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视阈下高职教师亲和力的养成与发挥

2016-02-17赵淑华刘志国

职教论坛 2016年11期
关键词:和谐文化和谐校园

□赵淑华 刘志国



和谐视阈下高职教师亲和力的养成与发挥

□赵淑华刘志国

摘要:亲和力是一种隐性资源,是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探讨高职院校教师的亲和力,应以和谐文化蕴涵的理念和精神为源泉,以践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为统领,以建设和谐校园、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

关键词:和谐文化;和谐校园;和谐价值观;养成与发挥;和气

教师亲和力是以人格魅力为主要内容吸引、影响他人的能力,它根植于和谐文化的土壤之中,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和巩固。高职教师亲和力对解决学生厌学,缓解教与学矛盾有着重要意义。

一、和谐文化建设中高职教师亲和力的养成与发挥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道德文化,倡导的是爱国、爱家、爱亲人、爱邻里的‘泛爱众而亲仁’的儒家学说。”[1]高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着有悖和谐的状况,比如一些学生按照经济条件搞阶层分化,评优评先搞关系拉选票等等。针对诸如此类的不和谐因素,高职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亲和力及时疏导,具体来说需要做到:

首先,弘扬中国“和”文化精神,培养教师高尚人格。中华“和”文化是教师亲和力的文化资源。高职教师亲和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谐文化在文化精神上相通,基本理念上一致,都注重教师的自我完善,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这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上起到了典范作用。

其次,传播和谐文化的核心是高职教师应该具有儒家的仁爱之心。事实证明一个博学多才且有仁爱之心的慈父、慈母型教师,更容易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对学生的感染力、凝聚力更强。被周恩来总理称作“国宝”、从教60年的教育家霍懋征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也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爱是教育的灵魂,高职教师的亲和力本质就是仁爱。

二、和谐校园建设中高职教师亲和力的养成与发挥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之重任。建设和谐校园不仅关乎学生发展,更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当前有些高职院校在和谐校园建设上情况不够和谐,课堂上玩手机、说话、睡觉,更有甚者雇人听课、考试,校园里的白色垃圾,宿舍里凌乱的衣物,饭厅里的剩饭剩菜……这些校园中的不和谐现象与正在构建的和谐校园可谓格格不入。高职教师在亲和力养成以及营造和谐校园建设等方面应注重:

首先,高职教师的亲和力应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和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亲和力是教师在长期的知识学习、思想修养、情趣陶冶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内在的、隐性的、稳定的资源,其存在和表现方式虽然带有鲜明的个性,但其作用只能以建设和谐校园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高职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来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要把最新的知识带到课堂,带领学生分析问题,找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腹有诗书气自华”,大多学生都会发自内心地喜欢和尊重那些具有深厚学术功底又有人文情怀的教师。

其次,亲和力就是和气,就是素质,高职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以平等、合作、和谐为基本特征的高职师生关系则是人与人和谐关系的本质特征。高职教师的亲和力有助于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搭建一个师生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合作互助的平台。有亲和力的教师上课,师生互动积极气氛活跃,摒弃填鸭式不搞一言堂,师生一起遨游于知识的海洋。这种平等、民主、合作、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才可以让和谐的花朵竞相绽放。

第三,高职教师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拓宽亲和力育人的渠道,共建和谐校园。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可持续性不够理想,搞活动一阵风,持续影响性不强,难以产生强大影响力。鉴于此,高职教师除了积极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外,还应该加强与各院系等职能部门的联系,充分利用座谈会、社会实践、展板、广播、互联网等宣传手段和平台,拓宽发挥亲和力育人的渠道,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团、职能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通过积极筹划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增加了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扩大亲和力育人的作用范围,还可以激发高职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和谐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和谐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少认同感

一项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学生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约为38.2%,无信仰者约为28.1%,仅有十分之一的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2]。在教学中,教师还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不能完整说出核心价值观的12条目,认识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抽象难懂,对自己没有太大的用处,自己知不知道、践不践行并不重要。

(二)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的误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生观方面表现为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受人生观决定,从价值角度给人们思考人生问题提供依据。青年学生容易受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容易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人生观侵蚀,影响其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全面健康的发展。有的学生不注意加强自身修养,性格反复无常,身心不和谐;有的同学在与别人交往时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性张扬,缺少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不能妥善处理好与同学、舍友的关系,个人与他人不和谐;有的同学缺少对自然的敬畏,不尊重自然规律,仰仗自己“天之骄子”的身份,对大自然肆意践踏,缺少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三)在道德自律方面存在问题

一些学生自律意识较差,对自身要求不严,缺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一些学生在道德修养上与大学生的身份不相符,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分辨不清,男女同学在公共场所亲热过火;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求职简历掺假;在父母的过度爱护下做事拈轻怕重、不能吃苦耐劳,既希望收入高,又怕挨累,因为收入不够理想或者工作生活条件艰苦,频繁跳槽;公德心和责任感方面也很欠缺,缺乏道德自律。

四、和谐价值观与高职教师亲和力的养成及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针对于高职学生存在的问题,高职教师应把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价值观与自身亲和力的养成及发挥结合起来,积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高职教师要通过自身亲和力养成与发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4]“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是由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5]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必须承担起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责任,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教学安排,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中,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和谐价值观对于国家、民族、社会和公民个人的价值诉求,使和谐价值观成为高职学生主流价值观。

其次,高职教师要通过自身亲和力养成与发挥,化亲和力为影响力,对学生进行高尚的人生观与和谐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高职教师要不断提升亲和力,以良好的道德修养、精神气质、健康人格做践行和谐价值观的表率。教育学生克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要培养学生养成善良、诚实守信的好品格,内修身心灵的和谐,外修与他人、社会的和谐。要在学生心里筑牢敬畏生命、节能环保、绿色消费的健康理念,要教育学生加强个性修养,树立和谐的价值观,通过心和、人和、天和这种由内到外的和谐,实现古人“天人合一”、“天人相谐”的理想境界,最终创造社会的和谐。

第三,高职教师要注重亲和力的养成与发挥,以亲和力教育学生道德自律。大多数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较强,而道德自律和公德意识相对较差。高职教师不仅用知识荡涤学生心灵,更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带动和影响学生,做践行社会主义和谐道德的表率。高职教师要运用亲和力浸润学生的心灵,教育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养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知道国家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明白自己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对那些顶岗实习或者兼职中吃不了苦、耐不住寂寞、急功近利、频频跳槽的学生,要耐心、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对学生进行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自律。

第四,高职教师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强调,“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者许珍芳、余绪鹏认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很重要的途径是互联网、微博、微信、qq,通过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与教育功能,增强思政课的生动性和实践性。”[6]截止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手机网民规模5.27亿,其中,学生网民手机使用率达83.4%。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正视学生手机使用率高的事实,因势利导,正确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qq等平台,发挥高职教师亲和力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扩大网络上正确价值观导向的声音,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教育。高职教师要凭借基于教师亲和力而形成的独特人格魅力,充分发挥新媒体便捷、吸引力强的作用,拓宽和谐价值观的教育渠道,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教育。

高职教师亲和力的养成与发挥必须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建设和谐校园为发力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着眼点,依托和谐文化,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体现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高职特色,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作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岂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 (7):5-6.

[2]宋志强,范红雨.近五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8):121-125.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1).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5]许珍芳,余绪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经实证研究[J].教育评论,2015(3):65-67.

[6]张晓东.和谐价值观得“和谐”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2015(3):59-63.

责任编辑秦红梅

作者简介:赵淑华(1969-),女,黑龙江绥棱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刘志国(1966-),男,黑龙江绥化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苏南模式下社会治理的协同机制研究”(编号:2014SJD371),主持人:赵淑华;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政治自觉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号:2014SJD368),主持人:周春兰;2014年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中国梦’背景下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编号:SZ14B009),主持人:周春兰。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1-0009-03

猜你喜欢

和谐文化和谐校园
论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
浅谈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浅谈中职学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浅谈蒙古族那达慕的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视阈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创新探讨
节约型社会背景下传统造物设计思想的价值再现与发展
明清小说的本质特征与和谐文化