史的发展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职院校加强科研管理创新工作有利于早日实现高职院校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目标[3]。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建设新时期,科研管理创新对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技能培养、校企合作等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一)应对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高校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明显,至上而下,各级政府都有诸多管理高校的部门或机构,这些部门或机构对高校有着各种影响力,学校必须唯上是从。我国相关的管理部门(地方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科研管理机构等)对科研项目的经费划拨具有一套相对严格的考核标准和条件,这在无形当中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或者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活动起着一种驱动作用。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涉及的主体有了显著增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管理部门在这诸多的主体中仍担负着主要的监督机构的职能,即通过比较好操作的、已经有了实践经验的科研绩效以及可以测量的科研产出指标来对高职院校做出的科研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应对相关管理部门的绩效评价、完成相应的科研指标或任务仍是高职院校关注的一个重要考量。
(二)满足市场的需求
市场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重要的一个外部因素,其对高职院校科研的内容、类型、方向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在实践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高职科研管理也越来越开始主动关注相关行业、企业的需求领域,依据自身经验分析社会热点,积极分析行业、企业的新的需求变化,结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和高职院校自身技术特点,开展优势技术研发和前沿产品开发的研究。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既充分发挥了高职院校人才、知识优势,也发挥了相关企业的技术和设备的优势与潜力,既提升了高职院校的科研服务能力,也有效的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在市场上的优势,达到了校企双赢的良好局面。
(三)推进自身教学改革
通过近几年产教融合的实践可以看出,校企双方开展相关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由于自身拥有技术创新的内在需求,所以连带地激发起了与其合作的高职院校内特定的某个专业(领域)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研究。更值得关注到的现象是,这种科研探究在实践中通过教师团队的推动,不断渗透到了高职院校的各项教学活动中,使得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活动逐步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举,更加重视针对生源的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更加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因而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和企业需求。而这种良性局面的形成进一步要求高职院校不断地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在互联网影响深远的当下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学校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富有实际应用价值。科研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回归教学,教学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科研,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高职院校进行科研管理创新的根本驱动力。
(四)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当前,高职院校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目前,全国已有高职院校1300多所,院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一般情况下,各个高职院校对其他同等水平的或略高于自己的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研究动向以及做出的科研成果时刻保持着密切关注和敏感的反应。在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虽然不同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所涉及的行业领域或多或少存在差异,以至于各个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在科研的内容以及后期考核评价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但是实际情况是高职院校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竞争和潜在的同行评价,这种非显性的同行评价形式无形中为高职院校之间的信息沟通架起了桥梁,使得各高职院校能够比较准确地了解自身的定位,明确自己在同行业间所处的水平和位置,从而实现在进行科研创新时做到扬长避短,提升自己在院校竞争中的优势,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新目标
在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之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路径的基本特征。早在2004年,教育部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4]1号)就曾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4]。”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2010-2020年)更明确提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是产学研结合之路的必然选择,我们可以将产学研结合的目标确定为,将企业的生产、学校的教学、校企双方单独或合作开展的科研工作结合为一体,促进校企双方利用各自优势条件来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积极开展技术服务、产品开发等活动,进而促进良好社会生态环境的形成[5]。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持久地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优秀的毕业生,确保企业员工的数量和质量保持稳定,使企业不必因用人问题而造成额外的成本支出;为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培训相应的员工,及时更新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提高技术技能水平,更好地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在企业遇到技术难题时,及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技术指导。而现阶段,又以培养输送优秀人才为主。为此,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要努力做到以下方面:专业设置上,高职院校要积极分析区域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社会热点来设置和调整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上,高职院校与企业要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并在合作的过程中根据产业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在充分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联合开发项目化教材;教学方法上,要鼓励教师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情况,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地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等,同时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参与学生实践课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切实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技术服务上,要鼓励学校优秀教师下企业锻炼,带着任务、带着课题,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和服务企业的能力。
四、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方法与策略
(一)创新观念,明晰目标
高职院校的所有人员,包括教师团队和科研管理人员都应该重视科研工作,积极树立起重视科研、热爱科研、努力进行科研的思想。只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明确认识到搞科研与抓教学之间不仅并不矛盾,两者反而能相互促进,才有可能实现高职院校“教研相长”的效果。
在我国当前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科研深化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是不可回避的必然要求。但也应当明确,高职院校毕竟与本科院校不同,其的培养目标与地方特色决定了其科研不能完全照搬本科学校的模式。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在推进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坚持走差别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分析研究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明确社会的人才需求,在科研和人才培养上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弥补自身劣势,在学校为企业、行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之前,要做好准备功课,充分了解其实际需求,在寻找到有价值的社会热点后,发现科研焦点。
(二)健全制度,完善机构
科学合理的制度、机构是保证任何一项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科研事业也不例外。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设有教学科研处,或科研处,或科技处,负责与学校科研有关的相关事项。但是,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在科研的侧重上也存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当前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和机构存在着一些不足。当前,最为迫切的是要建立起符合当前社会实际、符合各专业实际的科研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科研监督与评价机制,为整个科研流程提供系统的管理和服务,这样才可能为提高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保证科研项目的质量,促进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强化意识,做好服务
以往的科研管理人员往往都是被动等待教师找他们解决问题,而且问题的解决也存在着不及时的问题。在当前校企合作的背景下,科研管理部门的人员要主动降低姿态,走进系部,了解教师困难,积极提供服务;要虚心、积极听取教职员工对科研管理创新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吸收其合理部分,改进自己的工作;要主动简化办事手续,为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提供便利。总体来说,就是一方面要积极为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出谋献计;另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发现教职员工的不足之处,针对实际需求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培训,使接受培训的人员明确时下的学术界的科研热点,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和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和普通的本科大学一样,同样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只不过与本科院校的定位和规模等方面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开展科研管理创新是促进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应该而且必须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科研定位、科研方向和服务面向,以更好地促进师生科研能力与水平,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东霞,等.略论高职院校加强科研创新的路径[J].当代职业教育,2014(11):11-13.
[2]李晴.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有效性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9-12.
[3]王洪涛,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4(4):52-55.
[4]仪淑丽.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78-80.
[5]蓝洁.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科研管理情境探微[J].职教论坛,2012(4):33-35.
责任编辑时红兵
作者简介:张庆堂(1971-),男,江苏兴化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朱征宇(1977-),男,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1-00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